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四次北伐的粮食问题
228年春天,诸葛亮在汉中郡练兵一年后,开始第一次北伐了。面前拦着他的秦岭,是东西横亘数百公里的大山群,把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南北隔开,诸葛亮要展开跳高活动。(我当初开车在这无望的大山群里走,几乎要哭。)
诸葛亮大军(号称二十万),选择西去,攻打曹魏的陇右(甘肃)四郡。大军从汉中郡的沔阳出来向,西不远即穿越阳平关,随后往西北拐,沿着秦岭西南侧的山下,来到沮道县。秦岭在这里西端已经低平基本止住了。从沮县向西北再行八十公里来到成县,一路是相对平的山地,颇是好走。从成县再北上一百公里,就奔到了祁山。
祁山是曹魏陇右天水郡境南部的一个山。山上有城,祁山城里竟有一万户人口。这第一次北伐,细节就不讲了,祁山没打下来,张郃的援军来了,诸葛亮移兵北上,以马谡为先锋,但是先锋疯不起来,败于街亭,诸葛亮在该地区无据点,于是撤兵。
到了这年年底的冬天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目标瞄准关中盆地。
从汉中北上关中,有三条道,一是从沔阳西去,出阳平关,循秦岭的西南侧缘而进,经过沮道县,然后西北去,经成县,西北上到祁山,入陇右诸郡的天水郡,而从沮道县往西北去,不到成县,就改往东北走,缘秦岭西侧,翻越相对较低的秦岭西部,经过故道县,不远,即下山到陈仓县,今宝鸡,乃是关中最西部。这是第一条道,所经山地相对平缓,多是长阪,在阪上来回迂回,犹如盘山道,路程相对长,但是略好走些,因为经过故道县,姑且称之为陈仓道或故道。
第二条道,是从沔阳以东的南郑,直接走褒斜道北上,这是位于秦岭中部偏西的路,出斜口,奔关中的眉县。
第三条路,是东走子午谷道,出至长安,这是秦岭东部的路。
诸葛亮打算走第一条道,即散关、故道、陈仓的路,因为相对好走,虽然比褒斜道绕远,但是安然一些。
按这条道,就翻越秦岭西部,下山到了陈仓,但是围攻二十几天打不下来。
曹睿这时候,把张郃光身从司马懿那里调来,叫他统兵去救。
张郃说:“臣上次在陇右战于街亭,诸葛亮并无辎重,只是军卒和民夫负粮而行,以此逆算,诸葛亮这次来,所背的粮食,也就再能支撑十天而已。臣预计,待臣十多天后到了陈仓,诸葛亮已经撤走矣。”
事实也确实如此,张郃带兵赶到关中的陈仓,诸葛亮已经撤了,因为粮食尽了。
就是说,前两次北伐,都是肩膀扛粮食。
“我魏延请假给某一万兵卒,其中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走子午谷道,掩袭长安。”——这是著名的魏延在第一次北伐时被弃掉的建议,也可以看出,出100个兵,就100个民夫男女给背粮食。
恼人的粮食,因为不够,所以第二次就撤兵了。
运粮的问题在于山道。这两次北伐,都还是走秦岭西部的山道。其距离长,但路况还可以。第二条道,褒斜道,当初曹操征张鲁,回来走的就是褒斜道曹,这不是山路,是在山涧栈道上行军,栈道下面就是汹涌的褒水,待走完这段褒斜栈道,曹操回头一看,不禁叹说:“南郑(汉中郡治)真是个天狱,这褒斜道乃五百里石穴也!”
汉朝一里相当于现在350米,按曹操说的五百里则为一百七十五公里。褒斜栈道长175公里。
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已经攒了两个夏天的粮食了,觉得又可以支撑打一次北伐了,并且诸葛亮长于巧思,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还造出了木牛。从此可以不再是人背粮了。
诸葛亮的文集中,有关于木牛的说明书如下: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个说明书因为细部描写得太精细了,所以不知道整体是什么样。大约也是为了保密。总之它有两个车辕,属于双辕,至于下面到底是轮子,还是棍子,则不明了,提到了轴,又提到了足,但是足可以转。所以,需要有人拉,或者推,但是这个“牛”,其四脚绕轴像自由泳那样转着扑腾。准确地说,它有两个脚,相当于一左一右两个轮子,但是这个轮子,不是通圆的,而是四个可以转的“足”,四个足大约总体构成圆形(但是不连),这个“牛”后背上扛着双辕,人们在前面拉着牛头,或者是拉着这两个辕,牛背或者牛的方肚子极大,可以载够一个人吃一年的粮食,人走六尺远,轮子转一圈,相当于轮周长为六尺,因为四足总体呈轮形,但是分裂的,所以说“牛行四步”。
这样说来,就是一个双杠的双轮车,但是轮子是四根牛足(好比辐条那样),能转,于是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比圆的轮子更适宜。但是,这样的木牛,是不能胜任在栈道上走的,好在,诸葛亮这次,本来也不要走栈道。
二三月份,诸葛亮起大军,又从沔阳向西出阳平关,过沮道县,西北到成县(出了秦岭西侧了),往西北奔一百公里,到了祁山。这次,又是来陇右的天水郡的南部的祁山。这是第三次北伐。这次取得对司马懿(也是二人第一次对打)的两次战役胜利,但是到了秋天七月,上帝像争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就下起了雨。于是木牛的泥脚在山道上也拔不出来了,负责督运粮食的李严(跟诸葛亮同为受命的辅政大臣)受不了了,就假传圣意,叫诸葛亮回来。
诸葛亮几乎没粮了,就奉皇上谕旨回来了。然后发现李严伪造刘禅的旨意,诸葛亮搜集资料,把李严给废为平民。并且给成都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写信,说道:“从前,尚书令陈震曾经对我说过,李严腹中有鳞甲,他的乡党都觉得此人不可近。我以为,有鳞甲的话,只要不去犯了他就好了。不想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你可以告诉孝起这个。”
苏、张之事,就是纵横家苏秦、张仪了。看来诸葛亮不很喜欢苏秦、张仪,对纵横家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两边不说真话,不是好人。李严就是这样了,跟苏秦张仪一样反复无信了。
诸葛亮在信中把苏秦、张仪当作坏人,这正反应了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的为人。他根本就不是演义说的那种能掐会算、善于计谋的谋士。反倒他很恨这种人。
不管怎么样,这是三次北伐。也是略有起色的一次,最后因为木牛的牛脚问题和李严的“苏张之事”而没有取得大收益。
三年后,公元234年,诸葛亮的粮食又积了三次收获,积粮不少了,可以再次北上伐曹了,这是第四次北伐。
总结以往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粮食还是主要问题,诸葛亮又对着工程图纸,把木牛升级改良为流马。关于流马,就是这样的: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看来,与木牛不同,流马是有四个脚,类似大象,身上的杠子和轴更多,大约可以走得更轻捷。载重量,则似乎低于木牛了。
这次诸葛亮走三条道中间的褒斜道(栈道),其北开口向北不远就是眉县。诸葛亮和众参军们研究了一下,想出了个彻底解决运粮难的办法,那就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于是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用军众背粮食,从汉中沿着三百多里的褒斜道,运到了其北开口的斜谷口,在这里修建粮仓,把粮食屯进去。
随后,同年春天二月,伴着山花的摇曳,诸葛亮的主力从沔阳向东到南郑,然后向北进入褒斜栈道出发了。诸葛亮大军到了斜谷,就用流马,把粮仓里的粮食往北运,稍稍二十公里,到了眉县以南驻扎。这是秦岭以北的山根下了,北面十里就是渭水。诸葛亮具体驻军在五丈原。后面就不用讲了,五丈原的名字,代表着悲催的一个生命符号。
228年春、228年12月,231年,234年,诸葛亮7年之间四次北伐,这个够劳民伤财吗?我觉得还可以。后面姜维则差不多是十年之中八次大小北伐,频度甚大于诸葛亮,国人和部分大臣都指摘他。
诸葛亮基本上是攒两年,就打十块钱的。应该还不算太劳民。
第一二次人背,第三四次是木牛和流马运粮。
秦岭这个地方,整个把诸葛亮折腾得够呛,就像孙权凭借长江把曹丕颠倒折腾。但是还是在于为将,当年刘邦在韩信策划下,以曹参为主将,从汉中出发,走的就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故道县的路,一下子打下陈仓,很快灭掉项羽封在关中的三个秦王(章邯等),秋风扫落叶一般,一个多月就结束战斗,占了关中。
这里就不发感叹了,褒斜栈道,是曹操和诸葛亮都走过的,未来去走走。诸葛亮为什么北伐,有人说,是为了维护政权的存在感。我们叫他蜀国,它其实称呼自己是汉国。所以,打曹睿,政治上正确,是必须的。打一打,表示我能咬人,使得曹魏不敢妄想灭我。但是怎么都打得那么憋屈呢?粮食占了三分之一的问题,但第四次,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了七八个月,诸葛亮如果不死,这场仗谁胜谁负呢?
当时诸葛亮甚至开始在驻军地屯田。诸葛亮是工科生,善于造装备,不但木牛流马,还搞了元戎(改良的连弩)。此外,他还推演了兵法,画了八种阵法的图。司马懿是文科生。两个老生(一个八零后,一个七零尾),打仗都不怎么样。诸葛亮第一次出征前,只有打南中叛乱一次经验,司马懿此前也只有打孟达的一次经验。从某种角度来讲,要不是《三国演义》,这俩人打的这两三场小仗,远不及曹操、刘备时代和曹丕时代的大战凶猛,应该不必太留心于之的。
而如果这个又不留心,而刘备死前,诸葛亮又基本上没干什么。那似乎,整个诸葛亮,在历史长河中,根本就亮不起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