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山海关大战,灭亡明帝国的决定性战役
历史总是奇妙,一旦绕出书本,风平浪静间陡然总会翻起惊涛骇浪。
比如李自成,最初是带着改朝换代的冲天斗志和几十万造反的农民威风凛凛去的北京。
然而,他运气非常不好。
虽然当时中国的北方没有沙俄、苏俄,但是,当时中国的北方已经有了多尔衮领导下的军国满清帝国和帝国控制下的蒙古、朝鲜。
就战略而言,自1629年开始,新崛起的满清帝国已经对明帝国北京及京畿造成巨大威胁。到了李自成进入北京前夕,这种威胁更是到了峰值。
可惜,李自成两眼除却盯着北京的皇位之外,根本就没有注意满清,根本就忽视了当时的满清对明帝国,已经不再是潜在威胁,而是随时致命威胁。
惘顾华东、华中尚未安静现状,偏要心急火燎进取北京完成王霸大业。
——如此后方尚未稳定,却要举精锐血本押注险地,无疑,这是战略决策的最大失误。
于是,正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无法看到满清帝国的致命威胁,李自成兴致勃勃走到北京,如其所愿逼死明崇祯后,却被历史选择当上了满洲军事帝国入侵明帝国的带路党。
满洲早期对明帝国发起的灭国大战,最早的借口,是为明崇祯帝报仇。
随后,满洲大军锋芒所指,几乎都在李自成势力存在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区域。
李自成溃兵当先逃窜,满洲军尾随紧追,一路顺风顺水攻城略地。半壁河山唾手而获。
如此低成本、高效率打胜仗,很快,满清便粗定由华北到西北的北部中国。
可见,明帝国之所以速亡,李自成溃兵之功,实在不在满清八旗精锐之下。
不过,现在的大众对此看法倒是非常一致。就像姚雪垠老先生认为,不是吴三桂出卖山海关,李自成应该不会大败。
当真是吴三桂出卖了山海关,才导致李自成大败于一片石?
当然,老先生是文人。他在长篇小说《李自成》里,对李自成败走北京的描叙,多对李自成兵败惋惜,却少有战略性分析。
通常,人们认为,李自成进北京快速腐败,再加上吴三桂出卖山海关,最终导致了李自成在山海关会战惨败。
继而,满清帝国从容入关,最后灭亡了整个明帝国。
由此,山海关不失,则李自成不败,便成为明清以降最为主流的误会。
就当时天下大势而言,山海关得失与否,并无法决定明、清、李闯的走向。长期明清战争延至1644年,崇祯,或者李自成,其实都陷入了对抗满清帝国战略多路攻击的无解死局。
明清战争期间,满清帝国对明帝国京畿、华北等地长期进行大规模长途奔袭,并且不断开辟奔袭路线。
满清对明帝国纵深进行多路变化,不断翻新的快速机动的打击,最早始于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由热河进军。
皇太极绕开山海关,破长城大安口、龙井关,一路所向披靡,占遵化、陷蓟州,直到兵围北京。
这次战事是袁崇焕被杀的导火索。同时,也标志着明帝国辽东战略和山海关国防的失败。
由长城大安口、龙井关迂回到达北京之南,是满清帝国长途奔袭明帝国京畿根本的第一条战略路线。
此后,1632年,皇太极亲率精锐和蒙古盟军选择了由蒙古草原南下张家口,直接威胁明帝国京畿边防的第二条战略进攻路线。
在1636年,皇太极命阿济格统率满洲骑兵便是选择这一路线,袭破居庸关,出其不意兵临河北,一路与明军作战数十次,屡战屡胜。
——阿济格,满清悍将。
在后来对李自成的连续作战中,阿济格兵团作为满清主力,入关之后连战连胜,擒杀了李自成麾下最重要将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等。
当年,明军无法抵抗阿济格沿第二条战略进攻路线的攻势,清军在俘获明帝国人畜十几万,大摇大摆经冷口关出长城回军。
当两国军力出现差距,优势一方开辟第二进军路线,就可以通过战略迂回,逼迫对手分散兵力,进而扩大自己战略优势。
所以,等到满清第二条战略进攻路线出现,明帝国对满清的国防战略已经出现了难以收拾的局面。
此刻,正值李自成等兵乱蔓延境内,明帝国早已雪上加霜,内外交困。
次年,多尔衮由青山关入关,岳托由墙子岭入关,分进合击明帝国京畿腹地。
——这次出兵,满洲大军再次打出了灭亡明帝国的第三、第四条攻击路线。
明帝国末期唯一能够与满清大军进行野战的名将卢象升,则在这次战争中,率军在巨鹿迎击清军,兵败阵亡。
同期,与袁崇焕、熊廷弼齐名的抗清名将孙承宗,在家乡组织义兵抵抗,城破殉国。
这时,明帝国对满洲帝国的多路奔袭,全无有效战略抵御。满洲军甚至一度攻至山东省府济南,掳男女50余万和大量牲畜、财物,然后在无明军追击的态势下,安然出青山关退军。
无疑,历史上满清大军对明帝国的这些奔袭,就像若干次巨斧伐树。
被满清利斧一次又一次撼动,看似不会倒下的明帝国,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正忙着替代明帝国主持天下的时候,轰然倒下。
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在一片石迎战满清大军,他实则不过是替前明帝国迎接了满清若干次巨斧伐树后,最后一次砍伐。
树倒下了,天下也亡了。
就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的这一年,被满洲巨斧砍伐下的明帝国其实早已分寸大乱。
这一年明帝国由皇帝到大臣对内外军政决策全面紊乱。
当时,满洲帝国对明帝国主动攻击,已经出现四个以上攻击路线。在这一现实威胁下,明帝国君臣恪守明成祖的天子戍边、进取辽东国策。
山海关会战大致态势图
内外时局千疮万孔,明崇祯帝依旧急调本在内陆剿匪的洪承畴、孙传庭等部前往辽东,希望帝国可以大兵团前出辽东,化解之前危机。
这次莽撞决策彻底毁灭了明帝国最后的军事力量。
出击辽东,看似提气,振威。实际上不说劳师远征的经济负担,仅就当时明清战略形势而言,就是一次战略上的冒险。
当时,满洲帝国既然可以多路长途奔袭,数次打破明帝国京畿国防要地,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凭借机动兵团,分路进击,截断洪承畴军团补给线而使得这支明帝国最后的精锐部队成为孤军。
后来,事实也是如此。
松山会战前夕,洪承畴军团已被满清帝国分路合击,后勤无以为继,无论进退,洪承畴军团必将毫无悬念被彻底打垮。
到1642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前两年,满清帝国取得了对明帝国终极大会战松山会战的大胜。
也就在松山会战期间,洪承畴兵团压制下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却在一败涂地后得以残喘,不仅抓紧时间娶妻生子,东山再起,更在明帝国再无军队应急内乱的空档,打进北京,逼死崇祯。
和李自成迅速崛起一样,满洲帝国挟松山大捷之威,足以强大的势力还在加强。
松山会战结束之后,满清对明跨境长途奔袭作战,就到随心随意,为所欲为地步。
这年,阿巴泰率军从墙子岭入关,长驱直入,打到山东兖州。开辟了第五条攻击明帝国的战略路线。
这次长途奔袭作战,明帝国几乎再无地方兵力做象征性抵抗。
阿巴泰沿途分兵袭击、攻陷了登州、莱州、莒州、临州、海州等重要城市,掳男女36万,掠得财富无数,最后,由墙子岭出关还师。
困坐在北京紫禁城的崇祯,之所以在李自成围城之前不做南迁南京设想,固然有其刚愎一面,可能更有不可言喻的苦衷。
就算崇祯躲避李自成锋芒南迁南京,满洲帝国随时可以多路入关,明帝国大局已经糜烂的现实,终究不可收拾。
与其在崖山蹈海,还不如景山自缢。
正是糜烂的大局,让欢天喜地进入北京的李自成,犹如自掘坟墓。
满清长期对明帝国作战,在军事上已经占据绝对的主动,并且,在战略上也已经有了五条可选择的战略供给线。无疑,李自成进京,便是顶雷。
危局之下,李自成和他的高级将领刘宗敏,智囊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浑然不觉,均无对满清帝国可能的大规模入侵有任何动议。进入北京反而制定了分散主力,以经略北京以南的山东、中原的计划。
主力分散,唯一向北防御的仅明军降将唐通所部,和驻守山海关首鼠两端的吴三桂。
崇祯自缢,李自成入京,明帝国北方国防一片混乱——谍报传来,军力占优,且有多条战略攻击路线规划的满洲帝国,虎视眈眈之下,自然会定策南下。
'子女玉帛,尽供其用'和'斩门而入,掠金银妇女'的记载,说明李自成入京后,确实腐化迅速。但短短一月,腐化肯定不会削弱他的军队战力。
反之,北京库存甲胄、弓箭、军火大量补给,李自成军队战力应该超过入京之前。
所以,李自成选择了率军空巢北上山海关。
1644年5月,山海关会战爆发,这支富有战争经验,并且装备精良的军队初战吴三桂关宁铁骑交战,在李自成和重要将领亲自督战下,整体素质虽然逊色关宁铁骑,人数也占不了太大的便宜,但是在野战中还是重创了同样精锐的吴三桂主力。
可见,当时李自成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的被腐败削弱战力的乌合之众。
激战多日,双方僵持在山海关下,作为明帝国为数不多的百战名将,吴三桂自然倍感危机。
在当时满清帝国对明帝国北方国防已经破局的大势下,他既预判满清不会放弃这次战机,必然选择由之前五条战略路线大举南下,直取京畿,当然也就知道,此刻,他和李自成在山海关死战,必将面临满清大军包抄的危险。
山海关下,鹤蚌相争,已是死局。
李自成和刘宗敏到底有没有霸占陈圆圆,扣吴三桂一顶大绿帽,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继而降清,这是文人留下的历史“文化”课题。
但是,当李自成这只没眼光的鹤,狠命、执着地叮住吴三桂这只蚌无法脱身之后,清楚渔翁随时可能出现山海关的吴三桂,自然冷汗直冒,焦虑异常。
鹤蚌相争,熬到最后,就是被满清大军一勺烩了,兵败身亡。
在尚无家国理念的时代,崇祯自缢,明帝国已经灭亡,吴三桂确实也犯不上在山海关城下玩一招鱼死网破。
女人算个屁,作为拥军一方的军阀,军阀自然有军阀的选择。
于是,吴三桂主动派出信使,顺利和满洲军统帅多尔衮达成协议,引导正在南下的满洲大军正白旗、镶白旗精锐骑兵变道进入了山海关。
次日,英亲王阿济格正白旗、豫亲王多铎镶白旗铁骑,就出现在山海关一片石战场。
半天激战,毫无悬念,李自成多位重要将领被清军斩杀,全军溃败。
实际上,在山海关会战中,多尔衮统率的满清军主力,根本没有进入交战。
早在李自成出兵山海关之前,在得悉崇祯自缢消息,多尔衮即采纳洪承畴建议,决意南下。
清军南下对京畿战略攻击路线的选择不是山海关,而是经蓟州、密云等,迂回包抄北京。
满洲军空巢南进,动作迅速,其战略目的无疑就是把李自成重兵包围北京附近,利用华北平原展开机动作战,速战全歼李自成集团。
和之前满清多次入关态势不同,北京人心不稳,李自成外无援军,这次满清大军入关一旦对李自成集团形成包围,截断李自成西退后路,那么,李自成即面临全军覆没危险。
然而,多尔衮出征数日,直到山海关会战爆发前夕,因为吴三桂乞降,多尔衮谨慎用兵,调整兵力改变路线,挥戈山海关,使得清军这一计划全面改变。
无形之中,多尔衮兵力调整,给李自成兵败西退,留了一个门缝。
多尔衮以阿济格正白旗、豫亲王多铎镶白旗精锐为前锋,并命令随后辎重运输的红衣大炮转向运往山海关。
目睹满清大军、蒙古军队、朝鲜军队以及汉人军队,一路络绎不绝赶往山海关。一位随军朝鲜官员在眺望城下的李自成军队,不由喟叹“胡兵似倍于流贼”。
当时,李自成倾巢出动,战兵不下8万,劳工不下4万,合计应该在10万上下。
仅仅半日激战,李自成大军灰飞烟灭。而满清主力尚在转向前往山海关机动、集结之中。李自成溃败之快,也为李自成得以在山海关逃脱生天前因。
迟了半步,插翅难飞。
作为一方面战略主将,吴三桂在多尔衮迂回奔袭北京以南的战略行军中,数日之后,于燕北崇山峻岭间,能够及时、精确找到了多尔衮乞降,便是出于他对当时战略局势的判断。
鹤蚌相争,吴三桂绝不会甘心当蚌。
可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一个华丽的借口。
假设,李自成不出兵山海关,吴三桂可能坐观其变,不会急于降清。而当李自成攻击山海关,造成事实上的北京城防空虚后,吴三桂就必然要快速做出选择。
是降多尔衮,或者降李自成。
以阿济格正白旗、豫亲王多铎镶白旗两旗精锐,汇同吴三桂关宁铁骑,就在半日击溃李自成主力,由此可见,满清大军、蒙古军队、朝鲜军队以及汉八旗军队组成的大军,在当时完全可以在吴三桂不降的情况下,发起对北京京畿的多路战略攻击。
一旦如此,无论降李自成,或者与李自成死战,在满洲军分路战略迂回攻击下,吴三桂和李自成都要遭遇一锅烩的危险。
所以,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降清。
李自成大败之后,也就在多尔衮留的门缝,一路向西,逃亡西安。
满清大军也就失去了在京畿、华北,一战而解决李自成的机会。但是,满清也得到尾随李自成顺势进攻明帝国国土纵深的机会。
山海关一片石的大战,李自成得以逃脱赚得了半年的性命,然而,李自成各部军心彻底瓦解,一路风声鹤唳,早已溃不成军。
满清大军一路尾击,不战而胜轻取河北、山东、河南之后,以极小成本轻松攻占山西、陕西。
于是,匆忙中于南京建立的南明帝国,顷刻间,就面临满清来自北中国的全面压力。
这时,李自成却突然由他溃乱的大军里消失。一说,他被农民用锄头砸死,一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总之,相比他险些被多尔衮包围在北京附近,全军覆灭的结果来说,他多活了数年,并且可能继续活了下去。
而南明小朝廷终究却再无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