《健民短语》分享会在莆召开,且听孟教授评书

杨健民
短语是我的“独语天涯”,那里没有“老炮儿”,只有我的感觉和我的悟。每个午夜,我与书本厮磨,和心灵对弈。尽管日子不断地退后,历史不断地擦肩而过,我依然会在词语的每一个沉入之处,触碰到湿漉漉的内心的光亮,还有一些临水闪烁的不沉的气息。

2月27日下午,《健民短语》新书分享会(莆田专场)在莆阳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市文艺界社科界的学者、作家、诗人六十余人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海峡文艺出版社主办,福建采纳文化传媒、莆阳书院联合承办。此前,《健民短语》首场分享会于1月26日在福州三坊七巷自古琴院举行。

来自闽江学院的文艺学博士宫旭红主持本次分享会,她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生动阐述了杨健民先生的名字“健民”二字的深刻内涵,从而开启了分享会的序幕。分享会伊始,作者杨健民先生对自己的作品作了解读,他认为,短语是他的“独语天涯”,写的是他的感觉、他的悟。随后,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林滨,以及来自莆田文艺界的孟建煌、许培元、朱金明、萧然、潘真进、王清铭、林峰;诗人小丢、麦芒、年微漾等十几位嘉宾纷纷发言,畅谈了对《健民短语》一书的感悟,以及对作者其人的各自见解!分享间隙,诗人、作家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剪纸、抚琴、朗诵、舞蹈,助兴盛会。会后,杨健民还向与会嘉宾签名赠书。
莆阳书院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古建之花”的三清殿内,千年的古建,与思想的短语,交相碰撞;剪纸、抚琴、朗诵、舞蹈,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现场还有雅士点起了一炷芽庄沉香,用最美的方式参与这场分享会,淡雅香韵,满室缭绕。
文/校长  子笛;图/蔡建财  采纳
主持
宫旭红博士
林滨
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许培元
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湄洲日报》原总编
朱金明
文史及古诗词专家
潘真进
《湄洲日报》高级编辑
王清铭
作家、诗人
林峰
《莆田学院学报》主编
郑丽霞
文艺学博士
年微漾
诗人
肖海英
秀屿区作家协会秘书长
米拉
大理大学硕士
肖艳华
福建省艺术教育协会会长
苏冠勇
《年华已过》
欧争青
《小草》
冯丽冬
《成熟》

林群群

《韦编三绝》

精彩回眸
《健民短语》新书发布会在榕举行
快”中之“慢”
——读杨健民的《健民短语》
孟建煌教授

文学博士、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

记得前几年,健民兄的博客文章是我饭后茶余必看的网络文学作品,每每有空,就急忙打开欣赏,生怕漏掉。内容包罗万象,图文并茂,语言幽默、睿智,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机锋,并时常流露着真情;博客被命名为“不会是你的博客”,尤为大多数人所不解,正如他本人,表面朴实无华,却时常冷不丁地在一群正襟危坐的教授专家面前用俏皮而机敏的语言来表达某种深奥的人生哲理,这种健民独有的个性非他人所能摹仿。然而,他的博客停在2013年11月6日,再也没有更新了,听说他跟所有年轻人一样,已经在玩微信了,就像健民爱女杨扬在序中所说“老爸一直是个挺新潮的人”,并很快将2013年至2015年两年多微信写作的短文集结出版了,名曰《健民短语》。新媒体的发展就是这么迅猛,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种形态转换另一种形态,令人目不瑕接。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也禁不住概叹其形式更新换代之“快”了,更惊讶于健民兄转型之“快”!但是,在这“快”的外衣下,却裹着一种不变的、巨大的、永恒的穿透力,就像地球的万有引力。那么,能穿透时间隧道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快”中之“慢”!——也就是能在匆匆的时光流逝之余,沉淀下来的“慢”东西。这种“慢”东西又是什么呢?从《健民短语》中可以窥探出一二。

一是“慢”的思想。
《健民短语》中的文章大都很短,寥寥数语,却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可以称之为“健民体”。《慢生活》就是“健民体”的代表作,文章从分析《红楼梦》开始,却暗含着对当代浮躁生活的批判:“从前,曹雪芹看透了‘色’,悟到了‘空’,才写出了《红楼梦》。……今天,许多人却是悟到了‘色’,看透了‘空’。”[①]语言充满了智慧与禅趣,又是对生活长期观察的厚积薄发之语,非“慢”不可得;而且充满个性,非健民不能语;更是何等耐人寻味又入木三分啊。身为仙游籍人,莆仙方言作为自己身份的表征,健民对它的反思是长期的,与生俱来的,也可谓别具一格。《莆仙方言》写道:“我曾经想描述一下莆仙人究竟是怎么发音的,研究了许多年,却始终没研究出什么名堂来。……越是属于地域自身的文化,越容易走向世界。各说各话,莆仙人自然说莆仙话,尽管口音奇特,却极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世界‘非遗’。”行文不亢不卑,结论却出人意料。将莆仙方言上升到“非遗”的高度,却并非杞人忧天。有些篇章,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在《抵达》中,作者写道:“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无’,一是‘有’。因为‘无’,人才会去追求;因为‘有’,人才懂得舍弃。”[②]
二是“慢”的回味。
回味是一种人过中年之后对人生阅历的“反刍”,在反复咀嚼中体味诗意。《健民短语》可有一大部分怀旧的文章。一种是旧作新读,比如《再读<小团圆>》,重温经典名作,似乎是大部分人喜欢做的一件事,健民道出了自己的动机:“风雨交加,我似乎在等待一种真知,守望一种诗意。”[③]诗意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对诗意的守望是作者重读经典的初衷,也可以看出作者追求诗意生活的那种不变的情怀。从读书到读人,是一种跨越。写完了张爱玲,作者很自然地写到了胡兰成,《胡兰成》着重写作为文人的胡兰成,作者概叹:“女人是不好读的,尤其是那些临水照花般的女性。胡兰成却有此本事,他的确是个很可爱的人。”[④]
三是“慢”的感悟。
回味之后必有感悟,或浓或淡,犹如铁观音功夫茶,要慢慢地泡,细细地品,才能够齿颊留香,尽享茶趣。对于人生词典中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作者却能作出独辟蹊径的解释,这源于作者的人生经验,以及人到中年以后对生活的透彻的感悟。比方对于“安静”的感悟,作者更加强调内心的安静,源于史铁生的一句话:“相信地坛,主要是相信它的安静。”作者对于人世间闹哄哄后的安静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一如功夫茶的清澈、醇厚:“生活每天都在继续,然而有些爱并不属于你;那么你可以坦然,而无须悲伤。有些相处就像流萤,甚至一开始便是结局。”[⑤](《“地坛在我”》)对于“瞬间”的记忆,往往会花费一生的时间都难以抹去。“虽然只是那么一瞬间,就算立即融化了,却也是一片记忆或一泓难忘。对于一个人的刻骨铭心的感觉,有时的确就缘于瞬间。”[⑥](《缘于瞬间》)作者对于“缺憾”的理解,也是颇为独特的,就像断臂维纳斯:“人生难免有缺憾。活到现在,我算是稍稍明白有缺憾的人生才是享受的人生、真实的人生。”[⑦](《超脱与缺憾》)作者并非故做惊人之语,而是中年之后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切感悟,与完美主义的人生观相反,也许有时候放下就是一种得到。人是不是越年长越成熟?作者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成熟的往往不是人的年龄,而是人的经历。”[⑧]作者还时常在文中设置一些命题,比如,“远行是什么?”[⑨]答案是开放性的,也许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给出不同的解答。
在“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学横行,微信是段子、红包肆虐的地方,也许人们很难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慢”下自己的节奏,来思考一下周遭发生的事。在这种意义上,健民的《健民短语》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给“快”的生活注入了“慢”的思考与积淀。在他那副“酒瓶底”后面释放出来的是一种洞察世俗生活的深邃的光芒,让读者分享“慢”带来的哲理与诗意。就像《慢生活》中总结的:“今天我找不到今天了,只有从前在告诉我:等待一下灵魂吧,不沉的,永远是那种很慢很慢的生活。”[⑩]
参考文献
[①]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②]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页。
[③]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④]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页。
[⑤]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⑥]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⑦]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⑧]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⑨]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47页。
[⑩]杨健民:《健民短语》,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CK44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