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州人 | 说说“食在广州”(下)

26) 那时长堤有一种菜艇,专门在船上做菜,提供给珠江游的其他小船、紫洞艇或花坊等。有一个菜叫鲜滑虾仁,用竹笼浸养虾,让其存活,客要随叫随做。后来浸养的赶不上炒菜的,就预先剥好虾肉,加入食粉之类,将虾略微冻硬,利于保存。这个菜搬上岸,各酒家纷纷仿制,名厨师区焰制作的“玻璃虾仁”透明爽滑,为愉园酒家名菜之一。
27) 清末一位官员派来广州任布政司,随从厨师姓邓,善于做冷拼盘。布政司离开后,厨师不走,在今教育路位置开了南阳堂菜馆,冷拼盘最初做成孔雀模样,洒上花椒、八角等香料。但南方人不适口味,后广州厨师把它去除,孔雀形则变化出龙、凤、鸡、鸭、鱼、虾等各种图形,打上白汁琉璃芡,或加上奶香味,也一直保存下来。
28) 金华火腿是我国名产品,这里说的金华,就是指火腿。金华玉树鸡,就是火腿拼鸡,一片火腿一片鸡,日字形分三行,鸡与火腿分二十四件,每行八件。菜砌在每行之间,淋上琉璃汁。这个菜以“制台前”(今属越华路)的聚丰园最有名,它色、香、味俱佳,火腿为棕红,鸡浅黄,菜远青绿,颜色配搭调和,名称也富有诗意,盛行一时。
29 )清末广州酒楼非常重视自身的宣传,许多都用“招呼周密”、“款待殷勤”、“堂呼百诺”的词语表示热情周到。
30 )位于陈塘南的大观酒楼,是达官贵绅、浪荡子弟销金的地方,酒楼在风景优美的珠江边,开业广告对此进行一番渲染——
31 )“月下笙歌,是玉暖香温之地;帘前花鸟,正金迷纸醉之天。”“美人似玉,春色如花。非买醉以寻欢,敦陶情而寄兴,此大观酒楼所由见也。”
32 )另有一些酒楼则渲染自己的“茶烹龙润,留题到苑;酒买羊垣,味佐盘餐。颐皆快我,香开饼饵,苑更宜人。况复颐解说诗,室谈有月。苑游秉烛,厅事皆花,指可从颐和……”
33 )光绪年间,广州的大酒楼都有几个著名的招牌菜:太史田鸡(太史是指江孔殷),李公杂烩(李公:李鸿章),汀洲伊面(秉绶)等(相传清朝年间,书法名家伊秉绶宴客,厨师误将煮熟的鸡蛋面放入沸油锅,只好捞起后佐以高汤上桌,成为以后的“伊面”)。
34) 江孔殷是广州名绅,家中最出名的倒是“龙虎斗”。有一年做七十大寿时,为拿出一道新菜给亲友尝鲜,尝试用蛇和猫制成菜肴,蛇为龙、猫为虎,故名曰“龙虎斗”。亲友们品尝后感到猫肉的鲜味还不足,建议加鸡,此菜便一举成名,改称“龙虎凤大烩”,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龙虎斗”,以后广州酒楼多了一味招牌菜。
35 )1882年,西关有一场大火,火助风威,风乘火势,大片木头房子和低层建筑火烧连营。当时外国记者报道:“中国街完全烧毁了,大火沿河道迅速蔓延,那些中国人认为,这场火灾是上天对他们奢华生活和商人恶行的惩罚。”
36 )可是广州人对食的追求未有停息。嘉庆年间,潄珠江一带酒楼特别擅长制作海鲜,“疍女风中捉柳花,潄珠桥畔绿家家。海鲜要吃登楼去,先试河南本色茶。”
37) 漱珠江桥畔酒楼临江,红窗四照,花船近泊,珍馐杂陈,鲜薨并进,携酒以往,无日无之。初夏则三黧、比目、马鯖、鲟龙,当秋则石榴、米蟹、禾花、海鲤。泛瓜皮小艇,与二三情好薄醉而回,即秦淮水榭,未为专美矣。
38 )同治元年(1862年),南海儒生梁起,写一首诗赞颂西关白鹅潭附近的酒楼:“二月八日,登品馨酒楼小酌,楼近江高,从凭栏望鹅潭如掌,波光帆影荡漾,席前和景明烟青水碧,把酒临风,怡然神往,远岳阳楼滕王阁之乐,去此何必有闲。”将珠江的酒楼比岳阳楼、滕王阁,何等惬意!
39 )珠江堤岸全是密布的小船,商人也动起脑筋,把珠江作为玩乐之处。船上开设酒宴,成为移动的餐厅,穿梭在珠江水面,有记载说:“珠江泛舟,以灯月交辉,凡横楼紫洞艇排列水面,有上中下三档之分,当夫华诞夕张,明灯万盏,织云四卷,潮平不波,皓月当空,照耀如昼,所谓炫目、沸耳者亦一次为最盛云。”
40 )紫洞艇这种新式的饮食场所,成为珠江新的景观。到清末,广州商业的七十二行,酒楼茶室占据很大的比重,广州以成为中国茶室酒楼消费最大的城市,后来人们说的“食在广州”,也从这个地方得到印证。
41 )饮茶是广州另一特色,二十年代的“星期美点”,是一个专有名词,由那时的陆羽居(在中山四路)点心师郭兴(外号孖指兴)创制和推行。当时饮食业虽然有一定点心数量,品种还是少,每个季节只换一部分。
42 )郭兴师傅看到这个情况,创造出每个星期换一次品种,叫“星期美点”,口号立即响彻全市。有些茶室还因此出了名,如“山泉”的点心,托着大蒸笼出来边叫边卖(那时没有手推车),一蒸笼就一个品种,员工们进进出出,便换了几次蒸笼。
43 )1936年,陈济棠时期,全市茶室酒家,均以“星期美点”作招牌,全市掀起一个点心高潮,纷纷打出“十咸十甜”“十二咸十二甜”的旗号大搞创新,用煎、蒸、炸、坑等方法制作,以包、饺、角、条、卷、片、糕、饼、合、筒、盞、酥等形式出现,客似云来。
44 )广州厨师善于借鉴,奶皮猪油包本来是由上海传入,又名“申江猪油包”,广州人认为它猪油过多,但少则包身不松软,蒸时还需武火,还须“泻脚”。所以,师傅定出适合广州人的分量,把包形做成蟹盖形、雪白色的才算过关。
45 )清代光绪年间,广州有一家饭店叫“聚春园”,专做淮阳菜,其中“扬州锅巴”用的是虾仁和叉烧。大三元的师傅感到味道很不错,但粤菜没有锅巴,改用虾仁和叉烧炒饭。以后凡用鲜虾、叉烧做主要原料的都叫“扬州”,即材料的名称,不是地理的名词,难怪扬州当地没有这种炒饭。
46)粤菜的“京都’也不是指北京或日本京都。炸酱面的炸酱是色红味带酸甜,广州厨师觉得适合广东人,用烧汁制成排骨,称为“京都排骨”。以后凡带酸甜的云吞、锦卤炒面,前面都加“京都”二字,意指酸甜。
47) 利玛窦曾对中国人的菜式作过详尽的叙述:“中国菜肴烹调得很好,而且花式品种繁多。碟子堆得很高,简直使人觉得是在修建一个小型的城堡。甚至,正式宴会常常要举行一个通宵,直到破晓。”总之,食在广州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非常长的历史渊源,现在已经传遍世界。
48)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生活中与吃有关的几个场面——
好了,祝你餐餐有好野食,勿忘叫埋我!
读者回响

《说说“食在广州”(上)》

AI DI
看完食在广州知道了什么是吃文化。
草翠(依慈)
讲到食,南番顺人真能屈能伸。九大簋又得,满汉又得,半唐番都得。60年代,凭票买咸水鱼经常只有湿毒无鳞池鱼,又无油煎怎箅?于是聪明变通广州人,拍些蒜几片姜,几滴油爆下,用几両豉油加勺糖,将池鱼煲5分钟,焗-下,再煲5分钟,名曰煲鱼。拆肉捞饭喂仔,阿哥哥姐食边边肉,鱼头鱼骨阿爸送4両薯酒,豉油汁捞饭,三碗不过岗。mo-呲牙广州人识食变通,能屈能伸,字典无难字。
“百年广州人” 编者语

为什么俄国末代沙皇在他还是皇储游学时,不去北京、上海而专来中国广州参观?

为什么声名显赫的拿破仑,会在圣赫纳拿岛看到从中国广州黄埔去的几百劳工日夜劳作,发出了中国是头睡熟雄狮的感言?

为什么民国政府最后时刻把广州作为临时首都,行政院长阎锡山在广州又干了些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