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最后七年,为什么一直在阆中?

本 文 约 421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公元221年,在刘备即将攻伐东吴前夕,已经屯驻巴西郡七年之久的张飞奉命向江州(今重庆)进发。与此同时,张飞麾下的将领张达、范强发动叛乱,杀死张飞后投奔东吴。由于《三国演义》影响深远,在很多人眼里,张飞之死是由自己性格暴戾所致,而张飞自己更是勇猛有余而智略不足。

1994版《三国演义》截图

那么,在正史里,张飞是不是粗狂武夫?刘备调任张飞镇戍阆中,是不是意味着遭到“闲置”?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正史里的张飞是什么样的人。

张飞的正史、演义两张面孔

关于张飞在历史上的形象,除了《三国志》以外,其他可参考资料尚付阙如,但只要将《三国志》中关于张飞的记录归纳一下,已知的几点有:
——断桥退曹兵,瞪眼加怒吼,靠少数兵力控制地形击退曹军。
1994版《三国演义》截图
——呵斥严颜,被严颜骂后发怒,但后来因为严颜说的慷慨激昂把张飞给感动了,张飞还是选择义释严颜。
——治军律下严格,还一度引发叛乱。
——雄壮威猛,但比二哥关羽还是差了一些,年龄也比关羽小上几岁。
在关于张飞模糊的形象中,正史中与演义的描述大相径庭。演义中,张飞粗狂易怒、仗义疏财;正史中,除了军纪律下严格一点,张飞并没有多少粗鄙的味道。
军事素质方面,张飞有一项尤为突出,就是利用地形优势作战。这种素质张飞从断桥与曹军作战就有所体现,而后来在巴西郡击败张郃,更是依托地理优势在己方处于不利位置下以少胜多的典型。
巴西郡一战之前,曹操已经开始迁移汉中民众,曹操麾下将领张郃溯东河江南下进入巴西郡,计划迁徙这里的百姓,进军宕渠、蒙头、荡石,攻势颇为凌厉。而此时的刘备刚与孙权停战划界湘水,匆忙返回江州(重庆),短时间无法支援张飞。
刘备的选择能看出当时形势的严峻,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回成都而是屯驻江州,也是给自己留下斡旋的余地,假使张飞在阆中抵挡不住占有兵力优势的曹军,让曹军自米仓道攻入蜀中,刘备仍然可以选择退据荆州、或在江州重新集结兵马反击,再做图谋。
1994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
外有强敌,内无援军。张飞充分运用自己长期镇守巴西郡的优势,一面与张郃军正面交战,一面亲率精锐迂回从促狭的山道邀击张郃,打的向来以擅长地形战著称的张郃前后失据,狼狈向北逃回南郑。
经此一战,曹军再无力染指米仓道以南。也因此,刘备意识到曹军在西部地区的军队已然不足,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这才下定决心,从重庆回成都积蓄力量,在次年发动了汉中之战,夺取了汉中。
张飞善于统兵作战这一点,在《三国志》中张飞以及其他人的传记中都有隐约体现。张飞随同刘备入川过程中,分领一军独当一面,“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张飞传》);而这种记录同样出现于《先主传》:“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张飞并非罗贯中笔下只知冲锋陷阵的勇将,至少在东汉末三国时期,算得上一位智略双全的优秀将领。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或许的确有些粗狂,但绝非全无智略。面对益州名士刘巴,张飞恭谨尊重、谦虚有礼,这么看来,张飞还颇有一些儒将风范。

承接四方——阆中对于蜀汉的地位

既然张飞并非有勇无谋之人,刘备入川前后与张飞也没有嫌隙,那么刘备派张飞镇戍阆中,则需要重新考虑——阆中一地对蜀汉究竟意味着什么?
阆中的位置对蜀汉政权相当重要,而且,这里的地形能让张飞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更好的拱卫蜀汉政权。
我们先把目光放在蜀汉立国前,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战略布局。在诸葛亮的布局里,刘备集团平定四川盆地之后,待天下有变,一路军出秦川,一路则趋南阳而向宛洛北上,进可图谋中原,退可保住四川盆地的蜀汉基本盘。
而巴西郡阆中地区,就是完成这一战略的关键点。从汉中入蜀的道路上来看,除开崎岖难行的阴平道,自汉中入蜀有两条通道,分别是金牛道和米仓道。
自汉中入蜀地通道示意图
金牛道是典型的盆地通道,前险后易,从汉中西向经由广元、剑阁、穿过剑门关以后,便可以直插成都平原,自古至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米仓道比金牛道稍逊一筹,因为道路崎岖难行,长期以来,米仓道是作为金牛道的备份存在,而阆中则是卡住米仓道的咽喉。自汉中南下经米仓山穿越大巴山脉,经南江、巴中抵达阆中时虽然这条道路难行,但在进入阆中后却可以利用汇流的嘉陵江、白水江、西水河等诸多水系,加上平原地形迅速向重庆或者成都推进。
对于早期刘备立足四川盆地的重要性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占据汉中地区随时可能南下的曹操军,也因此,守卫阆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于守卫剑阁。让张飞镇守阆中,在让张飞发挥自己的军事素质守卫米仓道的同时,阆中的位置又可以监控北、东两个方向,继而影响到刘备军团的整体战略。
夺取汉中后,刘备仍让张飞驻守阆中,是否是排挤张飞之举?纵观蜀汉集团所发生的大事件,这是蜀汉战略方向发生改变的结果。
建安十八年到建安二十四年(213-219):蜀汉集团重心在北,图谋汉中,彼时张飞在此处起到防御作用,如果前线战事失利,蜀汉可以退保四川盆地。
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19-220):由于东吴偷袭关羽,荆州丢失,刘备谋求与东吴开战,张飞镇守阆中,是兼顾各方的最好位置,既可以溯嘉陵江南下进入江州(刘备伐吴的首令就是让张飞向此地进发),又可以威胁荆州腹地,北面也可随时支援兵力单薄的魏延。在这个情况下,阆中地区对于蜀汉就显得尤为重要。
阆中地区既扼住米仓道的通路,兼顾四方,同时也引导着蜀汉的战略转移,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张飞能被刘备安排长期驻扎要地,并不可能处于被“闲置”的境况。

阆中地区的历史战略意义

阆中地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蜀汉政权,在后世战争中,阆中连接着陕西和四川的交界,向来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以阆中地区的城防建设来看,如果两军对峙于此,占据阆中的城池对于攻守双方来说都相当重要。
阆中县的城池就是后世保宁府的府治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巴国就曾在此地建都。保宁府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如果从南面向保宁府城(阆中县)进攻,即便有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也难以展开。并且江对面的阡陌之间遍是良田,即便想采取长期的围困也难以成功。
阆中航拍图,系元、明保宁府府治所在,可以看到三面被江水隔断,如果自南向北进攻有很大的难度
历史上有一场影响深远的大战在保宁府(阆中)展开。公元1652年,经过注入大西军新鲜血液的南明永历朝廷,在东、北两个方向组织大规模反击。东进的李定国复地千里;北线的刘文秀也是高歌猛进,尽复四川盆地。
而相比明军的复地千里,清朝吴三桂、李国翰等将领日子可没那么好过,在刘文秀的猛烈攻势下,吴三桂把四川除了保宁府之外的府、州驻地丢了个精光后仓皇退守保宁府并计划转进陕西,由此,阆中地区迎来了一场惨烈大战。
1652年南明与清对峙图,明军收复了保宁以外四川全省
面对明军,对手又是被吴三桂评价为“此生未遇如此之劲敌”的刘文秀,吴三桂军所能依仗的也只有保宁府城独特地形和坚固城防。
考虑到保宁的地形因素,先前打了一路胜仗的刘文秀选择放弃稳扎稳打,迅速与吴三桂寻求决战。
明代保宁府府治位于阆中一带,北面可以直通汉中威胁关中地区,南面三面环江,如果是北方政权占据保宁,进攻南方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腹地,进攻屯驻于重庆、成都的明军,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的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如果明军在保宁将吴三桂等部一举歼灭,清军原本部署于甘陕、四川的西部防御力量将为之一空,明军将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实现刘文秀所说的“力恢陕豫”的战略目标。
但保宁独特的城池建设,也让长于军阵的刘文秀在兵力部署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考虑到刘文秀保宁之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清军位于西部地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部署对保宁府城的进攻时,刘文秀选择分散兵力,占领保宁府城各地的据点,继而对吴三桂军形成三面合围。
为了向三面环江的保宁府城发起进攻,刘文秀命令部队造桥贯通,让战力强的主力部队抢先渡过嘉陵江,然后以战力较弱的张先壁部(明军旧部)等依据地势摆阵,并派遣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背水守浮桥,避免两岸的明军被割裂,阵线绵延数十里。
这样的布置也给了吴三桂突围的机会,吴三桂率军避开强悍的刘文秀本部,直冲张先壁阵线,同时,张先轸部也受到清军攻击。在吴三桂的冲击下,张先壁的军队阵线出现了局部溃败,而张先轸部更是慌不择路自己砍断了浮桥,连锁反应下引发了明军崩溃,而刘文秀的指挥系统因与崩溃的明军割裂开,也无法及时救援,导致大量明军马步兵被赶下嘉陵江,惨败的刘文秀只能黯然引兵退去。
这场战役明军之所以惨败,固然有刘文秀在连战连克之后轻敌的原因,但究其根源,阆中地区如果用于防守,对于自南向北进攻的军队十分不友善,地形遏制下,即便雄兵百万也难以施展,若要合围就会严重割裂军队的布置,给予守方机会,刘文秀也是因此而败。而此役在平原发生,那么胜负天平几乎完全倒向刘文秀,兵败如山倒的情状下,吴三桂机会渺茫。

千年阆中

从春秋战国时充国、巴国相继建都于此,到三国并立时张飞戍守蜀汉东大门,再到明清交际时的屡次大战,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阆中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阆中地区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并没有没落,而是作为一位见证者遍观了历朝历代的兴衰沉浮。
而今日阆中,早已成为闻名各地的历史文化古城,随着时间的积淀,历史留下的斑驳印迹也在这座古城身上迸发出独属于自己的活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陈寿 《中华书局》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米仓道交通与作用》 李久昌 《成都大学学报》

《南明史》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