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李世民开疆拓土那些事

说起中国古代史上武功赫赫、开疆拓土的帝王,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绝对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受到明清评书小说、历史课本、无脑自媒体以及韩国抗中神剧等歪曲影响,使得这些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故事,很少被人完整的提及。

早年征战

李世民出身于军事贵族家庭,其父李渊曾为隋朝的太原留守、唐国公,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地位十分显赫。

李世民17岁那年,隋炀帝北巡塞北,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包围于雁门。隋炀帝遂下诏令天下之师勤王,李世民也参与其中。在这场行动中,李世民向隋将云定兴献疑兵之计,成功将突厥骑兵逼退。

青年李世民

李渊太原起兵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参与指挥了攻取长安的战争,战功卓著。李渊称帝建唐后,李世民受封秦王、尚书令,统领帝国大军,向各路诸侯开战。

618年,李世民生擒陇西军阀薛仁杲,解除了关中的首要威胁。619年,李元吉丢失太原,窦建德、王世充等开始联合反唐,危机之下,李世民再度挂帅出征,他渡过黄河,一路收太原,降尉迟,所以披靡,河东军阀刘武周被打的狼狈逃窜,最终被自己的干爹突厥人杀死。

620年,李世民又亲自指挥了统一战争中最为关键的虎牢关大战,一战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两个最强大的军阀。624年,李世民又在洺水之战中重创刘黑闼。可以说,李世民是大唐统一战争的首功之臣。对于战功卓著的李世民,李渊觉得对其赏无可赏,于是就给他发明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

虎牢关之战时期的大唐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退位。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但是登基之后的他很快用自己的赫赫功绩证明了自己才是大唐帝国最合适的继承人。

扫北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得知大唐内部有变,东突厥颉利可汗组织了近十万突厥骑兵,准备趁火打劫。很快,突厥铁骑兵临泾阳城下,李世民令大将尉迟敬德率军反击,取得斩敌一千的小胜。但是,这无法阻止突厥人的继续推进,很快,颉利可汗便在渭水北岸列阵,长安城已近在咫尺。

当时,大唐上下都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面对这样的危机,自然是上下慌乱。不过,李世民却不以为然,他一面扣押前来勒索的突厥使节执失思力,一面在渭水南岸布设疑兵,以此威慑颉利可汗。随后,李世民亲赴渭水,与颉利可汗谈判,最终双方达成渭水之盟。

李世民继位时的大唐及周边局势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深以为耻,他一面训练精兵,一面秘密挑唆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矛盾,借机扶植亲唐派,以此分化敌、壮大自己。

很快机会来了,东突厥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雪灾,同时薛延陀等部族反叛东突厥,另外,颉利可汗也和突利可汗发生了内讧。李世民见状,先令刘旻、刘兰率军北上围攻依附突厥的军阀梁师都,颉利可汗很快派出骑兵营救,但被柴绍率领的另一支唐军击败。不久,梁师都被其堂弟梁洛仁刺杀,河套地区回归大唐。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张公瑾献“平突厥六策”,被李世民采纳。随后,李世民组织十万精兵,兵分六路,由李靖全权统领。贞观四年(630年),李靖亲率三年铁骑出定襄,击败东突厥部队,突厥大将康苏密降唐,颉利可汗大惊失色,慌忙北逃,途中又遭柴绍和李绩部队的截杀,损失惨重。

贞观五年的大唐疆域

颉利可汗退守阴山后,企图通过一面谈判,一面暗中积蓄力量,东山再起。结果,李靖乘双方谈判之机,突袭阴山,一举摧毁突厥牙帐。颉利可汗慌忙西逃,企图投靠吐谷浑,结果在途中又遭李绩部队截杀,军队损失殆尽。最终,颉利可汗被李道宗部所俘,软禁于长安。东突厥汗国自此灭亡,漠南地区并入大唐版图。

贞观十五年(641年),盘踞漠北的薛延陀夷男可汗乘李世民东巡之机,入侵大唐北部边疆。李世民令李绩等大将出兵反击,将之击败。

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可汗去世,其子多弥可汗继位,大唐与薛延陀的关系更加紧张。次年,多弥可汗向大唐宣战,李世民令乔师望、执失思力等大将出塞反击,击败薛延陀军,俘两千余。六月,李世民下令兵分三路,对薛延陀发起灭国之战,多弥可汗惨遭重创,在逃亡中被杀。

大唐安北都护府与单于都护府

残余的7万薛延陀人立咄摩支为新可汗,企图东山再起,但李世民不予以承认,他令大将李绩率军远渡大漠,追杀残余的薛延陀军,薛延陀再受重创,五千人被斩首,三万人被俘虏。咄摩支见大势已去,便向唐军投降,薛延陀汗国宣告灭亡。随后,漠北诸部全部归附。李世民在此设置安北都护府,大唐疆域覆盖贝加尔湖一带。

征西

在兼并东突厥汗国以后,李世民开始着手策划征战河西、沟通西域的大计。贞观八年(634年)六月,吐谷浑入侵大唐,李世民令段志玄率军反击,吐谷浑军退走。同年十二月,李世民令李靖为主帅,出兵征伐吐谷浑。次年四月,李道宗在库山(青海湖附近)击败吐谷浑军。随后,李靖下令,兵分两路,追击吐谷浑军主力。两路大军连战连捷,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走投无路,最终自杀。其子慕容伏顺向唐军投降,随后被李世民封为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大唐的附属国。

吐谷浑归降以后,党项、白兰等诸部族也先后归降大唐,李世民设置松州都督府(今四川松潘),管辖当地。

唐太宗李世民

与此同时,位于吐蕃部族在其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完成了西藏地区的统一。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以大唐拒绝和亲为借口,向大唐宣战。战争初期,吐蕃军连战连捷,先是重创吐谷浑军,又击败党项、白兰诸部,接着又“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松州都督韩威率军出战,被吐蕃军击败。于是,韩威退守松州城,松赞干布围城数月,不能攻克。

八月,李世民令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率五万步骑驰援松州。九月,牛进达率唐军先锋部队夜袭吐蕃大营,斩首千级。松赞干布自知无法取胜,又担心后方不稳,遂下令撤军回国。

不久,松赞干布遣使谢罪,李世民为稳住吐蕃,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此后,直到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一直采取亲附大唐的政策。

松赞干布统一后的吐蕃版图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国主麴文泰在西突厥的支持下,进犯大唐的附属国焉耆。李世民遂令侯君集、薛万均等统率步骑万人及突厥、契苾部兵马征伐高昌。麴文泰本以为大唐不会出兵,忽闻唐军兵临城下,竟被惊吓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继续与唐军对抗。不久,高昌军被打的大败,麴智盛见无力回天,只好投降,高昌国宣告覆灭。随后,李世民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域东部并入大唐版图。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派郭孝恪为安西都护。同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扣押大唐使节,同时还派出处月、处密两个部族的军队侵犯大唐。郭孝恪闻之,亲率二千轻骑兵出击,大败突厥军,并乘胜夺取二部族所属领地(在今乌鲁木齐周围)。

大唐铁骑

贞观十八年(644年),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焉耆背叛大唐,投靠西突厥汗国。李世民闻之盛怒,遂令郭孝恪率三千步骑夜袭焉耆,生擒焉耆王龙突骑支。这时,西突厥大将屈利啜率援军赶至,郭孝恪又继续与西突厥援军交战,将之杀的一路溃逃。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令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等征发汉、铁勒、突厥等诸部兵马近十万,征伐焉耆、龟兹等国。唐军出其不意,连战连胜。先征服处月、处密二部,随后又攻破焉耆,擒杀焉耆王龙薛婆那支。接着,唐军兵龟兹王都伊逻卢城下。经过近四十余日的激战,唐军最终破城,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被俘。龟兹宰相那利率残余势力出逃,并与西突厥援军汇合。

极盛时期的安西都护府

随后,那利与西突厥援军一起突袭伊逻卢城,郭孝恪率军抵御,不幸战死。阿史那社尔率领唐军继续作战,大败西突厥军,生擒那利。随后,李世民设置安西四镇,并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西迁至龟兹。至此,西域基本并入大唐版图。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天竺(今印度)戒日王朝的杰出君主戒日王去世,大臣阿罗那顺篡位。与此同时,李世民派王玄策率五十余骑出使天竺。谁知阿罗那顺没事找事,竟派出两千兵马伏击大唐使团,经过一番厮杀,大唐使团中只有王玄策等三人逃出。

随后,王玄策向松赞干布和泥婆罗国(今尼泊尔)借兵八千余人,对天竺发动复仇战争。经茶铸和罗城(今印度巴特那)一战,王玄策大破天竺象军,斩首三千余,另有一万余天竺军被驱逐至恒河溺死。阿罗那顺弃城逃脱,随后又收集残军继续与大唐交战,结果兵败被俘。

王玄策征战天竺

接着,王玄策派人攻取乾陀卫江,俘天竺王妃及王子。随后,王玄策将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等两千多人押送长安献俘。以此,统一北印度的戒日王朝彻底崩溃,印度北部进入数个世纪的群雄割据时代。

征东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的支持下,百济对大唐附属国新罗(韩国真正的祖先)发动战争,连克四十余城,新罗频临亡国的危险。于是,新罗遣使向大唐求救,李世民为收复辽东,遂出兵六万,征伐高句丽。这次,李世民选择了亲征。

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将张俭率前锋部队攻至建安,斩首千余。同时,李绩攻克盖牟城(今辽宁抚顺),俘敌两万;张亮率率水师渡过渤海,攻破北沙城(今辽宁大连),俘敌八千。接着,李绩进抵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渊盖苏文急令四万步骑救援,唐将李道宗仅率四千名精锐骑兵阻击,将之击退,斩首千余。

高句丽版图

不久,李世民亲赴辽东城下,亲自指挥攻城作战。唐军士气高昂,一举破城,斩敌一万,俘虏五万。随后,李世民又率军围攻白岩城(今辽宁岫岩),渊盖苏文又征调一万兵马驰援,被唐将契苾何力的八百胡骑击败,损失千余。六月,李世民攻破白岩城。不久,李世民又亲率大军围攻高句丽在辽东的最后据点安市城(今辽宁大石桥市),渊盖苏文又出动高句丽、靺鞨联军近十五万驰援,此次东征中最惨烈的安市城之战打响。

李世民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一面以少数部队继续围攻安市城,一面亲自率领重兵打击高句丽、靺鞨援军。最终,援军被杀的大败,仅被斩首的就超过两万以上。高句丽主将高惠真、高延寿以及其所率的四万残兵也被包围,最终投降了大唐。随后,唐军发起攻城作战,但在高句丽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唐军未能攻克。随着深秋来临,李世民被迫下令撤军。

李绩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采纳李绩的计策,对高句丽发动袭扰作战。随后,李世民令李绩、牛进达等率领水陆大军,兵分两路,攻入高句丽国境。李绩在南苏等地连续击败高句丽军,并焚毁南苏外城;牛进达在积利城(今辽宁瓦房店市)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余。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将古神感渡海进击高句丽,与五千高句丽步骑发生遭遇战,将之击溃。当晚,万余名高句丽军对唐军发起反扑,再次被古神感率领的唐军击败。同时,薛万彻进抵鸭绿江岸,在泊灼城(今辽宁丹东)击败高句丽军,斩杀敌将所夫孙。随后,又击败三万高句丽援军。

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要交代一下,李世民虽连年征战,但在内政上也颇有建树,经济文化也日趋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做到了真正的文治武功。

贞观四年(630年),漠北及西域各部共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大唐与西北各部的共同统治者。

李世民去世时的大唐版图

李世民继位之时,大唐疆域左不过玉门,右不过辽河,北又没有河套。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之时,大唐疆域已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疆域空前辽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