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嘛要歌剧改革?
钢琴练习曲
pianoetude
文 | 莫沄
▼
格鲁克很郁闷。
作为一个作曲家,歌剧应该怎样写,他竟然没有话语权,自己说了不算!
那谁说了算?
阉人歌手啊,名角儿说了算,大腕儿说了算!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意大利歌剧从1600年诞生以来,虽然中间有蒙特威尔第那样的牛人,但100多年来,到格鲁克这个时代,已经彻底堕落,成为阉人歌手炫技的舞台了。
▼
比如某一幕,根据剧情安排,明明男主角被捅了十几刀,眼看就要挂了…
OK,那你壮烈地倒下就行了嘛,别阻着地球转呀!
但是那些被头腔共鸣震坏了脑子的阉人歌手,他们为了炫技,非得在该死时不死,仍然屹立不倒,在台上飚高音!
卧槽被捅了十几刀还能连续飚高音…套个内裤您都可以当超人了,死不瞑目也不是这个玩法呀!
对于歌手这种自嗨,作曲家只能一副生无可恋脸在台下念叨:
你快死啊…
大哥你该去死了…
你怎么还不死啊…
娘子呀,出来看上帝了…
▼
再如某一幕,男猪脚的爱人死了。
按照常理,这里应该唱一曲哀伤动人的挽歌咏叹调,去痛哭逝去的爱人吧?
我不!
唱什么鸟挽歌,我要飙高音!我要炫技巧!我要出风头!
还是那些被头腔共鸣震坏了脑子的阉人歌手,他们根本不管脚边还躺着的爱人尸体,鼓足胸腔,哗啦啦再连续飙十几个High C…
嗯,非常嗨啊!
▼
但是这些炫技的咏叹调,对表现剧情或情感,有用吗?
没用啊!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创作,就是这么一种风气:
歌剧作曲家,为了迎合阉人歌手的炫技,只能为他们度身订做,去写很多炫技的咏叹调。
阉人歌手甚至可以要求剧作家修改剧本,要求作曲家修改音乐,都只为了自己出风头。
一句话:文学(剧本)与音乐都不重要,炫技最重要!
于是台上的角色…
老爸死了?飚高音!
老妈死了?飚高音!
老婆死了?飚高音!
我也死了?不管…我死了也要继续飚高音!!
只要观众能看到阉人歌手的脸,听到他们的声音就行,至于他们唱什么内容…Who care?
▼
这一幕,是不是感觉特别熟悉啊?
嗯,想想现在的小鲜肉吧!
只要那张鲜肉脸出现就可以了,导演是谁,编剧是谁,剧情怎样…无所谓啊!
不信我问大家两个问题(不要犹豫马上回答):
《三生三世》电影版,肯定晓得是杨洋刘亦菲主演,导演是谁?不知道对不!
再想想《敦刻尔克》,都知道导演是诺兰吧?来,说几个演员的名字…说不出吧!
看,这就是区别了。
电 影 = 歌剧
导 演 = 作曲家
小鲜肉 = 阉人歌手
脑残粉 = 观众
于是,你懂的…
▼
所以,在1762年,忍无可忍的格鲁克,在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尝试改革,试图捣鼓一种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
那么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敲黑板,划重点!以下考研党专供了啊!
1. 歌剧序曲与剧情有联系;
2. 宣叙调改成用乐队来伴奏;
3. 咏叹调朴实无华,真实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
4. 增强合唱曲的作用;
5. 废除数字低音的写法;
6. 歌剧中的芭蕾舞符合剧情。
上面6点很枯燥,看得云里雾里的是不?没关系,我会在下一篇里,逐条慢慢解释,考研党请继续关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啦!
▼
100年后的伯辽兹,写文章专门论述格鲁克的歌剧改革;而瓦格纳,还上演过他的《伊菲姬尼在奥里德》修订本…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对后世的影响真的非常深远啊!
就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98首,对国内的声乐文献出版来说,也是影响深远的!
这套具有极高学术品质的歌曲集,精心选编了17、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古咏叹调及独唱歌曲共98首,编译成8分册,由著名旅意青年声乐家贾棣然先生耗费十年时间编写而成,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终身教授周小燕先生生前亲自担任这套教材的审定工作,并评价到:
我确信,这套教材的出版对我国的声乐教学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1. 结集了众多优秀作曲家的经典声乐作品;
2. 每首作品均涵盖高中低各个音调的曲谱;
3. 每个曲谱均明确其版本来源及出处,绝非电脑移调之作;
4. 每首作品均附上由语言学专业人士校订的“字对字”译词;
5. 所有曲目均配有外国歌唱家的示范演唱及外国播音员的歌词朗读音频,以二维码形式呈现。
拿到书后,定会令你惊讶于其丰富多样的选曲,惊艳于其原汁原味的版本,惊叹于其严谨细致的校订,惊喜于其特别定制的二维码音频。
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正确使用本套教材,定会事半功倍,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