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最靠得住的小猪补料方法

三十年前,人们养母猪,都是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断奶;由于一直有母猪奶水,所以人们对小猪补料并不重视,而所补的料也并不科学;有的是把玉米粒煮熟后,有的是其它的东西,并没有专门的补料;但自从引进国外的先进养猪模式,早期断奶也成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同时,专门用于小猪的补料也应运而生。

但小猪在二十日龄前,奶水足以满足小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小猪对补料没有兴趣;但如果不及早补料,对早期断奶后的仔猪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怎样让对料不感兴趣的小猪把料吃进去呢?人们想了非常多的办法,但效果并不十分可靠。

2003年,我到一个猪场当场长,发现这里的补料方法非常靠得住,因为补料方法是直接将饲料填到小猪的嘴里,小猪不吃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个方法能普及吗?因为一个饲养员,少则管理二十多头母猪,仔猪也就有二百多头;如果一头一头地给小猪喂料,那得需要多长时间,其它工作不干了吗?

这个猪场的员工愿意补料,是因为另外给了他们补助,可以说是用钱雇来的;同时,对补料与否,场里也没有派人跟踪,偷工减料的现象始终存在;如果不能每头猪都补,效果还那么可靠吗?

到断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小猪都会主动地去吃补料,说明这种方法是靠得住的;但还是有一个疑问,每头小猪都是饲养员给嘴里填料的吗?

为了解开这个迷团,我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偷偷地观察,看饲养员是不是每头小猪都补;另一个是和饲养员交流,让他们自己说一下对这种补料方法的感受。

到产房视察时发现,饲养员并不是每窝小猪都同时补;他们只是在小猪睡觉的时候,抓出小猪,把嘴掰开,另一手把糊状的补料给小猪嘴里一抹,然后再抓下一头;一窝小猪每次也就两三头而已;然后再到下一窝,依然是两到三头。

后来与饲养员交流,他们对这个方法非常认可;开始是猪场给补助,他们为了多赚钱才愿意干;但现在,他们不给补助也愿意干;因为补料后,小猪断奶重增加,转出的数量也增多,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多赚钱;即使不给补料补助,他们也会继续干下去。

为什么一窝只补两三头呢?是因为开始抓小猪的时候,小猪没反应过来,很快就补成功了;后来的小猪免不了挣扎或叫嚷,其它的小猪被惊醒,就不容易抓了;在小猪睡觉的时候,补料速度非常快;二十几窝小猪,一次补料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有时间就补,没时间就干其它的,对主要工作不会有多大影响。

这时,我想到了猪的一个生活习性——后效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一头小猪在干什么,其它的小猪也会跟着学;以前人们给小猪不补料,小猪也能学会,是因为母猪吃料的时候,小猪就学着母猪,吃母猪撒到外面的饲料,慢慢地就学会了。

从此后,这个补料办法,一直是我推广的办法,许多猪场也从此受了益;为了便于记忆,我给这种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抹料法;后来想到这和我们养鸭时的填鸭法类似,也可以称之为填鸭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