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助阳温胆治癔 杨承岐
十四、助阳温胆治癔症
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节主要讨论恐惧性癔症的治疗方法。恐惧性癔症是指患者主观拟想家庭财产即将毁灭、自身或亲人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等。整日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其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镇定、抗焦虑药物,副作用较大且不易根治;传统医学多采用重镇安神疗法,但也疗效欠佳。笔者宗《内经》之旨,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采用助阳温胆法治疗本证,疗效较为可靠。
1.理论依据及治疗方法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勇怯。该病患者多数性格孤僻,遇事优柔寡断,损伤胆气;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志抑郁,肝胆气机不利,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后天失养,胆气不足,难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则神怯失勇。《灵枢·脏腑病形篇》说:“胆病者,善太息……恐人将捕之。”此病多缠绵日久,患者正气不足,多喜静恶噪,属阴证范围。且常见舌质淡胖,脉弦缓或弦滑而迟等肝胆阳气不足之象,其治当助阳温胆。
助阳温胆汤由黄芪30克、肉桂(后下)10克、吴茱萸10克、酸枣仁(炒)3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组成。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为《三因方》所载之清胆和胃、化痰安神的温胆汤。现行五版教材将其列为清热化痰剂。本方用之是取其和胃化痰安神之效,但用其治疗肝胆虚寒的恐惧性癔症,实与病机相悖。故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特点,加吴茱萸、肉桂、乌药温养肝胆;加酸枣仁宁心安神,为胆经要药;肝胆相连,补肝即有助于补胆,黄芪甘温益气,张锡纯称之为补肝要药。白术健脾益气。方中配入二者意在补气升阳,振奋胆气;配入柴胡可升举清阳之气并引诸药达于胆经。诸药相合,共奏助阳温胆、镇怯安神之效。全方妙在不用重镇安神之品即能起到镇怯安神之效。说明中医学关于胆主决断勇怯的功能虽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说明,却蕴涵有深奥的科学真谛,值得有志于中医现代化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探索。
2.验案举要
案(1):李某,女,32岁,农民,河北定州人。
患者自认为自己有精神病。自述自己即将被他人谋害,一个人在家时即胆战心惊,一有风吹草动即惊慌失措。深夜时常被轻微的响声所惊醒,醒后即不敢入睡,随时准备自卫反击,时轻时重已半年有余。自己有时定下心来,扪心自问,也自知荒谬。但一经发作即难以控制自己。曾按癔症多方求医,中西药品服用无数,未显成效。于1989年4月10日求治于余。患者面色正常,精神委靡,时时叹息,饮食乏味,睡眠不佳,恶梦纷纭,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缓。
此属癔症无疑。乃脾胃虚弱,胆气不足,营卫不和,神怯失勇之故。
黄芪30克,桂枝10克,吴茱萸10克,酸枣仁(炒)3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天竺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患者来函告知:害怕感减轻,心情比以前舒畅,精神好转。唯食欲不佳,失眠多梦不见好转。余告之药证相符,不必更方。患者照原方继服近20剂,函告诸症悉平。我告之常服谷维素、维生素B1、安定以巩固疗效。
案(2):王某,男,30岁,农民。就诊日期:1997年6月24日。
患者自述遇事害怕。如孩子病了,就认为孩子必死无疑,因而日不思食,夜不能寐。路遇陌生人吵架,很怕他们之中有一位被另一位打伤,心里惦念不已,回家后几天几夜都放心不下。邻居上树,恐怕人家会掉下来,提心吊胆地在树下观望,饭都吃不下。定下心来,自己也自知可笑,但难以自制。历时一年有余,时轻时重。素常饮食量少,睡眠不佳,体倦乏力,稍干重活即头晕眼花,四肢怕凉。眼睑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此属癔症,乃心脾两虚,失其所养,胆气不足之故。治宜健脾养血,助阳温胆安神。
以助阳温胆汤原方加当归10克、党参15克、熟地10克、阿胶(烊)10克。服药6剂,精神、体力、饮食均好转,恐惧感减轻。继服上方12剂,神清寐安,饮食如故,体壮如初,恐惧感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