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的建筑(下)

本文作者:陈文章


生产队的建筑(上)

生产队时代是向国家缴售粮食最多的时代。1962年,我们队180几口人,仅这一年就缴了28万余斤公粮。1974年到1976年三年,我们生产队上缴了83万斤粮食。粮食大丰收,社员仅能吃个大半饱。“够不够,一年口粮三百六”。打下粮食缴国家,种地社员饿肚皮,是无奈的事实,不是胡编乱撰。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这个都有亲身体验。初建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帝国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经济制裁、政治打压,企图把新中国活活捏住脖子卡死。六亿五千万人要吃饭,更要建设。起步就是农业,所以农业是基础,是国民经济命脉,农业哺喂工业是基本国策。

胶轮大车

粮食成堆成堆打下,拾掇干净,皮车大马拉到粮站。我们队四辆胶轮大车,一车装十几大麻袋,四千多斤,每年粜粮跑粮站近一个月。清晨,套好马车,车倌长鞭一甩“叭叭”两声上路,向粮站进发。每年国庆前后,几百个村庄同一时期都向铁沙盖粮站送粮,粮站就热闹起来了。各生产队都在争售公余粮,叫过“忠字粮”、“爱国粮”。啥叫车水马龙,看看当时粮站缴粮抢着过磅秤的场景,你就彻底明白了这个词的涵义。

包产到户,国家放宽缴粮政策。包产到户第一二年,我们全队仅缴12万斤粮。三年后减到8万斤,这是1953年“查田定产”时规定的应缴公粮数。直到彻底减免农业税,才是国家对农民释放的部分红利。

农业起家,短短二十多年,我国就建立起轻重工业、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国防工业向高端发展,“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回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两代农民为国家腾飞饿着肚子,向国家缴售了几十年粮食,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富裕了,是该回馈老农民的时候了!社保体系应该把六十岁以上的老农民全部无条件覆盖,让农民也能享受一下改革开放的红利!衡量评价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只看她经济多富裕,有多少中产阶级、亿万富翁,还要看这个国家对待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农民是我国的弱势群体。

大礼堂、米面加工房

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有一座值得一写的建筑,那就是我们村最大最气派的礼堂。社员们都叫它“大家”。叫“大家”,是因为它是装有九根大木柁檩的大房子,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有主席台,木排椅子,是社员们开会学习,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生产队集体学习

生产队大集体时代,是特殊的岁月,是政治挂帅的年代。政治学习是社员们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开会也罢,学习也好,总得有个场地,这大礼堂就显得更重要了,它的身份在所有建筑物中,是首屈一指的。

晚饭后,队长扯开嗓门,转村喊一圈,社员们陆续来到大礼堂。几乎人手一杆烟袋锅。你一锅,我一锅,所以有一个形容时间的说法叫“一锅烟的功夫”。小兰花,大叶烟,此起彼伏,烟雾缭绕。都是自家种的旱烟,烟气氤氲,气味大,可不太呛人。独特的旱烟味混合着身上的汗臭味,形成一种独特的农民味道。一般开会时间多,安排生产、队里杂七杂八事务都需要开会。政治学习也就是读一读报纸,读完后,政治队长总结一番。沾不沾边无所谓,社员们和队长一样都是文盲,理解水平都在一个档次上。

社员们不在乎这些,理解水平同属一个档次。再说,他们也根本不听。读报员台上读的声音如果小一点,就会让下边“打鼾水”声音给淹没。没人追究,没人笑话,对与错,和种地打粮食没有多大因果关系。开会读报,广播、收音机整天反复播放,耳濡目染,社员们嘴里也不时蹦出一两个时尚词语,用的准确与否,没人追究,更不可能为其纠错。毕竟又不是原则问题,朴实的农人不懂“上纲上线”这种伎俩。有一年春天,锁柱老汉和儿媳妇吵架,儿媳妇什么难听骂什么,可老公公不行啊,媳妇骂了一大串不堪入耳的话,老汉憋得满脸通红,胡子一翘一翘,突然蹦出一句“你个狗日的就是反动派”。围观的人哄堂大笑。老汉觉得用最毒辣的语言,呛得媳妇气都缓不过来了,就得意洋洋地拾粪去了。

这大礼堂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作用,就是村里文艺宣传队用作排练、演出的重要场地,以及电影队放映电影的好地方。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里,村里也有自己的“样板戏演出队”。

样板戏

冬三月,几乎每天晚上排练。《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是主打戏。其实,当时全国也就是八个“样板戏”。戏堪称经典,但剧目戏路太窄。晚上锣鼓一响,青年男女们陆续来到大礼堂,串词、练身架手式,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文武场演奏击打,配合排练。只有剧本,没有导演,主演就是导演,相互学习,共同揣摩,排出样板戏,正月上演。水平高低无所谓,自个村的年轻人演,自个村人欣赏,唱得津津有味,看得全神贯注,是当时村里的文化盛事。

正月初一到初五,每天上午一场,晚上一场。初五后开始劳动了,直到正月十五晚上再演出一场。一年的样板戏演出就结束了。戏就这几部,几年下来,水平不断提高。大集体最后几年,应邀到周围的生产队义演,七六年全公社二十几支宣传队会演,我们队的《智斗》《打虎上山》两选场演出,还取得了“头名状元”桂冠。

当时人们是穷,可是活得乐呵,每逢演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或许是文化娱乐活动太少,总之没有冷场的时候。男女老少,三村五里的都来捧场。几年下来,不仅演员们背熟台词,连爱看戏的小孩子,也把主要唱段的词背个滚瓜烂熟。偶尔,台上唱错一句,台下“嗨”成一片,喝倒彩。

大礼堂左侧是队房,二十几平米大,两张办公桌,几把椅子,是队里首脑机关,是队委会研究生产、会计记账办公的地方。右侧是淘炒粮房、磨面房、碾米房、面库房等加工储存口粮的地方。我们生产队是1971年上电的,有了电,电动机取代柴油机,开始为社员们加工口粮。牲口拉大磨、推碾子拉磨的时代早已经是记忆中的场景了。

细细数来,生产队时代,社员们为这个集体,建筑了不少家当,付出相当多的汗水,有时甚至是血的代价。无论是学校、饲养院,还是大礼堂、米面加工房,土石泥工都是社员们出大力流大汗建起的。可这椽檩、门窗木料全都是需要花钱从外地购买的啊,这得需多少钱?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我们村是一个栽不活树的地方,建国后上报公社大队植树造林的土地亩数占总耕地面积二分之一,其实,连一根锹把都得从外边买。买椽檩近处到辉腾梁大南沟,远处到凉城蛮汗山。门窗料、大柁、大檩条凭介绍到旗物资局按指标购买。

骡拉车

盖大礼堂到蛮汗山买的好椽。大胶车山顶上装好椽,起车下山,仅走了几十米,就把后磨杆绳拽断了。(磨杆,大胶车刹车工具。它分磨板,杆把,杆把绳,俗称“磨杆绳”三部分)。车已顺坡溜开,刹车的磨杆绳拽断了,面临的是连车带人射下沟里,车毁人亡的境地。近三十多度的山坡上,拉一车椽,大胶车跑坡了,车倌死摁前辕桥的前刹车,双脚搓地,身体后倾。架辕的大粟色骡子也感受到了当时的险境,两条后腿搓着地,企图阻止这车毁人亡的悲剧。

跟车的苏二和,人高马大,力大如牛,急中生智。双手扳着磨杆把,双脚搓地,控制着车的下坡速度。终于在车倌、苏二和、辕骡的共同奋力抵抗下,平安从山坡上下到平地了。车停稳后,车倌抱着辕骡的头痛哭,苏二和瘫在地,嚎啕大哭,一双鞋磨掉了大半鞋底,扎扎实实从鬼门关上走了一回!过了多少年后,说起这件事苏二和还泪眼婆娑,两腿打颤。

生产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艰苦奋斗的产物。数以亿计的农民饿着肚皮,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家富强,是不是该给那些交公粮、卖余粮的老农民也分享一点改革开放的红利呢?

掩卷沉思,想起了温铁军教授的一句话:“忘记了农民养活我们,不配做中国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农民发声。


(0)

相关推荐

  • 散文《雨中话粮》爱也无由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差不多半个月的连绵的夏雨今天下得更猛了!昨天还是细细如烟呢. 昨天小河堤下的那个大田垄中,三个携着半尺长的.按这里农人 ...

  • 【自留地】/郭旭

    自留地/郭旭 凡是农村出身的,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对"自留地"记忆深刻,心怀感激.享受着现在优裕的生活的我经常想,如果当年没有父母那每人五分六厘的自留地,我的童年该是咋样的一种 ...

  • 缴公粮的岁月

    有一首歌曲<扬鞭催马送粮忙>,描写是上个世纪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送公粮的场景.何谓公粮,即征购任务,是指农业税征收和粮食统购的总称.征与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征"是农民向国 ...

  • 回忆古蔺往事 | 范俊英 :我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①

    # 我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 (一) 范俊英 每当<我们这一辈>这首歌的旋律响起, 并且是每一次响起,五零后的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过去,我的过去不就是歌词中的所唱的那样真正的尝到了做 ...

  • 苦闷

           1974年4月24日,我高中毕业了,我当天傍晚就回到了老家.读高中时期,我是生产队里唯一一个高中生,加之我写广播稿出了名,当地村民都觉得我是干大事的,读了高中就要当干部了.结果现在又回到 ...

  • 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乙说)

    在头条中,我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对那个时候的人民公社及生产队的集体化进行恶毒攻击漫骂,用大锅饭,养懒汉,社员出工不出力,天天搞学习搞阶级斗争,还有甚至说土地和一切生产资料属于公社干部所有,社员交的口粮款 ...

  • 徐卫国 黄英伟 | 人民公社社员的活命“工资”:粮食

    作者简介:徐卫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5年第1期(总第67辑). "分儿,分儿----社员的 ...

  •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劳动,农民一天挣十分工,仅值几毛钱!

    一.六七十年代的[工分制]:▽ 四十多年前的生产队劳动,一天挣10分工,仅值几毛钱,是全国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过去那一代人终身难忘的艰辛岁月: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社员参加队里劳动称之为" ...

  • 【087】首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马立国作品

    我的父亲 马立国(安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父亲去往天国已近二十五个年头了,在这近二十五年的日日夜夜里,父亲那勤恳工作.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的情景无不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脑际. 父亲是国家粮站的一 ...

  • 生产队的建筑(上)

    本文作者:陈文章 学 校 要说生产队,留在记忆中最多的还是那些"土头土脑"的建筑物.最抹不掉的记忆,就是村上的小学校.最早的学校是借用的一间民房,屋子长得什么样,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

  • 免费课堂丨Revit中怎么把地形放在建筑下?

    当我们在Revit中创建如下图(第九期全国BIM等级考试一级)所示的建筑与地形模型. 很多小伙伴一开始会发现,给项目添加地形之后,转到剖面图会发现,地下室位置都被地形(土壤)覆盖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 ...

  • 【城市眼】“光影下的建筑故事”:中美信托大厦

    中美信托大厦-远景鸟瞰(来源: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中美信托大厦-天潼路视点(来源: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中美信托大厦坐落于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河口地区,位于外滩北端历史保护区延伸地带和 ...

  • 西方建筑——从历史、艺术、特征等读懂她的美(下)

    中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宗教狂热中,每一座大教堂不单是地区的宗教中心,更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礼仪中心.为了展示上帝的伟大,同时让信众感到荣光,天主教愈发把教堂建得越来越大,塔楼盖得越来越高,尤其是垂直的高 ...

  • 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山体与寺庙结下之缘,融入大自然的建筑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你会想到哪一种?皇家园林?还是江南古村落?又或者是四合院?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建筑.古村落的古朴自然美,皇家园林的辉煌与经典,都展示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建筑的追求也不同. ...

  • ​​经典赏读 | 理查德·克劳特海默:“中世纪建筑图像志”导论(下)

    往期内容推荐 比亚洛斯托基:图像志 潘诺夫斯基: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理查德·克劳特海默:"中世纪建筑图像志"导论(上) 按:上一期我们与大家分享了克劳特海默<"中 ...

  • 疫情下,请欣赏朱如祥群主诗词作多首!(内附汝城传统特色建筑布局美图)

    [临江仙.勿须愁(新韵)] 作者:朱如祥 久锁邪魔流窜,乌云弥漫神州. 逢危机各自幽囚.伫思春景丽,频日羡飞鸥. 翘首良朋临户,佳肴美酒高楼. 万千灾难勿须愁.终风平浪尽,择四海周游. [少年游.乐清 ...

  • 【案例解析】全球首创 东京用碳交易替大型建筑减碳 六年减下1/4

    谁是都会区排碳怪兽?在东京,建筑物的二氧化碳占总体碳排的七成以上:在台北市,住商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整体排放的74%.为达到东京都的减碳目标,东京于2010年引入世界首创的大型建筑物碳交易(Cap-and ...

  • 对话 AA | 被艺术杂志收录的建筑学生作品:虚拟实境下的材料与非物质探讨

    City on Z axis / Aimee Aizhen Chen 项 目 背 景 虚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指出了互联网三维空间在未来的可能性,它将永久地映射到整个地球上.The Immers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