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蒙古|彭桂香:父亲的红腰带

原创作者:彭桂香|内蒙古阿拉善盟

父亲的红腰带

前言: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一百天了。每每想起父亲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的流,父亲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乃至一切都浮现在我的眼前,对父亲的记忆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谨以此文献给天堂的父亲。写着写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看着看着,就会泪流满面……我的老父亲,一辈子不容易……父亲老了——这次轮到我照顾父亲时,他已经睡床上了,但是思维清晰。每天搀扶着还能到客厅小坐一会儿,屋子里每天不离人,家人们时刻在守护着他,他见我来了,面露悦色,似乎在说,丫头来了!刚第三天,父亲就睡着了。父亲没得什么病,就是老了,睡着了。直至生命的火苗彻底熄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用最符合自己心愿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父亲走的很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去世前还和我们说着话,虽然那时说的话我们已经听不清。但他的思维仍然是清晰的。对父亲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父亲睡着的那一刻,我的哭声响彻整个楼层。虽然知道父亲目前的状况,也有心理准备。然而,到父亲真正走了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真的是万般的不舍;生我养我的亲人,将永隔两世不得相见,那种感受只有痛哭和思念。一切在这一刻凝固。有路人说:这是怎么了?哦,是那个百岁老爷爷去逝了吧!都一百岁了,还哭成这样!百岁父亲走的好有仪式感!父亲睡着的时候,先生出差在外,我痛哭着拨通电话……事后他说: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不能自制。他拨通了五哥的电话,已泣不成声。他说,他走的时候父亲还好好的,感觉怎么也能等到他回来……小石头的妈妈告诉他说:老太爷已经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就是说老太爷已经去世了。小石头说:“我不相信,昨天奶奶带我去看望老太爷还好好的。”第二天他来到老太爷的灵前,学着大人的模样跪拜了老太爷。之后他坐在灵前说:我想老太爷……那一刻,我真的是泪奔了!

吉祥如意——在民间丧葬习俗中,有很多讲究,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有些习俗的确有它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父亲以百岁高龄寿终正寝,按中国人习俗,要用中国红送终。祭奠时,父亲灵前跪下一片小红帽,引得路人驻足,老人青睐。按照民间习俗,父亲灵前摆放的祭品和贡品都是吉祥如意的安康信物。在守孝悼念父亲的日子里, 献在父亲灵前的花馍(俗称“盘馍顶”)是一波又一波被有缘人、被托了关系的人们纷纷抢走。如果抢不上还可能造成一些误解而伤了和气。老年人说:吃了献在老人灵前的那种花馍,能够保治百病,带来祥运。更甚者能治愈孩子夜间磨牙、治疗不孕不育,带来健康和吉利等等。经过善男信女的口口相传,经父亲身上一过的红腰带更是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安康信物。人人都想争得一条。当时的场面真的是抢了一百又一百。俗话说:“山中常逢千年树,世上难遇百岁人”。这是百岁老人带给人们的福气。这是父亲一生德高望重、积德行善、与人为善的品性引得人们的垂青,为人们所敬仰。

精神财富——父亲一生秉性耿直,勤劳朴实、为人善良正直。记得有一次,父亲很动情的跟我说,他曾经批评教育、平息了他的两个孙子(叔嫂)之间的矛盾。父亲说:“别人家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家里(孙媳妇有孕在身),不能这样对待人家,哪怕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委屈了人家的孩子。”每每回想起来,父亲在这些家长里短中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是我们人生路上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对父亲而言,一个儿女一条心。平时他的这帮儿女、无论哪家出现矛盾,父亲总是责管自家的孩子在先。强调过日子要以和为贵,懂得相互理解和谦让。就拿我来说,因我是家中老小,从小没了妈妈。母亲去世时我还不满9岁。哥嫂对我都是关爱有加。所以习惯了常有理的模式。如果我们闹了别扭,父亲总会单独跟我说:“丫头,人家远离父母,千里之外来到我们这里不容易,我们要多理解和谦让着些。家和才能万事兴嘛!”父亲的教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平时若有不悦,包容忍让一下也就过去了。父亲就是这样,无论处理什么事儿都会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去主持公道。就连和他相处时间最长的孙媳妇也常常感慨道:爷爷一点儿都不糊涂,爷爷特别明理,爷爷是最讲理的人了。

艰辛坚强——《父亲》歌词中唱到:我的老父亲一辈子不容易。感觉这句歌词就像专门为我写的一样。父亲走过了一个世纪。回忆父亲这一生,命运多舛,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充满着传奇色彩。父亲曾经给我讲过家族的历史。他说,我们的祖籍实际上是安徽凤阳县人。据民勤县志记载,我们的祖上是一位彭大将军,因率军戍边举家从安徽凤阳县来到甘肃民勤县。父亲回忆说,爷爷是1917年来到阿拉善开始经商做生意的。父亲是在40年代初期来到阿拉善。那时,他刚刚20出头就独自带领几个本家弟兄,开始走南闯北做生意。他说,有一次因生意在路途中还曾遭遇过日本兵的追击。这些片段的记忆都是父亲在百岁高龄时讲给我的。由于父亲听力不好,要想弄的更清楚一点却不那么容易。父亲独自撑起的这份事业做的红红火火。后来在爷爷的带领下,父亲经营的牲畜已小有规模。解放后,按照党的公私合营政策,根据父亲经营畜牧业的基础,父亲被任命为公司合营场长职务。不久文革开始,因为成分论,父母都被打成牛鬼蛇神,我家遭遇了一场政治磨难。父母也因此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有一次,我给父亲抹止痒药时,看到父亲那只弯曲变形的胳膊,这是"文革"中致残造成的伤害。(父亲平反昭雪后享受伤残待遇)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每个儿女心中的隐痛!就这样,父亲被下放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开始了那么一段异常艰辛的、凭着苦力劳动挣得工分养活家人的日子。因为父亲经营牲畜有经验,生产队调任父亲到当地牧民家里做“帮群”的活计。这样挣得的工分要比农田劳作稍高一些。由此,父亲和牧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父亲常常说:牧民朋友对我很好,时常叮嘱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份恩情。到了文革后期,随着社会形势的好转,安稳的日子刚刚开始,而饱受折磨的母亲却未能熬过那段苦难伤痛的岁月,终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那时,我刚刚八岁多点儿。七个孩子中只有姐姐一人成家。大哥远在银川工作。最小的哥哥也刚上中学,四哥中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成为一名知识青年。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二哥和三哥则放弃学业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母亲的过世,给父亲沉重打击。后来父亲告诉我说:在母亲刚去世时,他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想一走了之。当他拿着绳子路过凉房、听到他最小的两个孩子(我和五哥)在凉房“咣当、咣当”的洗碗声时,他怔住了;他想、他走了,他的这两个孩子、他的这帮儿女可怎么长大成人……就这样父亲顽强与命运抗争,坚强的活下来。那时,对于人到中年的父亲,肩负着赡养父母(爷爷奶奶)和养育子女的双重责任。父亲没有被困难所压倒,而是挑起重担,扶老携幼,一刻都没有停息过。父亲就是这样当爹又当娘,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拉扯我们长大。为了我们的成长,为了这一帮儿女,他舍弃自己的一切。直到我们都成家立业。父亲还在力所能及地奔波忙碌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从来不为自己着想,他为子女奉献一辈子,他最大的目的就是竭尽全力的给予子女,他最大的想法就是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习惯了孤独和寂寞。自己却隐忍了太多的不易。……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的内心总是几多难言与愧疚。父母期望——因家境贫寒,我们从小比较懂事儿。当时只有我和五哥在校读书。我们在学习上没让家里费过心,成绩很优秀,父母对我们的学习很放心。父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念书。只要你们有本事,能读到高中、考上大学,我都供养你们,哪怕是吃苦受累都不怕!”父亲的一席话,虽算不上什么至理名言,但却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深深地扎下根来,激励我克服童年生活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始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愤苦读,积极上进,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深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誉。不负众望 ,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自己心怡的大学。入职后,父亲时常教导我们,在工作上一定要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任何时候都不能侵占。那时,五哥在旗上担任主要领导期间,我想在父亲的有生之年,带着父亲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满足一下操劳一辈子的父亲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鳯愿。当我搀扶着父亲来到五哥办公室时,他们正忙着准备开会,旗委班子成员都来看望问候父亲。刚坐下没一会儿,父亲就说:“我们走吧、不打扰了,你们是公家的人,你们的工作重要,赶紧忙吧。你们可不要辜负了祖国和人民的栽培。希望你们好好工作,多多为国家做贡献。”父亲简短朴实的一席话,道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恩之情。体现了那种时时替别人着想、处处顾全的大局意识。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只想着给予,却从没想过索取。父亲常常说,我知道我的这帮儿女在社会上不论做什么事儿心里都很有数儿,我对他们是放心的。我们兄妹在工作中始终都是以身作则,勤奋努力、爱岗敬业。常常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称赞。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是业务骨干,工作业绩突出。追根溯源,是我们的父辈给我们打下了如何做人的基础。

未来希望——父亲百岁高龄,已是儿孙满堂,重孙子已有18位。他生前非常关心和重视对孙子们的教育。在每年家庭团拜会上,父亲都要做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对子女的教育话题。他教导孙子们要担当好自己的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父亲的至理名言:责任在第三代,希望在第四代!希望我们的子孙,都铭记老太爷的嘱托,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阳光灿烂、快乐成长,诚实做人,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就是父亲的红腰带,带给我们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系着它,会带给我们一生的顺遂与平安;系着它,今生有用不尽的温暖和爱。我会永远记住父亲的恩德慈善,我们兄弟姐妹会永远相亲相爱。

作者简介彭桂香,医务工作者,瀚海园读书会会员。业余爱好阅读、健身、旅游。平日喜欢拍摄花花草草美化生活,喜欢用文字记录心灵感悟,淡淡的享受生活。

联系编辑投稿请扫描二维码15248830052

(0)

相关推荐

  • 一个没落的故事

    一个没落故事 文:陈献荣 一. 随记三朝家史 清代年间曾祖太爷爷的先辈们,原本是东北人,因兵荒马乱饥寒饥寒交迫,他们颠沛流离,流落在河南省信阳淮滨县,麻里店集街道停住脚.陈姓家族先的人们用勤奋劳作,在 ...

  • 耄耋之年再回首(四):西口之路

    本文作者:曹有钱 光绪年初,大约是1884年前后,秋天的一个晚上,山西省阳高奶奶庙村我的老太爷曹天定的家里,三个儿子围坐在他的身旁.老太爷曹天定五十来岁,紫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显得十分苍老,但两只眼睛 ...

  • 奶奶讲述的她小时候的一件奇事——神秘的桃花洞

    这个故事是听我奶奶说的,她经历的事情. 这事得从奶奶的童年情况开始说起.奶奶命苦,八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她的父亲是江西人,当年生意做得大,发展到了我们黔东南这边. 当时因为时局不稳定,所以为了 ...

  • 【第20期】邓高如散文:邓老太爷的消费观——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

    今天继续发表邓高如的亲情系列散文<邓老太爷的面面观>之三<邓老太爷的消费观>. 这篇写于二十多年前的散文名篇,既能看出邓老太爷那种农民自带的俭朴.节省的传统美德,又能看到新的历 ...

  • 【原创】彭桂香:百岁智者

    原创作者:彭桂香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百岁智者> 父亲,跨过了一个世纪,101岁了. 和往常一样,今天轮到了我们照顾老父亲的日子. 先生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和我同去.我径直来到父 ...

  • 【原创】彭桂香:奶奶的遗产

    原创作者:彭桂香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奶奶的遗产> 奶奶临终前嘱咐,将她积攒的全部存款,平均地分给我们的孩子--她所有的重孙子们. 分摊下来正好每人是66.66元.这就是奶奶留 ...

  • 【原创】彭桂香:我家的团拜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我家的团拜> 今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几天前便开始考虑,我们今年的家庭团拜该如何筹办.恰在此时,因为疫情原因,当地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公告 ...

  • 【原创】彭桂香:《摄影外拍》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摄影外拍> 这个周末,摄影班通知要搞一次外拍实践活动.地点是英雄会场附近,拍摄人像或沙漠骆驼.姑娘说要加班,为不失去这次外拍的机会.和先生商 ...

  • 【原创】彭桂香:我家的苹果树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我家的苹果树> 开春时,在小院西侧栽植一颗苹果树.随着旁边杏花.桃花的相继开放.苹果树上也长出红嘟嘟的花蕾,继而开出粉白相间的白色小花 ,花 ...

  • 【原创】彭桂香:小小奖品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小小奖品> 像往常一样,到了幼儿园该放学的时候,我去接小石头回家.随着熙熙攘攘排对的家长来到教室门口,老远看见小石头一脸的不高兴,我问石头你 ...

  • 【原创】彭桂香:温暖的记忆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温暖的记忆> 近些日子,脑子里时常闪现曾经历过的一段记忆.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对老夫妇和孙子质朴的对话.那年因骨折术后,想吃到正宗的豆腐 ...

  • 【原创】彭桂香:小康生活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小康生活> 外甥女成家后来到塔尔岭嘎查,算来也有二十年的光景了.她一直邀请我们过去到她家里做客.今天终于成行.我们乘车一路观光一路走来,不一 ...

  • 【原创】彭桂香:旗袍走秀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旗袍走秀> 旗袍之美,美在含蓄中的奔放,婉约中的妩媚.是东方古典魅力的传承.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梦想,着一袭旗袍,让自己充分弥漫着曼妙的女性魅 ...

  • 【原创】彭桂香:初识读书会

    原创作者:彭桂香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初识读书会> 严歌苓说过,读书使女人产生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丽.2019年6月22日,第一次参加了由国家一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