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为什么我认为4S店“维权难”会是一种规律必然?

或许是因为上篇推送文章引起了注意,墩爸的消费维权之路暂时告一段落,不过还是希望真的只是电脑板的偶发故障,后续不会有后遗症。
回想起这几日的维权遭遇,真当是又好笑又好气又无奈。
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这两年涉及奔驰、宝马这类老牌名车的消费维权呈现上升态势,仅他们节目组就已经接到了很多类似的消费投诉,也很想知道“消费者维权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这些天的切身观察后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今天遭遇的维权难几乎是一种规律上的必然。和大家谈谈。
我们知道,奔驰属于老牌进口名车,以前是有钱人的身份象征,所以坊间至今还流传着“坐奔驰,开宝马”的说法,在那个国人还没有多少钱的年代,只能仰望其向背。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国民的财富收入急剧增加,奔驰、宝马也不再是少数富人的专用专属座驾,市场需求量大量攀升,国产化、量产化便应运而生,伴随着基数体量的与日俱增,出现问题的车辆绝对值势必同步增加,有的可能是偶发故障,还有的甚至可能是残次车辆,总之维权体量一定大幅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几日与4S店的沟通情况看,能明显地感受到厂家对4S店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压制权,即绝大多数市面上的奔驰4S店与厂家的关系,感觉并非我们理解上的商品环节“上下游”关系,而更像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这种感觉在此次消费维权中显得特别强烈,因为4S店不停地在重复强调厂方的规定和原则。

事实上,这让我十分惊讶,换成我一贯的理解,应当是4S店对厂房有一定制约权,就如同三江超市、欧尚超市一旦认为厂房提供的商品反复受到消费投诉而导致自己名誉受损,甚至可以将其惩戒出局,然而事实则似乎刚好相反,经静下心来分析后认为,这应当与4S店的销售冠名授权有关,这种销售模式其实已经彻底地将4S店的角色定位在“厂家自我循环的最下线”上,让4S店从功能上沦为厂家规避消费纠纷、名誉受损、维权索赔的挡箭牌,一旦遭遇维权纠纷就会把4S店推到台前,接受监管、社会、舆论、消费者的共同质询。

当然,对高额成本的风险估算也是一方面,毕竟车辆不同于一般商品,成本较大,一旦消费维权诉求高于厂方承诺,在厂方不同意兑现诉求的情况下自己单方面承担,必然导致有大量流动成本要事先预留,因此4S店往往会使用各种方式将消费者诉求与厂方可能兑现的承诺尽可能地划上等号,以避免自己的损失。

最后,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目前各方反馈情况看,这部法律还不够细,对于消费者遭遇维权纠纷时的具体细节,还缺乏有效的情节认定,除非像今年4月份的“奔驰女跳上引擎盖”事件,车辆还没有开出4S店就出现了漏油,从常理就能断定这是质量问题。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在维权时,往往看不到车辆究竟是质量问题还是偶发故障的确切证据,如果没有舆论聚焦已经大到可以影响车辆信誉品牌的地步,要想维权成功,估计够呛!

说到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