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有读书习惯和没读书习惯的人,通常会有5种差距

“你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你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文化。”——郭德纲

孩子放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于是我带着他跟我一起读书。但因为孩子年龄还小,比较活泼好动,所以想要让他真正安静读书不太现实。

即便如此,但我依然希望他能够安静去阅读。不排除我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我能够得到不被孩子打扰的环境,但我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他能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即便这很难。

我们从小就听过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等。

所以我也把这些话说给我的孩子听,并解释其中蕴含的哲理。

然而就像我自己小时候听到这些话时的状态一样,我孩子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天我让孩子读书的时候,他问了我这么一句话。

我刚想脱口而出“读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时,我突然想起一个关于“钻孔”的故事。

有位名叫麦克吉内瓦的电钻推销员,一年卖出了100万个直径为1/4英寸的电钻。

他在分享自己的销售经验时说到:“那些购买了钻头的顾客,他们想要的不是直径为1/4英寸的钻头,而是直径为1/4英寸的钻孔。”

这个故事我经常在课程上跟学员们分享,因为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个故事就会发现:我们购买钻头,实际上真实需求并非是电钻或者钻头,而是墙上要打的那个孔。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点:用户的真实需求。

同样的道理,把这个“真实需求”放到读书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的。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读书的真实需求,这就好比我们认为用户的需求是“钻头”一样。

“更多知识”只不过是我们读书的某个程度或者层次的体现,它并不是我们读书的“需求”。

所以,要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用到一个脑筋急转弯。

这个脑筋急转弯其实并不复杂,问题很简单:如何让一根线,在不让它变短的情况下变得更短?

乍一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但其实这道题的谜底很简单——就像其他脑筋急转弯一样——答案就是:在它旁边画一条比这根线更长的线。

而这个脑筋急转弯跟“读书是为了什么”的答案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很多人对于读书的目的都会有关于自己的各种答案。

可要是我们仔细地、更现实地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众都比较认同的答案:让自己更优秀。

这里用到的“更优秀”,其实就如同那根更长的线一样——差距(或者对比)。

一方面是我们需要跟以往的自己有对比;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跟其他人有对比。

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比旁人更优秀。

虽然海明威有句名言是:“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我们不仅要“高贵”地优于过去的自己,也需要“不那么高贵”地优于别人。

否则你根本不会意识到一个现实问题:即便你比过去更优秀了,但你依然无法跟比你更优秀的人对抗。

只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你只能在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慰,却无法保障你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所以,即便不像海明威所说那么高尚,我们依然需要跟他人比较。

你只有让自己变成更长的那根线,才会让那根不会自己变短的线变短。

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是为了什么”的答案,其实就是从“有读书习惯”和“没读书习惯”之间找到差距。

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会有以下5种差距。

有读书习惯和没读书习惯的差距

  • 01 “能说会道”和“油嘴滑舌”:

    有读书习惯的人,通常在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更有逻辑性,另外通过读书所学习的知识也能让我们所说的话可信度更高。

    这样的“善于表达”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习惯将其标签定义为“能说会道”。

    没读书习惯的人,虽然也能流畅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但因为肚子里的“墨水”不够,所以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往往会在逻辑及知识深度方面有所欠缺。缺乏逻辑、深度的“善于表达”通常缺乏信服力,因此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能会将其定义为“油嘴滑舌”。

  • 02 “客观自主”和“人云亦云”:

    有读书习惯的人,因为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时通常会有较为客观自主的分析判断。

    而没读书习惯的人,因为缺乏充分的知识储备,所以时常很难客观地有主见性地去思考问题,只能“人云亦云”。

    其实这在生活中很多案例都可以看到,那些喜欢被带节奏、总爱听信谣言的人,一般都没有读书的习惯。

  • 03 “低调内涵”和“嚣张跋扈”:

    读书会改变一个人的内涵气质,这是我们都公认的事实。因为知识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让其更理智、更有预见性地去分析事物。所以有读书习惯的人,通常会表现得更加低调内涵有素养。

    而没读书习惯的人,会因为知识的缺乏,在面对比他们更加优秀的人时会更加嚣张跋扈。张狂的原因,其实是希望用这种行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如果不这么做,就会被人看扁。

  • 04 “积极探索”和“半途而废”:

    一个人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我们很少有去想过读书习惯对其的影响。

    实际上有读书习惯的人,他们在遇到困惑、挫折或者疑难之时,更愿意去积极探索。原因不在于信念或者意志问题,而是他们有读书的习惯,而读书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当这种通过书籍找到解决办法而获得的成就感次数越来越多时,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心态上就会更加渴望再次获得这种成就感——于是表现出来的就是意志坚定状态。

    相反没读书习惯的人,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找人帮忙;要么逃避放弃。

    有句话叫做“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说我们在找人帮忙的时候,可能因为表达方式问题或者别人意愿度问题等,让我们获得解决办法的机会更“失控”。

    当这种失控或者碰壁的次数多了,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心理恐惧感,从而就会往“逃避放弃”的方向发展——于是表现出来的就是半途而废的状态。

  • 05 “持续进步”和“止步不前”:

    这应该是五种差别中最现实的差别了。

    有读书习惯的人和没读书习惯的人,在“发展前景”方面一定会有一个交集点。然后在这个交集点之后,前者会继续往上发展,后者则会持续保持在当下状态,甚至下滑。

    我们常说某个人是“潜力股”,其实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本身就是一个“潜力股”应该——或者说必须——具备的特质。

    出生、背景、关系我们或许单靠“努力”是无法得到大的改变,但“成长”一定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公认的性价比最高的努力,就是读书。

结语感悟

读书的习惯培养在当下时代或许有难度,相对于父辈的年代而言,难度最大的点在于诱惑太多。

电子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盛行,让阅读碎片化、让阅读浅显化,甚至让阅读糟粕化等,都是阻碍我们养成读书好习惯的原因所在。

再加上短视频、直播的大众化,人们更加不愿意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反而企图通过在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以及碎片化的知识汲取下来成长自我。

这几乎不太现实。

所以,到底要不要读书?我们需要通过以上5个点来对比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

不管我们是想要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还是希望能够比旁人更优秀,读书一定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读书就好像吃饭一样,或许我不记得吃过的那些菜的名字,甚至不清楚这些菜里有什么营养元素。但我知道,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