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 最近读的书

从这个系列更新的频率就能看出来,最近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了。阅读逐渐变成一件奢侈的事,要有专注的不被打扰的时间,这在鸡飞狗跳的生活中很难做到。尽管如此,阅读带给我的快乐仍是其他事物无法代替的。

×

塞利格曼自传

★★★★☆7.7

[美]马丁·塞利格曼 / 2020 / 浙江教育出版社

塞利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曾读过他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笔记:习得性乐观——乐观是种可以学会的技能)。想了解他是如何创建并发展这支学科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引导他走向了这条道路,所以这本书出了之后就马上找来读。
从这本中不仅能看到他早年生活历程,从他的科研经历更能看出心理学史的发展历程。比如以下这段: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心理学否定了诸多假设,清除了四大认知盲点。第一,摒弃行为主义学派的戒律,接纳认知和意识;第二,接纳进化论并认识到大脑对人类学习的限制;第三,不再局限于对错误的一面予以治疗,还构建了引领人们走向正确与积极的体系;第四,着眼于未来,而非仅执着于往昔。
《塞利格曼自传》
心理学研究方向如何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人本主义,而塞利格曼既是这一进程的被影响者,也是推动者。书中详细描写了他是如何创建积极心理学这个学科的,在心理学领域这一举措影响深远。
不过让我印象的是几个细节,即使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也有多年与抑郁抗争的经验。天才的学习能力是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包括记忆力、解析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甚至身体素质。研究者不必排斥商业化,塞利格曼挺擅长把科学搬进现实生活,让心理学不再高高在上成为少数人才能理解的学科。

×

曾奇峰的心理课

★★★★☆8.4

曾奇峰 / 2020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我不知道怎么来评价这本书。如果要评价一朵花是否美丽,直接去评价就好,因为审美是主观的,不需要从美学上了解花瓣的弧度达到多少度角才能在视觉上达到最佳效果。
但是如果我想评价一本讲精神分析的书好不好,需要提前掌握一些精神分析的知识,阅读过其它著作,然后才能横向比较这本书的好坏。由于知识薄弱,我一直对精神分析抱有疑惑, 原因是不可证伪。举例,精神分析师说你有xx倾向,你说没有啊我一直是反xx的,精神分析师说你的反驳证明你压抑了自己的潜意识。比如,你的自大说明你内心深处是自卑的。这几乎成为一种话术,而且是不可被证明的。
之前看过一些有很多槽点的精神分析课程,所以看这本书时,我持有怀疑态度。读的过程中倒是挺愉快,因为作者没有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仅仅是摆出案例然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做解析。
当时读完感触并不是很深,现在读完两个多月后,发现书中很多观点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当自己冲动发怒后,会仔细分析行为的根源,剥茧抽丝地思考后,就知道发火的原因不在于点燃怒火的那件事,而是来自思维深处一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情感。对自己的理解更深刻了。
作者更像是提供了一种解释视角,比如以下这两段:
但是仍然有人厚古薄今,认为一切都是过去的好。
这是人格层面发育停滞向历史轴投射的结果,他们内心的“反进步”或“没进步”部分对应着历史上的落后阶段。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有知识的、美学的、情感的价值,而没有多少指导我们生活的价值。每一代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应该怎么活着。
《曾奇峰的心理课》
比如有人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质上是想控制他人,也是人格不独立的表现。
《曾奇峰的心理课》
似乎上一代对下一代有着本能的“敌意”,看看他们对下一代的称呼:颓废的一代、不负责任的一代等,显得把世界交给下一代很不放心,其实是自己这一代不想离去,就预设还被需要。
《曾奇峰的心理课》

×

美之地图

★★★★★8.6

[罗马尼亚]米哈埃拉·诺洛茨 / 2019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位罗马尼亚摄影师花很多年时间去50多个国家拍摄女性,这本摄影集收录了其中500多幅照片。听起来很简单吧,但是不知道为何,这本书带给我了很多力量。这些女性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有长发有短发,有便装也有民族服饰,她们来自世界各地,从事各种工作,有各自的爱好,除了都是女性,她们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是一页页地翻下去,那些直视镜头的眼神无一让我觉得很美,甚至一度怀疑摄影师是不是只挑美的女性拍摄。
似乎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似乎每一个平凡的人又变得不平凡。她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在难民营有的在巴黎街头,但是身上散发的美超越了所处的环境。
我无法形容自己看这些照片时的感受,但我相信其她女性在看这本书时应该也能像我一样,感受到镜头背后她们的目光。
封面图by Yuri Ivanovich Pimenov(1903-197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