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启明加持,AI制药新锐斩获1亿美元融资:火热的AI能否破解GPCR研发难题?丨专家解读 2024-05-15 02:18:47 GPCR(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 蛋白偶联受体)是药物开发领域的 “明星” 靶点家族,一直以来,被学术界和产业界追捧。但因其构象更为复杂,开发难度很大,开发 GPCR 也被视为业内公认难啃的 “硬骨头”。近年来,业界决定采取多种方法破解这些难题,5 年前 GPCR 先驱 Raymond Stevens 决定利用计算和 AI 方式解析 GPCR。美东时间 10 月 20 日,AI 制药公司硕迪生物(ShouTi Inc.)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B 轮融资并正式走出隐匿模式。本轮融资由 BVF Partners L.P. 领投,Casdin Capital、TCG X、礼来亚洲基金、Surveyor Capital 等跟投,现有投资方启明创投、红杉资本中国、药明康德等持续加注。硕迪生物表示,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推进其药物发现平台和临床阶段在研管线的持续开发。该公司是一家位于上海的 AI 制药初创,成立于 2016 年,与 AI 制药 “老兵” 薛定谔渊源颇深。该公司由 Raymond Stevens 与薛定谔联合创始人 Rich Friesner 共同创办,并与薛定谔达成了合作。完成本轮融资后,硕迪生物的总融资金额达到了 1.58 亿美元。(来源:CB Insights)“过去 20 年,生物制药和多肽药物飞速发展,计算预测和实验方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硕迪生物将这些前沿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开发出疗效更好的口服小分子药物。” 硕迪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Raymond Stevens 博士说。“从公开资料来看,硕迪生物主要的业务是做药物设计,包括设计药物分子、优化药物分子结构、预测药物分子毒性等问题。” 一位长期从事计算药物设计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生辉。与薛定谔联创成立,已建 3 条管线创始人 Raymond Stevens 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教授,也是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 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是高通量结构药物发现领域的先驱人物,2007 年,他曾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 Brian K. Kobilka 共同解析了第一个非视紫红质 GPCR 晶体结构 —— 人 β2 肾上腺素受体,这是第一个人 GPCR 高分辨率结构的研究。同时他也是连续创业者,1998 年,Raymond Stevens 创办基于结构的高通量药物发现公司 Syrrx,专注于 GPCR 药物研发,该公司开发了 2 型糖尿病药物 Nesina®,后被武田约 2.7 亿美元收购;2008 年,他创办了 GPCR 新药研发公司 Receptos,并搭建了 GPCR 药物发现平台。2015 年,新基(现为 BMS)斥资 72 亿美元收购了 Receptos,包括旗下的候选药 Zeposia®(Ozanimod)。图 | 硕迪生物联合创始人 Raymond Stevens(来源:硕迪生物官网)彼时,真正让新基一掷千金的是 Zeposia®,这是一种 GPCR 靶向药物 ——S1P1 激动剂,已经相继获批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溃疡性结肠炎。S1P(1 - 磷酸鞘氨醇)通过与 S1PR(受体 1 - 磷酸鞘氨醇受体)结合在不同细胞中发挥作用,也被视为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热门靶点。“当 Receptos 被收购时,其平台运行良好,不过新基只想要资产 Zeposia®。因此,我们看到了在斯克利普斯学术机构内部继续推进平台的机会。”Raymond Stevens 说。也正是出于对平台技术的看好,他决定与昔日好友、薛定谔联合创始人 Rich Friesner 共同进一步开发 GPCR 药物发现平台。他们于 2017 年创办硕迪生物,专注于开发用于治疗慢性病的口服小分子药物。(来源:硕迪生物官网)官网显示,硕迪生物正在搭建药物发现平台 —— 结合了计算化学、结构生物学和大规模数据集专业知识,产品管线聚焦于心血管、代谢和肺部疾病三大领域。“如果能够弄清楚这些膜受体的结构,就有可能开发出克服生物制剂和肽疗法局限性的小分子药物。我们真正了解了 GPCR 的功能,而且对药理学了解非常深入”,Raymond Stevens 对外媒说,“我认为理解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其药物发现和开发引擎建立在生成膜蛋白结构领域超 20 年的创新基础之上,尤其是 GPCR,这类靶点是基于结构药物发现方式最具挑战性的靶点之一。硕迪生物正在基于高分辨率结构更好地理解和调节药理功能,据悉该平台可以将生物制剂和多肽疗法转化为口服小分子药物,同时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图 | 在研管线(来源:硕迪生物官网)现在,该公司拥有 50 名员工和 3 条管线,其中第一条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的管线已经进入临床。Raymond Stevens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计划明年初之前在澳大利亚完成该候选药物的 I 期研究,II 期研究可能会在美国市场进行。PAH 是一种高危疾病,多项国际注册登记研究中关于 PAH 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成人 PAH 发病率约为 2.4 / 百万人年,患病率约 15 / 百万。据 Raymond Stevens 介绍,其第二条管线将于明年进入临床阶段,第三条管线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目前该公司暂未披露靶点细节。AI 能否助力突破 GPCR 研发难题?GPCR 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膜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 800 多个家族成员,与癌症、糖尿病、神经等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研究人员认为 GPCR 是最理想的药物靶点之一,大约 34% 小分子药物能够与 GPCR 结合。在过去 5 年里,已有 41 种靶向 GPCR 的药物获 FDA 批准上市,占到了同期批准药物总数的 19%。“GPCR 靶点具有很大的潜力与临床意义,市场上通过 FDA 审批的药物中有近 40% 靶向 GPCR,销售总额占全球市场的 27%,涉及许多热门的治疗领域。”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赖力鹏说。然而,GPCR 是一种七次跨膜蛋白,构象更复杂,控制诸多下游通路,要想真正挖掘 GPCR 靶点绝非易事。目前看来,GPCR 靶点开发还有很多难点有待解决。(来源:Bing)赖力鹏告诉生辉,针对 GPCR 的新药研发存在几大难点:首先是,GPCR 靶点结构不稳定、低表达,导致部分蛋白比较难获取,GPCR 膜蛋白的膜上的结构也比较难确定。目前,只有一小部分 GPCR 靶点结构已知,难以基于结构进行药物筛选;此外,需要进行细致的分子设计、对 GPCR 的功能进行准确的调控,这对研发技术的要求更高。“长久以来,GPCR 一直是热门明星靶点,近 40% 药物针对 GPCR 靶点。不过其难点在于药物分子的测活技术,目前没有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去表征其活性。生物测活的表征是 GPCR 类药物研发中最关键的问题,而这其实取决于 GPCR 生物芯片的开发,现在需要在生物芯片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袁曙光说。具体来说,GPCR 在整个人体分布很广泛,人体几乎各种疾病其实都与 GPCR 直接相关,或与其信号通路相关。但是,GPCR 属于膜蛋白,它在分子活性测试表征上有很多技术瓶颈,包括分子何时与其结合,何时解离。此外,药物分子激活 GPCR 之后,其下游可以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现在还没有很成熟的方法去表征下游能够激活哪些信号通路。除了利用传统方式以外,初涉新药研发领域的 AI 也开始挖掘 GPCR 靶点,比如说,晶泰科技、阿尔法分子等利用 AI 进行 GPCR 药物开发。那么,AI 能否破解 GPCR 药物研发难题?袁曙光认为,药物分子测活是实验问题,AI 难以突破实验技术。其实现在药物分子测活方式还比较少,无论是在技术研究上,还是在产业转化上,分子测活一直困扰着 GPCR 新药研发。此外,GPCR 新药研发的技术瓶颈还有很多,很难说可以通过 AI 或者计算的方法去回答这些问题。“目前,AI、计算模拟、以及冷冻电镜等实验技术在 GPCR 及配体的相关研究中都已经有不少进展,晶泰科技有多项围绕 GPCR 进行的合作研究。AI 结合计算模拟和实验有机会实现以更高效率解析蛋白结构,进行包括小分子、多肽、抗体等不同种类的高效的分子设计。” 赖力鹏补充道。参考资料: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11020005305/en/ShouTi-Secures-100-Million-Series-B-Financing-to-Accelerate-Development-of-Life-Changing-Medicines-Fueled-by-Advanced-Computational-Structure-Based-Drug-Design-Platform-End- 赞 (0) 相关推荐 引发年薪百万美金“抢人战”,AI制药凭什么?| 什么值得投 AI是"击破"制药行业反摩尔定律的杀手锏.在国内创新药不够成熟的阶段下,AI赋能下的中国创新药,或许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好比中国零售业的不够成熟,给了中国电商成为全世界范例的机 ... 晶准生物:专注多次跨膜药靶纳米抗体研发,做中国版Abylnx 自2006年起,谈静泉博士就一直从事潜在药物靶点膜蛋白,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等(即GPCR)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是国际上最早一批利用纳米抗体进行结构解析工作的研究人员. 2010年,当他还在爱尔兰圣三 ... AI制药进临床,Exscientia成为首家 | 研究院 储旻华院长点评 7月21日,专注于肿瘤创新药研发的上海湃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英国AI药物研发公司Exscientia宣布进一步扩大之前达成的合作. 与其他AI公司不同的是,Exscientia从创立伊 ... 诚益生物:深耕代谢及免疫药物研发,创新药研平台筛选最优治疗机制 从TetraPhase研发新一代抗生素新药XERAVA™,到在GSK利用DEL技术平台针对各类药物新靶点进行先导化合物发现,再到Lilly中国研发中心聚焦代谢疾病新药研发,周敬业博士15年磨一剑,奠定 ... 成立不足一年,融资就超一亿的“希格生科”,魅力何在? 继今年三月份希格生科获得6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之后,今日再次宣布获得近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至此,这个在2020年底才成立的创新靶向药研发公司,已累计获得超亿元人民的融资金额,足见资本市场对其 ... 北大的这个交叉研究院里,为什么能走出一家AI制药公司? 在清华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上,北京大学校长郝平首次宣布,在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上,双方将联手建立通用AI实验班. 这意味着,这两家互为榜样,互相调侃多年的对门邻居,在人工智能上首次选择了并肩站队. 而 ... 晶准生物创始人谈静泉博士谈纳米抗体药物研发:“两大原则”破解多次跨膜药靶难题 图1.晶准生物创始人兼CEO谈静泉博士 随着全球首个特异性aTTP治疗药物.首个上市的纳米抗体药物--比利时Ablynx公司开发的Caplacizumab先后在欧洲和北美上市批准,纳米抗体分子近年正式 ... 智睿医药:将“数据大”变为“大数据”,高效寻找苗头化合物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至今,新技术不断涌现.仅药物筛选而言,就经历了神农尝百草.手工筛选.高通量筛选和虚拟筛选等多种模式的更迭.但是残酷的现实是,新药研发的成本逐年攀升,药物研发人员对新技术的呼唤声越来越多 ... 宇道生物郁征天:高质量数据库与规则制定是AI新药平台落地的基础 平台与管线并进,变构机制药物的大开发时不我待.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IPO早知道>消息,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于4月21- ... 片仔癀1粒590之后,做AI制药的“英矽智能”融资近17亿 英矽智能究竟凭何获得这笔"明星级"融资? 作者 | 叶小安 编辑 | 何缘 "一药难求.一粒值千金"的事件又在我们身边发生...... 前不久,"药中 ... DeepMind发布最完整人类蛋白质结构数据库,AI制药领域或迎重大利好丨专家解读 DeepMind 旗下深度学习模型 AlphaFold2 再掀波澜! 上周,DeepMind 团队刚刚在 Nature 发文,详细公开 AlphaFold2 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方法论,并将代码开源. ... 独家 | 补体药开辟百亿美元市场,科越医药斩获近亿美元融资,欲2年内推动3款补体靶向疗法进入临床 注:DeepTech Mia 对本文亦有贡献 2020 年底,阿斯利康宣布以 390 亿美元收购 Alexion Pharmaceuticals 引起轰动,这也是 2020 年度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收购 ... MetaApp斩获1亿美元融资,Metaverse正成为资本的香饽饽 处在元宇宙(Metaverse)风口,谁将起飞? 最新消息,成立于2016年的沙盒移动平台开发商MetaApp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由SIG海纳亚洲资本领投,云九资本.老股东创世伙伴CCV跟投 ... 中国AI独角兽寒武纪获得数亿美元融资,估值已达25亿美元 AI人工智能是目前最火热的科技领域,也是风投的重点,国内有一家叫做寒武纪的公司,主要做AI.机器学习相关的芯片,创始人是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与陈天石两位博士兄弟,成立才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各大风投的青睐, ... AI制药爆发逻辑揭秘:从开发到临床 投资密集期后AI制药走向何方? 作为投资行业的明星领域,AI制药一直热度不减,获得国内外众多明星基金追捧.AI制药爆发背后的逻辑和推动力量是什么?如何评价中国乃至全球AI制药的发展阶段?新药研发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AI在药物研发 ... 肠企这两年 | 未知君:AI制药之路顺吗?多少未知变已知? 这是<肠道产业>第 622 篇文章 ■ 肠企简介 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7 年,是中国首家专注于肠道微生物治疗的 AI 制药公司,旨在通过粪菌移植.配方菌等微生物治疗方式 ... 用AI优化AAV设计,只有二十人的小公司斩获20亿美元大单 近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Dyno Therapeutics 宣布正式推出其专有平台"CapsidMap",该平台将把 AI 运用在当前的基因治疗技术中.同时,这家初创还宣布与诺华和 ... 英飞智药裴剑锋: “AI+制药” 需要交叉学科人才 | 专访 英飞智药正在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AI + 新药研发平台--智药大脑,智药大脑 V1.0 拥有业界领先的候选药开发成功率.英飞智药成立于 2018 年 12 月,在 2019 年 6 月正式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