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的长城(中)
本文作者:白桂林
汉长城分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乌兰察布只有汉内长城分布,汉外长城主要在武川、达茂和乌拉特草原,其北线部分段落在蒙古国境内。乌兰察布汉南长城,即汉内长城,主要分布在卓资、凉城和前旗,其遗迹有断续存在,最北端在辉腾锡勒呈东西向弧形分布,在察右中旗与卓资县交界处的九十九泉东南侧的三盖脑包有明显遗迹,其汉代障城更为明显,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
汉长城遗迹
辉腾梁汉长城向南经三道营古城又经保安东侧延伸到凉城太平寨附近的蛮汉山脉,进入凉城境内后遗迹较为明显,其余段落只有烽火台残存,此为支线。而从梨花镇三道营古城向东南经后房子麻地卜子后转向东进入察右前旗呼和乌素段应是汉南长城的主线。
梨花镇土城子村西汉武要县古城(作者摄于2020年3月)
实际上汉朝在乌兰察布仍利用了秦长城,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围绕三道营古城(即西汉武要县所在地)向北在辉腾梁修了一道弧形状长城。辉腾梁汉长城遗迹较明显,而向南修内线是又一重防线,可以说三道营古城是战国、秦汉时期的防御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各主线及支线长城均在此交汇。辉腾梁的汉长城遗迹我没见过,只是在电视节目中看过内蒙古考古研究所长陈永志(现任内蒙文物局局长)的现场观测和分析,他在现场发现了汉代遗物,据此推测是汉长城。陈永志曾主持发掘过集宁元代古城,此成果是2003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前旗呼和乌素口子村的汉长城遗迹虽残高不足半米,但看上去基础很坚固。汉朝乌兰察布南部先后属并州、雁门郡、代郡、定襄郡管辖,北部仍属匈奴管辖,权力界线基本在中部阴山山脉一带,因此修筑长城于乌兰察布中部大青脉中,以阻挡匈奴南下入侵。汉武帝时派卫青、李广等在凉城一带大胜匈奴,并乘胜北击至漠北,使匈奴退出阴山北麓,退至蒙古国,因此西汉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统辖范围修建。武川以西,汉朝在达茂和乌拉特北部草原修了两道长城,其遗迹有断续分布。东汉末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协助汉打败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至此匈奴统治乌兰察布结束。而王昭君出塞和亲出现在西汉元帝时期,即公元33年。乌兰察布的汉长城主要修筑于汉武帝时期。以上是了解的七道长城的大概情况,其余两道为明长城,也是乌兰察布最南端的长城。历朝修的长城还数明长城质量好,雄壮险要,遗迹也明显,与年代近、自然风蚀雨淋相对较少有关系。长城基本上以阴山山脉为轴线,东西向分布于市辖区中北部地区。乌兰察布市境内九条长城之中的另两条分布在市南部与山西交界区域。明长城主要是防御北元政权南下侵扰。乌兰察布北部,即大青山脉以北一直是游牧民族生存之地和活动舞台,从战国之后的两千多年,长城延续不断修建的目的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至今乌兰察布市属5.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有百分之四十的北部草原属3万牧民放牧生存之地。明朝红巾军战火毁灭了集宁古城、察右中旗广益隆古城、四子王旗城卜子三座路级古城。
广益隆古城遗址(作者于2019年冬拍摄)
元朝残余政权北逃漠北建立北元政权后,时常南下侵扰,修筑明长城也就成为明代的首要任务。为了加强防御,修有内长城与外长城,内长城在山西河北及北京境内,关口有居庸关、紫金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外长城在山西北部与乌兰察布交界区域,东部有一段是河北与兴和县交界地带,著名关口有马四口和杀虎口。而杀虎口是走西口的主要通道。为了加强防御,在外长城的北部又修了二道边,二道边在乌兰察布境内遗迹明显。你只要沿凉城岱海南岸的呼阳一级公路走一遭,在路南侧的一溜山丘上就可发现山脊之上的峰火台和延绵的土筑长城,此长城即为二边。二道边从凉城双古城水库大坝顺山势向东过双台子水库、石夭沟水库和石门水库上游进入丰镇市北,沿九龙湾水库南侧过饮马河东侧的牛青山,之后穿过隆盛庄经兴和与丰镇交界处的苏木山脉由店子镇出境。
在丰镇市南还有一条长城支线分布,从丰镇市新城湾与山西交界处起始,向东到巴音图一带消失。去丰镇的208国道穿越饮马河支流时,向路东望去,就可看到山坡上土筑长城向山顶蜿蜒盘居,山顶部有敌台,其遗迹保存较好,山上墙体有一米多高,基本连续,两侧烽火台更是明显,而山坡之下的跨河平地遗迹无存,想必是农耕地和道路等建设损毁了。我每次去丰镇都要从车内眺望此长城,有时还提醒车上人观看。明长城从朱元璋执政期就开始修建了,一直延续修筑了一百三十年之久,元朝残余政权北逃后,与明朝分庭抗衡,为了保证内陆安全而修建长城。明长城分九个管理区,也称九边或九镇。乌兰察布南部两道长城属大同边管理,西部延伸到黄河左岸山西偏关的老营一带与内线长城相接,东部经张家口、独石口在怀柔县与内线长城对接。乌兰察布市的明长城正处于外线长城的中段北线,明朝建筑技术工艺已相当先进,在总结前朝修建长城的基础上,在结构上又有创新。如改马面为墙台,并备有防雨设施,把敌楼改成空心,便于储藏兵器,城下设暗道,便于上下。与长城一体建筑还有关城,关城为全封闭,建有城楼和箭楼,是出入长城的通道。
明长城遗迹(作者于2019年夏摄于凉城左云交界处)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偏关卜子行政村,乌兰察布市水利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