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别可劲儿煽情了,让人哭不是好电影的标配
《小Q》公映,稳占票房榜C位。
日票房在两千万摇摆,赢得不风光。
口碑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万余人打7分。
看完《小Q》,最大的感受是,它太想让我哭了。
目的是达到了,刻意煽情也让人不适。
真可惜啊,影片犯了刻意煽情的毛病,丧失了成为佳作的机会。
比如,小Q养成后,陈芷乔告别小Q。
就在它乘着西蒙的车远去时,陈芷乔想把玩具送给小Q。
然后,她跑回家中取玩具,一路狂奔,摔倒在地上,也没有追上小Q。
其实,送出玩具很简单,给西蒙打个电话,停车就可以了。
即便陈芷乔是傻白甜,想不到打电话(虽然这种可能性很低),她妈妈总可以想到吧。
影片没有这样处理,就是想要营造苦难叙事,让观众看着陈芷乔摔倒的样子。
尴尬的还在后面,追车煽情戏后面又出现了。
任达华饰演的李宝庭心脏不好,要去美国做手术。
离别期间最不放心的就是小Q。
临行前,他叫来西蒙,用扔球来一手调虎离山,果断坐车绝尘而去。
发现被设计的小Q一路狂奔,一个西蒙根本拦不住。
它抄近道,差点被车撞死,让李宝庭的妹妹林宝儿泪流满面,依旧没有追上它的主人。
这段戏实在太讨厌了。
李宝庭真爱小Q,应该妥善安排它去新的住处,比如陈芷乔家。
在大马路上玩儿调虎离山 ,不怕小Q有危险吗?
林宝儿看到疯狂追车的小Q就知道流泪,她想不到西蒙没镇住小Q,有走丢的风险吗?
后来小Q患上髋关节炎,一条腿不能正常走路。是职业病使然,也因为李宝庭照顾不周。
人狗情之所以动人,因为彼此都能为对方着想,能站在对方角度做事。
李宝庭算什么主人啊?口口声声说离不开小Q,却在离开前都没安顿好它。
看完影片,我最佩服罗永昌的勇气,一部电影用两次追车戏,第一场是人追车,第二场是狗追车,一次比一次拙劣。
他真的不怕观众说他黔驴技穷?
我觉得出现这种设定,很可能是罗永昌对电影有误会,认为能让人哭,就是好电影。
可怕的是 ,当下很多导演貌似都有这样的误解。
仅在2019年,我见过太多导演为了刻意煽情,不惜败坏影片的品质。
前段时间,票房一路逆袭的《烈火英雄》。
口碑平平无奇,票房出人意料,轻松10亿+。
刻意煽情,依旧是《烈火英雄》丢分的地方。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冲进火中关闸门。
这本来是一项争分夺秒掉脑袋的任务。
在执行任务时,江立伟却面对熊熊烈火,不停说骚话,大意如下:
大火,你就这点能耐吗?
放弃吧,你已经别我掐住脖子了。
江立伟勇不勇敢?
当然勇敢。
他的话傻不傻?
很傻。
一边是熊熊烈火生死未卜,一边是不停说各种文艺腔的台词。
这种处理是反人类本能的。正常人,面对随时要人命的大火,还会有心情高喊口号吗?
现实主义题材,出现这样的设定,让江立伟的救火行动沦为一种刻意的表演。
在关闭闸门的时候,他发现家人合照被火烧了。接下来开始展现江立伟的妻子去医院看望儿子。关闭闸门那种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被冲淡了。
我想导演的处理,就是不放过人任何一个让观众哭的机会。
照片已经预定江立伟会壮烈牺牲,母子相亲相爱平安无事。
事实上,江立伟关闸门 ,本来就是送人头,平平淡淡表现这一行动已经足够悲壮了。
让他关闸门,又让他喊口号看照片想念妻儿,戏份太满了。
为了赚到更多眼泪,加大冲击力,不惜用直给的台词和照片加戏。
然而,前者是违反特殊情境下人的本能,后者让影片的节奏变得很别扭。
好题材,因为导演才华不足,被浪费了。
说来也奇怪,这几年强行催泪,刻意煽情的电影,似乎总能成为爆款。
今年三月份票房冠军《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斩获9亿+,仅次于《惊奇队长》。
这部电影为了让人哭,正常人无法理解女主男主的脑回路。
男主明明喜欢女主打死也不说, 女主知道男主喜欢自己,依旧要设计嫁给高富帅。
接下来的操作就很骚了。
这个高富帅竟然像地主家的傻儿子,被男主女主耍地团团转。
男主,搞到高富帅未婚妻偷腥照片,高富帅没有调查前因后果,果断分手。
高富帅发现女主对男主余情未了,对着男主照片犯花痴,不会吃醋。
明明知道男主女主同居多年,心特别大,让男主陪未婚妻试婚纱。
这是《悲伤》最讨厌的设定,为了展现男女主的感情,让所有人都变成弱智,配合两人殉情。
这种想方设法制造悲伤的电影,真的让人受不了。
主打催泪牌,赚到超高票房,《悲伤》不是唯一一部。
这几年,我们总能看到几部口碑不行,票房坚挺的催泪弹影片。
算下来,17年有《前任3》,18年有《后来的我们》,19年有《悲伤》。
这三部电影为了让你哭,枉顾人物逻辑,拒绝带脑子,简直要把中国观众催眠成泪腺发达的林黛玉。
正是由于这些票房大卖的电影,我们也能认识到,不仅有些导演喜欢刻意煽情,某些观众也是如此。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冯小刚就曾吐槽,中国有垃圾电影,也是因为有垃圾观众。
我觉得,首先是导演炮制垃圾,才会有垃圾电影。
有些导演拍垃圾片,是因为足够聪(ji)明(zei)。
看到这么多没有节制的煽情电影,总能大卖,于是就炮制出适销对路的影片,好让某些观众流出脑袋里面进的水。
当然,眼泪不应该是电影的原罪。它只是衡量电影是否动人的指标,不应该成为电影的目标。
现在的国产片就有这样的倾向。为了让人哭,不顾叙事情境,违反人物形象,牺牲正常逻辑,影片丧失分寸,影响电影质量。
说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活着》时的张艺谋。
影片有大量招人落泪的哭戏,但它却能够让人奉为神作。
最大原因是张艺谋没有为了刻意煽情,丢弃人物身份,忽略叙事逻辑。
在《活着》的结尾,凤霞难产而死。
这段戏成为很多人的泪点。巩俐更是贡献出一张泪脸就让人落泪的神演技。
不信?大家看看这张图。
在豆瓣上,这张剧照下面评论,看图就想哭。
在原著中,家珍死于凤霞之前,要为家珍加戏而没注水感,是张艺谋面临的困境。
我们先看凤霞大出血时的情境,护士没有经验,像无头苍蝇手足无措。
葛优饰演的富贵和二喜跑得快赶紧去搬救兵,找批斗的老专家。
作为凤霞的母亲,家珍急哭是本能反应。
面对孩子大出血 ,她的智商也会督促她想办法找靠谱的医生。
毕竟家珍向来机智,头脑清晰。
原著里面,她爹在富贵败光家产后,敲锣打鼓把家珍接走。家珍二话没说,做坐轿子走人,凤霞想坐都被她推下去了。
看起来心狠,其实却是无言的温柔。
当时家珍面临的困境是,如果拒绝轿子,和富贵过苦日子,即将生娃的关键时刻,难死富贵也挣不起奶粉钱,穷苦日子,各种营养都跟不上。坐轿子,在娘家安心养娃,对富贵和孩子都有好处。
一年之后,家珍抱着娃回答富贵家了。
影片中没有保留这个桥段,却也展现家珍机智的一面。
比如,家珍听到龙二因为地主身份被枪毙,立刻想到富贵算是参加过革命,赶紧衣服里找相关证明。
再比如,镇长下令拆掉皮影箱子,家珍看到富贵心疼,用“将来可以为民众表演”保住了箱子。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家珍的头脑转得快,她不会只受本能控制,一个劲儿地哭。
然而,找专家的这个动作,二喜和富贵已经去做了。
家珍再过去,就丧失了层次感。
留给家珍的路,只有一条,抱着凤霞哭。
这里面还有个困境,求大夫救凤霞的台词是可疑的。
当时的情况是,靠谱的医生没有,王教授吃撑,形同废人。
这里面大夫只是一种形象,而没有实体。
家珍说出来,竟然感觉很自然。
张艺谋也意识到这个题,所以只把镜头给了巩俐。
而巩俐用富有感染力的演技,镇住了这段哭戏。
她的眼泪,让观众泪流不止。
如果表演不好,观众就很容易想到,家珍是失了智吗?没有大夫可以帮忙,这个时候还求大夫。
有时候,你会觉得当一个中国电影的观众,挺让人悲伤的。
看个戏都不能带脑子,要在一些无脑剧情中浪费眼泪。
无论是大卖的《悲伤》《烈火英雄》,还是表现一般的《小Q》,都能让人觉察到,榨出观众眼泪就能收割票房,已经成为某些创作者的共识。
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作为电影创作者,如果总是专注于如何榨出观众眼泪,那么他就不能算是称职的导演,更像个卖纸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