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瑞丨空纳万镜、大象无形 —— 浅述中国山水之意境

情醉丹青,墨染流年

唐门诗画,不止于推广,更是树立国人信念,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晴烟笼翠染半山》  2021年 300x140cm

《太行过雨》  2021年140x70cm

空纳万镜大象无形

浅述中国山水之意境

 文/林文瑞

中国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于隋唐兴起,并成为独立学科。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迄今留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幅山水画卷,后来,山水画历经五代变革,于两宋达到鼎盛时期。在山水画的技法日趋完善的同时,随着文人画的成熟,诗词所表现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逐渐与绘画有机结合,促进了山水画从形式到内容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中国文人画意境表现的独特方式。在山水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意境”一词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理念。

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就已经出现了“澄怀味象”的理论思想。而南朝谢赫在其所著《古画品录》中也首先提出六法论。六法者为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谢赫的“气韵”跟“意境”一说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气韵”又列于六法之首,可见“意境”之重要性。

《云山带雨翠染衣》  2021年  140x70cm

《关山野逸图》  2020年  180x90cm

《入翠山林笼烟雨》  2021年100x60cm

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实境”与“空境”的美学思想,他认为“实境”的塑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出“空境”,而“实境”与“空境”密不可分。他主张“实景清而空景现”,重点强调塑造“空境”的重要性,并强调胸有全局,要“相机而作”、“离象而求”,重视“势”与“层次”。《画筌》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在于“绘画意境论”,其关于“实境”、“真境”、“妙境”、“神境”之论颇具美学意义。而笪重光所提出的“空境”、“妙境”,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意境”里的空灵之境。

《半晴烟雨笼翠微》  2021年 100x60cm

《苗山夜雨》  2021 年 70x70cm

《庐山烟霞图》  2021 年100x100cm

那么,何为“意境”?“意境”的“意”即是人的思想和意念,而“境”则为情境和境界的意思。“意境”是由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之美,其实表现的是画者的思想境界之高低,更取决于画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修养。也就是说,品评一幅作品,除了关注作者本身的笔墨功夫之外,判断意境的好坏,也是衡量一幅作品的标准。

追求意境是中国画独有的一个特点,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空灵之境”、“笔墨之境”、“文学之境”,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与理解。

《云起太行》  2021年180x90cm

《老墙影新绿》  2021 年 100x100cm

一、借留白以纳万象,以表画面阴阳虚实,是为空灵之境

苏轼有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清代张式在《画坛》中说道:“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空,故曰留白,非空纸。留白即画也。”这无不是说画中留白的妙处。“知其白,守其墨”,是形式,是虚实,也是内涵, 更是“韵外之致”、“境外之情”。所谓“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与西方画之大不同之处,就是前者空,后者满,而这正是中国画独特的魅力所在。也就是说画一幅作品,并不需要画得满为好,画太多了反而显堵,容易令观者心生闷气,而是要注意留白,在绘画上通常表现为留出云烟,、小溪或瀑布等,从而使画有了气孔,有了气孔也就有了气韵,从佛家角度来说即为“无相之象”,是为空象。空象无形,又可纳万象,故空象又可称为“空灵之境”也。

《山乡晨韵》  2020 年 70x70cm

《窗含西岭千秋雪》  2021年 70x70cm

《篱落烟村黄姚里》  2020年 70x70cm

二、借笔墨枯润横斜.以抒画者心中喜好,是为笔墨之境

大家都知道山水画中笔墨的重要性,“笔墨”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但大多数人,把笔墨都单纯理解为技法一说,而往往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笔墨情绪和笔墨精神。

国画用笔可以苍劲有力,也可以柔弱挺拔,既可以用枯墨以示干裂秋风,也可以用润墨表达润酣春雨。笔是对“形”的追求 而墨则是对“韵”的渲染。同样一块山石,你既可以笔道雄奇,也可以圆劲有力,而同样,用湿墨画法可以表达雨后的情境,用斜势笔法也可以表达猛烈的狂风,而在云水表达上,则要笔线柔软,阿娜多姿以示云水之轻盈等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笔法,确实可以表达画者不同的心境。元四家之一倪赞,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却突然变法,疏林坡岸,枯笔干墨,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其实这正是借笔墨意境以抒心中之情的表现。

《清江一曲抱村流》  2020年  70x70cm

《黄姚过雨》  2020年  70x70cm

石涛《画语录》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这就是说笔墨用得好,画山则有灵气,画水则有动感,画树林则有生气。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之说”同样赋予了笔墨深厚的精气神。他提出“平要如锥画之沙,圆要如折钗之股,留要如屋漏之痕,重要如高山坠石,变要形式多变”。所以笔墨不仅是技法的表达,更是画者心境以及情绪的呈现,也是山水意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

《巫峡秋涛图》  2021年 140x70cm

《秦时明月》  2019 年  200x200cm

三、借诗词文学入画,以造作品韵外之致.是为人文之镜

除了画面表达的“空灵之境”以及技法表达的“笔墨之境”外,更重要的一个意境则是“人文之境”。

纵观山水画发展史,宋元以后,文人画充满了悠远淡泊情趣,这就是“人文之境”最好的阐述。在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已经日趋完备,此外物象之外的精神因素、人文思想也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充分提倡,所以那时已经慢慢出现了诗画意境。宋人画院考试中命题创作的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等,都属于诗性意境的表现范畴。这些诗句中所描述的情境,通过画面的藏露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如“深山藏古寺”这一句的重点可放于“藏”字。既然“藏”,又如何来表达寺庙呢?相传其中一位考生画了两个挑水的和尚,令观者联想到山中的寺庙,让画面意境一下得到了升华。也就说“画寺庙”在这里不是“画出寺庙”,而是借着别的物体向观者传达“这里有寺庙”的信息,从而表达“藏”的意境。再如:在表达“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一句诗时,有个聪明的考生并未画出花,而在马蹄处画了两只蜜蜂,一下就把“香”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表现花香而不见花,这就是巧妙的意镜。

《云山秋霁图》  2020年110x70cm

《溪山归牧图x》  2020 年140x70cm

苏东坡有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认为诗的好处在于“天工”,画的好处在于“清新”。在这首诗中,苏东坡阐明了他对诗画关系的见解,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也就是说,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所以诗画意境本为一体,诗可以更好的升华画面,画也可以更好的诠释诗文,两者互补统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终达成我们画者一直追求的“文学之境”。

意境成于情景交融,意与象通。无论“空灵之境”、“笔墨之镜”,还是文学之镜,都给予了观者以无限美好的想像空间,教人以藏拙、谦让、隐忍。画画如此,做人亦如此。而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画里博大精深的大象之境吧!

《云顶揽翠》  2021年180x90cm

《山清雁影遥》  2021年 140x70cm

《崖上人家》  2021年 140x70cm

《云壑梵音》  2020年140x70cm

《家山喜事》  2019年 220x180cm

《春晓》  2020 年  70x70cm

《梦里水乡》  2020年  70x70cm

《山中岁月》  2020 年  70x70cm

《半晴烟雨染翠微》  2021年  70x70cm

《青城过雨x》  2021年  70x70cm

《太行晨韵》  2021年140x70cm

林文瑞艺术简介

林文瑞, 1981年生于广东梅州。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理事, 深圳汉唐诗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院院士,广州艺博会签约画家,四川青城画院专职画师。

自幼研习历代名家画作,精研传统及现代山水。其画风意境苍远,用笔豪放而又啄于精微,喜欢以意破形,以虚入境。主攻山水,兼画花鸟。出版画册有《林文瑞中国画作品集》其作品有《秦时明月》《溪山秋霁图》 《关山野逸图》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