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前面讲到,脾土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看都是中心部位,中心是阴阳变化的枢纽,是阴阳相互对峙的桥梁,对阴阳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位置是中心以外,中土的功效也是天地之间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中土通过其与周围四方的关系将土的和缓、柔和、包容以及营养输送四方。从时间上看一年四季的变化为温热凉寒,土性缓,当温热凉寒气加上缓性后,这个温度的转化就变得有性情,很柔和。从空间来看,东南西北的阴阳对峙都是通过天地之气的升降变化来完成的。

脾土位于人体正中,为阴中之至阴,其功能就是将胃消化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处。是人体气血津液精的源泉,是人体的生长、生殖与生命的基本保障。

从古代术数学进一步了解中土的功能,《尚书·洪范》:“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从这十个数字的生成关系可以看出,从一到五的五行生数与从六到十的五行成数的差别是五,五在术数中位于中属土,万物有生有成,生有天气,成为地形,从生到成需要营养的滋养,这个滋养的源泉就是土。

这是一个自然法则,世间万物都是由生到成,由少到老的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土的营养。我们在谈养生的时候,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营养,或者说吃什么对身体有好处等。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首先要看脾胃,能吃能喝是健康保证的基本条件之一。判断一个病人的预后也要看脾胃,消化功能的改善是基本痊愈的根本。判断一个老人的生命的时限也要看脾胃,如果一个老人吃喝不忌,胃口非常好,应该会长寿的。在美国有一个跟了我很长时间的一个病人,今年已经97岁了,除了体力不足外,没有其他不适,而且胃口很好,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牛排,只要能保持这样的食欲,老人活过百岁应该是没问题的。

再比如在中医诊断中,四季脉对脉象的诊断和疾病的预后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典型的四季脉应该是春季弦脉,夏季洪脉,秋季毛脉,冬季石脉。这些脉象不能表现太过,如果春季过弦,夏季过洪,秋季过浮,冬季过沉,这些都是脉无胃气的表现。正常的四季脉应该是春季弦脉和缓,夏季洪脉和缓,秋季毛脉和缓,冬季石脉和缓。这里的含义就是说脉无胃气就是真藏脉显露于外,也就是五脏的真气不藏而浮于外,经文也指出这样的真藏脉就是死脉。脉象和缓就是脉有胃气,也就是说真藏之气藏于五脏之内,同时被胃之水谷精微所营养补充着,表现为和缓象。

二、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饮食入于胃,经过胃阳的消化后成为水谷精微,但是这些精微物质需要脾的运化,如果没有脾的运化这些被消化的精微物质也不能变成五脏之精而藏之,所以经文称之为“脾为胃彰显其精”。脾与胃相互配合协调,就像太阴与阳明,阳明在前太阴在后,胃将饮食化为精微物质,再由脾的气化和运输作用将其疏散到下一个接应器官。

脾胃同属中土,脾为太阴,胃属阳明;脾以藏精为顺,胃为水谷之海;脾之天气为湿,胃之天气为燥;脾之地阴为甘,胃之地阴为淡。脾胃五行同为土。

阳明主阖,位于太阳之后,少阳在其侧。阳从生到长发展到极限而降,胃阳是人体最大的阳,主腐熟水谷。《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但是与胃同居中焦的脾,其阳气先天不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天地之气的属性。脾在天之气为湿,性平和缓,在地之阴为甘,甘味为阳,甘味功能为缓,因此这里的缓有缓燥,补脾益精的作用。这样脾的天地之气合起来的性味为甘平,中药中就有补脾气的作用,同时性味为甘平的药物有太子参、甘草、米汤等,这些药物在补脾气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大部分临床只是用于调和诸药的作用。

脾阳源于脾精化气,由于脾的在天之气为湿性平,因此脾的阳气的作用完全集中在其甘味的作用,甘与辛味虽为阳同主发散,但其功能相对于辛味还是很弱的,甘味主要是缓土之急,经云:“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土过寒凉则急,缓可以治疗急症,恢复脾土的稼穑功能。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甘甜过多还可以增湿,对脾气还有瘀滞的副作用,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也是形成脾虚的原因之一。生活中如果用少量的甘甜食物可以促进食欲,但如果用量过多造成脾精不化而郁滞,以至于脾气不足。脾之阳气还与心肾有关,心为火,火燥湿生土,肾主水,水太过则生湿。中焦脾胃一阴一阳,中焦的阳气不足多由湿气郁滞所致。心火在上,为阳中之太阳,主神明;肾水在下,为阴中之少阴,主收藏;脾胃为土居中,“一阴一阳谓之道”,主腐熟运化水谷精微,化血以养神,生营气以藏精。

针对脾气虚弱的症候,其所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四种:第一,用甘温、甘平的药物补脾气,例如,党参、人参、白术等,这类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脾气不湿的情况下使用,如果脾气过湿,再加上甘甜药物,药物难以入里,很可能停在气的层次上,而不能达到脾精的位置,也就无力补脾气。第二,用辛温的药物温阳气化湿,例如,附子、干姜这些辛温的药物主要作用在脾的天之气,或者温补胃阳,如果脾气温,湿气化,同时胃阳强盛,利用消化水谷,同时湿气已化,脾精自然加强化气的能力。第三,用辛散的药物,例如,砂仁、白豆蔻等药物芳香化湿,功能不是补脾,补脾应当使用甘味类药物,芳香化湿等发散之类的药物的作用是燥湿,湿化脾精化气,脾阳也就自然能得到补充。第四,用利湿类药物健脾,例如,茯苓、薏苡仁之类,这些药物的作用是通过利湿减轻脾的负荷,减少湿气的瘀阻,帮助脾精化气。

总之,补脾的主要药物应该是甘平之类的药物,由于脾性缓和偏于平,因此脾阳先天不足,临床上很多中医名家都以补脾健胃为要,而补脾阳实际上是以化湿为关键,化湿的目的是加强脾之甘味的发散作用以加强脾精化气的作用。但是由于脾阳的先天不足,单纯使用甘味开散脾精化气,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而无力补充脾阳。因而采用辛温祛寒,辛温燥湿等药物温阳燥湿,温暖脾阳,增强脾精化气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温补胃阳以加强脾的功能。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