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的那些小孩儿(十五):赵泽宇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警示我们再次严肃地站在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思考世间万物的关联。
为了引导学生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城阳一中高二地理组在疫情学习期间,在学习了地理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之后,趁五一长假期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关环境污染或者生态保护的纪录片,看完之后,结合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提交的作品让老师们惊喜不已,深感未来可期!
责任心下思绪飞扬,家国情怀中仗义执言,综合思维中布局谋篇……这些清新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发现了“那个小孩”,他正在放飞怀里的小鸟,播撒手里的种子……
自即日起,我们将这些作品整理发表在讲地又讲理的公众号里。旨在鼓励孩子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同时也期待着这些作品能唤醒读者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如果您恰巧是一位地理教师或者环保爱好者,那么也请一起去寻找那个愿意放飞小鸟、播撒生命种子的“小孩”。
备注:
1-“那个小孩”请在本文最后查找
2-小作者的文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敬请读者文后留言交流。
《家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完美诠释
城阳一中高二7班 赵泽宇
《家园》,何为家园?就是所有生物受到伤害时可以获得些许安宁的地方,但看完《家园》这部纪录片后,我发现,家园似乎成了人类的私人花园,曾经的主人甚至被永远赶走。
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快”。人类所干的一切都快的离奇,生活方式趋向于快,需求增长得快,欲望膨胀得快,以致于占领家园得快。这一切的速度都远超大自然的自愈速度。正是“快”使人类享受到了高楼大厦的俯视一切,正是快,让人类享受到了汽车飞机的急速直达,也正是快,让万物的家园慢慢被腐蚀:曾几何时,绿树覆盖的大山变得千疮百孔,细水长流的小溪变得浑浊逼人,广袤无垠的草场变得寸草不生。可悲!
迪拜作为世界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依靠石油起家,在最不可能建立国家的地区打造了繁华区,填海造地,海水淡化等招数层出不穷。帆船酒店真正起航,你可能会感叹人类智慧超越了自然限制条件,但真的是这样吗?那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没有什么事物比迪拜更远离自然,也没有什么事物比迪拜更依赖资源。诚然如是,试想没有石油的迪拜,还会是今天的景象吗?可悲,自然的馈赠成了迪拜等工业城市炫耀的资本,纸醉金迷,却没人敢直面这内部的腐烂。迪拜海域的生态系统已经摧残的不忍直视了。
与迪拜相对应的是海地的贫困,飓风肆虐,地震频发,民不聊生,俯瞰海地,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也不为过。谁能想到这曾经是“加勒比海的明珠”。邻国的繁荣更凸显了他的悲惨,由于过度开采,乱砍乱伐,一切都变了,哪里的人民依靠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勉强生存。破坏环境的报应早晚都会来,危害之大超出预期,不可控。正当人类还在探究着自然的全新原则时,都忽视了最基本的:整体性原则。
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侵占了生物的家园太多资源,总有几个角落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他们更加疯狂地瓜分家园,企图把他据为己有,如此恶性循环,家园何能承受?
出路何在?《家园》展示了人类的斑斑劣迹,但我们应当抓住当下,回望失去的种种,急需马上转变观念,将工业文明蜕变成生态文明,保护住家园的每一口呼吸,既然人类摧毁了家园的围墙,那人类就有义务承担这个重任,每个国家,每个公民都应当尽自己一份力,小到关注环保事业,大到制定环保政策,行动起来吧,或许,现在还不晚,但愿,现在还不晚……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正在发力,愿:家园依在,家园永存!
寻找“那个小孩”
如果我们吞掉了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
如果我们捕完了海洋里的最后一条鱼
如果我们喝干了最后一条小河里的最后一滴干净的水
如果我们摘掉了最后一个果子
如果我们砍掉了最后一棵树
如果我们用最后一只动物的皮毛做成了大衣
如果我们卖掉了最后几口新鲜的空气
最后
只剩下钱,可是钱又不能吃
只剩下金子,金子又不能用来呼吸
除非
这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的某一个洞里
还藏着一个小孩
最后一个小孩
怀里抱着数不清的小鸟
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的种子……
——来自绘本诗《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