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难造,天猫解题
消费行业现在有种奇妙的观感:生意似乎比以前好做许多,但想做出成绩,也好像更难了。
矛盾在新品牌身上显现得尤为显著。对于新品牌来说,“好做”是因为基础设施完善,品牌线上化顺畅,配合全域营销投入,早期可以快速做起声势。“难”则是因为,同质化的成长路径难以形成“品牌”,容易陷入有销量没复购的陷阱,而没有复购往往意味着品牌难称之为品牌,再加上流量成本越来越贵,增长很可能难以为继。
简言之,爆款易得,品牌难造。
但成熟的品牌就能高枕无忧吗?也不是。新玩家们来势汹汹,如果固守陈旧的重渠道思维,不能及时察觉消费端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反应,再经典的品牌也有被取代的可能。
如何才能长久获得消费者的注意?破题方式说起来简单,即“直面消费者需求,最大程度上回归经营本质”。但难的是怎么做。在这方面,刚宣布转型为“D2C服务平台”的天猫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破题关键D2C
消费行业无人不知D2C,这个概念风靡全球。
在海外,以D2C为经营理念的品牌正迎来上市潮,如运动品牌“On昂跑”、眼镜品牌“Warby Parker”、休闲鞋品牌“Allbirds”。而在国内,完美日记是靠D2C模式快速崛起的代表,安踏也将转型D2C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
D2C的英文全称为Direct to Consumer,意为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相比隔着一系列经销渠道的传统经营模式,D2C让品牌直接触达消费者,在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迅速迭代策略。这样一来,品牌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规划产品,而不是把东西做出来后利用流量“强行”卖给消费者。
D2C代表着一种更接近经营本质的理念,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前景诱人,大量品牌已经将D2C视为最终梦想。
但在具体操作中,品牌很快犯了难,他们发现在中国照搬国外,困难重重。
海外不少品牌倾向于自建官网,也有一些出海品牌青睐自建独立站,但这种方式引流成本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消费者并没有去访问独立站的习惯,如果目标市场在中国,品牌需要付出的就不只是流量成本,还要花大力气去改变国内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投入产出比相当不划算。
和自行建站相比,入驻平台是更灵活经济的做法。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品牌实施D2C,而不仅仅是作为销售渠道?
一个合格的D2C服务平台,要能连接足够多的“C”(消费者),这样才能让D2C路径发挥效用。它还得长期跟品牌打交道,在消费市场有“品牌阵地心智”,当消费者想了解或者下单某品牌产品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该平台。
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应该懂品牌运营,要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基础设施,能在各个经营环节(如营销、零售、支付、物流、金融),以及品牌的各个成长阶段给予支持。要求再高一些,它需要有帮助企业做好全周期经营产品的能力,并分层运营、持续经营用户。
综合这些维度考虑,国内符合上述描述的平台凤毛麟角,这也使得天猫几乎成了所有D2C品牌的必经之路。
D2C品牌需要天猫
抛开概念和称谓,聚焦“品牌直连消费者”这一核心理念的话,天猫已经在D2C领域耕耘多时。
回顾过往,2008年,当天猫还叫“淘宝商城”的时候,就已通过“旗舰店”为企业提供直面消费者的服务。经过多年深耕,天猫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品牌名义上、实际上的官网。
案例几乎俯拾皆是。许多海外大牌习惯了经营自己的官网,但在耕耘中国市场时都会有一个共同动作——入驻天猫旗舰店。大批新品牌也将天猫作为基地,在此从零开始创业。即使是在当前“注意力碎片化”、“全渠道布局”的行业背景下,品牌即便会在不同平台的投放和营销,最终还是会流向天猫,实现成交和留存。
作为品牌的门面,也作为交互和交易发生的地方,天猫旗舰店承担的正是“官网”功能。在此基础上,天猫旗舰店2.0还将公域和私域进一步结合,这恰好贴合当下的D2C经营理念。
除了跳过中间环节,“直面消费者”还意味着通过多种方式和用户深层次互动,让会员资产得以沉淀,而不只是借着流量大潮做“一次性生意”。近年来,天猫旗舰店2.0在人群数据应用能力、品牌体验空间、沉浸式体验等方面不断升级,品牌得以在天猫深度运营它的受众,增量由此产生。
天猫旗舰店2.0的公私域结合成果已经在数据上得到体现。根据“天下网商”的报道,今年618期间,截至6月16日,品牌商家在天猫新增了近6000万会员,部分品牌超过50%的成交来自会员。阿里巴巴副总裁、天猫副总裁吹雪曾表示,“天猫是把公域和私域结合得最好的平台。”
“旗舰店”之外,天猫还具备帮助企业完善D2C经营的一系列工具和方案。比如,内容营销层面,淘宝直播达人、逛逛达人能帮品牌更好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而新品牌尤其需要内容营销来完成品类教育;生产和物流层面,“犀牛智造”的新制造能力、菜鸟的智慧物流供应链,都能为品牌在不同环节提供相应的数字化支持。
事实上,天猫已在一些企业内部承担起核心CRM、ERP的作用,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补充”。例如,林氏木语的店员直接在天猫上查库存、某运动头部品牌将天猫作为会员服务体系的基座,甚至准备将其应用于全球市场。
无论是在消费端和品牌端的积累,还是相应的品牌服务能力,将天猫称为“最具D2C基因的平台”并不为过,这些能力进一步让“品牌做D2C需要天猫”逐渐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如今D2C风口已至,天猫顺势推动平台从B2C转向D2C,而在如何用好已有的沉淀和能力方面,天猫也形成了具体的方法论。
行至趋势,重估天猫
在D2C的大势下,转型D2C服务平台的天猫,也具备了新的价值。重估天猫,成了越来越多希望转型D2C品牌的当务之急。
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国际消费品行业组织消费品论坛曾表示,D2C模式已经融入全球每一角落,中国明显在引领这股潮流。“D2C模式的关键不仅是发掘有助于生意增量的销售渠道,还在于如何为客户提供新的价值,帮助他们发展业务。”
在2021天猫新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天猫也给出了更具体的思路:企业在天猫不仅仅是零售,还将进一步具备定义和创新产品的能力,能够在消费者与货品的全生命周期里发挥创造力。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消费者全生命周期、货品全生命周期。前者对应的是消费者从兴趣人群到成为老客户的全过程,后者则对应着一件产品从无到有到做大做强的全过程。天猫想做的,是在两个“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针对全域消费者运营,天猫围绕圈层、潜客、新客、忠诚4个消费者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设计不同的经营场景地图,并提供对应的定制化数字服务。比如,针对处于“忠诚”阶段的品牌私域用户,平台会提供会员招募渠道分析、全域用户画像、会员分层洞察等工具,帮助品牌更好的扩大私域用户数量,优化私域运营策略,进而提升复购和品牌心智。
消费者全生命周期运营场景地图
和消费者一步步成为品牌忠实受众类似,货品也要经历从新品、到成熟、再到尾货处理三个关键生命周期。对此,天猫基于对应的定制化数字服务、产品工具和服务商能力,设计了多项业务场景地图,以帮助企业实现货品经营视角下的趋势洞察、新品研发、上市营销、优品运营、渠道组货、供应链管理、清仓促销的全链路智能化运营。
结合行业痛点和相关数据,能够清晰看到天猫所起的作用。
比如,新品牌热潮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某个品类火了以后,大批商家马上跟进,蓝海旋即变成红海,所有入局者都要承受ROI降低的压力。
行业需要一种方法,让品牌领先一步察觉趋势,找到真正的“洼地”,避免无意义内卷。
基于行业痛点,天猫长期积累下来的数据分析和服务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趋势洞察、新品研发阶段,天猫会根据消费者迁移速度、全网热度、市场规模增速,和融资规模,筛选出百大趋势赛道,帮助新品牌找到创业方向。 此外,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还能帮助品牌利用消费洞察创新新品,将新品孵化周期平均从18个月降低到了6个月。
货品全生命周期运营场景地图
上述例子只是天猫“企业经营方法论”的一小部分。在日前的发布会上,吹雪对天猫的发展重点有过总结,其表示,下一阶段天猫的战略在于助力企业“双轮驱动”:从电商全域营销走向企业全域直接服务消费者(D2C),从人群运营走向全域的消费者与货品生命周期管理。
这是看懂天猫一举一动的关键,也是重估天猫的重要视角。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品牌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简单粗暴的买量,但伴随着纯流量逻辑逐渐失效,流量论已经不适合当下流量见顶的大行业环境。更重要的是,流量只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品牌需要复购、私域和品牌沉淀,需要长远经营,这些都要求品牌更多地接触消费者,理解需求,回归经营本质,而不仅仅是烧钱换量。
“流量为王”的时代过去了,品牌和平台都需要改变。在2021天猫新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天猫事业群消费者策略中心和生态运营中心总经理安糖表示:“企业经营的核心是长期、并持续获得确定性增长。天猫将帮助企业在精准洞悉市场需求、发现下一代产品机会、提升消费者体验等方面,找到新突破。”
行业正在经历大变迁,而谁能最先捕获变化带来的机遇,谁就将乘势而起。在客观基础和主观意愿层面,天猫都有做好D2C服务的能力。此次转型战略背后,天猫既是顺应趋势,同时也让平台的D2C能力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消费大时代。再次重视天猫、乃至重估天猫,当下正是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