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袁行霈:学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

 我入校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第二年,清华、燕大两校中文系都合并到北大中文系了。老师们有从国统区来的,有从解放区来的,有穿长袍的,有西装革履的。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有从普通高中上来的,也有从工农速成中学来的调干生。在这种多元的环境里学习,很有好处。
  课程方面,一年级上过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学概论”,还有游国恩和浦江清先生合开的“先秦两汉文学史”,游先生讲文学史,浦先生讲作品选,都非常好。游先生讲屈原,涉及“离骚”两个字的讲法,他介绍了普通的说法后,会讲他自己的见解。二年级跟林庚先生学习“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他是诗人,将自己的诗情融入讲课之中,引导我们欣赏领悟,很受欢迎。浦江清先生的“宋元明清文学史”也很有特点,他会唱昆曲,讲到元明戏曲时,我们有时候在课上起哄:“浦先生,唱一段!”他就给大家唱一段。
  古代文学是北大中文系最有传统的专业方向,即便从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算起,游国恩先生、林庚先生、吴组缃先生、浦江清先生、季镇淮先生等可以算第一代学者,他们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陈贻焮先生、褚斌杰先生、周先慎先生、费振刚先生和我属于第二代学者,我们在“文革”前读书、留校,并在“文革”后成长为本学科的中坚力量。葛晓音、程郁缀、夏晓虹、张鸣、孟二冬以及目前仍在职任教的多位老师则在“文革”后进入北大学习、工作,可以说是第三代学者,而他们培养的“70后”和“80后”学者也已经站上了讲台。
  第一代学者都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林庚先生,就是“帅”。不仅外表气质很帅,他的著作,从《中国文学简史》《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一直到《西游记漫话》,都透着一股清澈的味儿。“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布衣感”等,都是他拎出来的概念,话从他的嘴里面说出来,总能让人信服。吴组缃先生讲课也很精彩,他的讲稿写的字很小,密密麻麻的,就连提醒学生的琐事也写在上面。吴先生讲《红楼梦》,以小说家的眼光对《红楼梦》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细节进行分析,深受欢迎。吴先生心地很敞亮,人生经验很丰富,常把他的人生经验穿插到课堂上。王瑶先生颇有名士派头,常常叼着烟斗。我没上过他的课,但跟他一起到江西参加过陶渊明的研讨会,还一起到安徽参加过李白的研讨会,而且总是住同一间客房。晚上躺在床上海聊,所谓“对床夜话”,有时聊到东方既白,话题总离不开学问,受益匪浅。
  第二代学者,陈贻焮先生是我的师兄,“大师兄”的称呼是我叫起来的。他写的关于李商隐的论文中,许多观点我都有幸先听他讲过。禇斌杰先生是青年才俊,很早就出版了《白居易评传》。他性格很开朗,笑声是爆发式的,后来的学术成果也是爆发式的,背后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
  第三代学者,因为“文革”耽误的时间太多了,想拼命把时间追回来。比如葛晓音没念完大学就分到农场劳动了,幸亏陈贻焮先生把她带出来。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砥砺前行的一代”。
  学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再加上“胸襟”和“气象”。我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达到这一境地。除此之外,还应该做一个厚道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能老想到自己,还要想到别人。北大给了我很多知识、很多学习的榜样,也给了我很多发展的机会,比如主编《中国文学史》和《中华文明史》,创办国学研究院和汉学家研修基地等。我常提醒自己“常怀感激之心,常存谦素之意”。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推荐

  • 葛兆光追忆金开诚:一个爱猫的长者,天真的文人,极其认真的教师,容易受伤的好人

    葛兆光:遥知水远天长外 --追忆金开诚先生 摘自<远去的先生>,中华书局出版 ---- 一 在<文史知识>刚刚创刊时,金开诚先生就吩咐我给这个虽为普及规格却高的刊物写文章.19 ...

  • 王景琳:学者教授群里的“性情中人” —— 纪念吴小如先生

    <学者吴小如>一书出版于2012年.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也还没能一睹为快.仅仅是从网上书介以及目录上得知,此书是由吴先生当年的学生陈熙中.齐裕焜两位教授联合发起的,书中收录了众多弟子门生为庆 ...

  • 面壁居主人贺季羡林90寿辰随笔

    与季羡林先生 2000年10月15日 8点华联司机小王到,开车到张中行先生家,张先生躺在床上,精神不佳,(其女儿说昨天在楼下遛弯的时间长了点)不能去北大参加庆贺季羡林90寿宴了,我带着先生的嘱托.拿了 ...

  • 《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 2020年第113期(总596期)

    心灵的拷问与追寻 杜应国 当一篇文章里出现了重复的字,我们试图加以修改,却发见它们是如此之妥贴以致我们有可能糟踏这篇文章时,那就只好让它照旧不动了.这就是它的标志. --帕斯卡尔<思想录> ...

  • 110系庆·中文学人 | 傅刚:文学史研究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

    中文学人系列专访 斯文鼎盛,世运新潮.今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为了回看北大中文系的发展变迁,重温几代学人的身姿与风采,共同探索和创造中文人的未来,我们策划了中文学人系列主题专访" ...

  • 袁行霈:学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我入校时正值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第二年,清华.燕大两校中文系都合并到北大中文系了.老师们有从国统区来的,有从解放区来的,有穿长袍的, ...

  •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看到许多曾在一间教室学习的老同学的面孔,曾在未名湖畔的小径上擦肩而过的身影,唤起我许多昔日的回 ...

  •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 袁行霈:怎样鉴赏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鉴赏 一.滋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 ...

  • 王能宪|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王能宪 作者简介 王能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 ...

  • 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 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 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 ...

  • 袁行霈: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如梦似幻的夜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代多诗才 名篇永不衰 遣 怀 柳宗元 小苑流莺啼画,长门浪蝶翻春. 烟锁频眉慵饰,倚阑无限伤心. --从明刊本<唐诗画谱>(西谛 ...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学问的气象

    文:中国封面2021.1.7. 学问的气象 文|袁行霈 袁行霈,男,1936年4月生,江苏武进人,民盟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 ...

  • 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本文为袁行霈教授在2006年北京论坛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和平.和谐. 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