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亨咸”款竹刻圆雕水丞欣赏

封面图片可上下滑动

“方亨咸”款竹刻圆雕水丞欣赏

李晓陆

微信版第823期

今年初,笔者的一位师友,在整理早年藏品时,惊奇地发现竟有“方亨咸”款竹刻圆雕石榴型水丞。惊喜之时,邀笔者一同欣赏。作为文房四宝之乡的宣城藏家,对“文房四宝”的喜爱自不别说,就是能拥有一件心仪文房类藏品,也是很自豪的,更何况这是一件清早期名人款的文房藏品。当今拍卖场上,文房类藏品颇为抢手,这若是真品,价值不菲,惊喜当在情理之中。

辨 真 伪
该件竹刻圆雕石榴型水丞,高8公分;底径最大8公分,最小7.5公分;上口径最大3.7公分,最小3.3公分;重量112.1克。竹雕藏品是真的吗?
笔者带着疑问,来到师友家一探究竟。一经上手,还未细看,第一感觉便是真品无疑。300多年的时间沉淀,早已将青涩的石榴,脱水化作不朽的神品。轻盈的质感,犹如脱胎之漆器;经久的摩挲,成就了靓丽的琥珀之色。
再看竹肉和竹筋,缩水之因,竹筋呈黑点之状,暴露于外,散落其表,手抚之有凸起之感。此特征,笔者戏称 “瘦骨嶙峋”。目前,竹雕作伪还不能做到碳化黑点凸起。

竹雕经此一掂一抚,真伪自辨。当然,最后还可通过放大镜观察细部特征。可细看自然磨痕是否合理?包浆呈态是否有层次感?凹下去的部位,手抚摸不到的地方呈褐色是否自然?一旦具有前面两个特征,后面的细部特征,都能与之相吻合。底足刻“戊申年 方亨咸”阴文,“邵邨”印章型阳文。用镜细看阴文字口内的细部特征,老包浆自然,但就此断为原刻,还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再看阳文包浆,与底足周围同成一色。依此为据,结合笔法,底足刻款,当为原汁原刻。今年上半年在“嘉定竹雕展”中,中国知名竹雕收藏大行家赵胜土先生上手这件竹雕水丞后,出价6万想购藏,师友不舍。

艺术观赏性

“竹雕又称为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文字或用竹根雕刻各种陈设摆件和实用器。”赵汝珍在《古玩指南 · 竹刻》中言:“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将竹刻与书画等同,颇为精妙。竹,君子化身,其“虚心”“劲节”是一种精神文化象征,因而宋人苏轼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文人对竹雕也是情有独钟。竹雕作为一种艺术,最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萧之显的《南齐书》,鼎盛于明清。竹雕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竹雕有平雕和圆雕之分。竹刻名家金西崖先生曾在《刻竹小言》称:“竹刻之难,圆雕居首。”此件竹雕依竹根圆雕而成石榴型水丞。水丞一般又称为水盂。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与砚台配合使用。分为有嘴和无嘴两类。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这件石榴型水丞竹雕,浑厚质朴,宛若天成;刀工深峻,虬曲苍劲;颇有文人画韵味。大石榴连着小石榴,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石榴相传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带回来的榴种。石榴很符合中国人喜爱大红的审美和多子多福的寓意,所以一经传入,便由汉朝宫廷流向民间,不过真正在民间普及还是在得到栽种技术发展后的金元时期。

此件竹雕水丞集虚心有节、热烈奔放而又旺盛的生命力于一体,体现了器物主人方亨咸的人生理想追求。竹雕底足铭文“戊申年方亨咸邵邨”,短短几字,传达的是一代书法大师的深厚功力。阴文字,阳文章,浓浓书卷味。戊申年,在方亨咸所处的朝代,唯一指向仅是康熙七年(1668)。“戊申年”,这简简单单三个字,是难得的纪年款。石榴型水丞竹雕更是珍稀的康熙七年的竹雕标准器。一件藏品具备了年代标准器,弥足珍贵焉。

邵邨,是方亨咸的号,邨与村通用。方亨咸(1620—1681),小字姐哥,字吉偶,号邵村、龙瞑、心童道士,安徽桐城人,方拱乾次子。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官获鹿知县、刑部主事,陕西道监察御史。他以学问闻名于当时,精于诗文、善书,尤其精于小楷和绘画,与程正揆、顾大申齐名,是为清朝诗书画的一代名家。现流传下来的精品绘画作品大多藏于故宫和日本。他之所以有后来耀眼的成就,除了自小受到明朝崇祯进士出身的父亲方拱乾言传身教外,更得益于两年的宁古塔的流放生活。

顺治年间的江南科场案,由于方拱乾五子方章钺与主考官方猷“联宗”而中举,未中举的学子告发而成轰动案件。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场冤案,可顺治皇帝将错就错,借此打击汉人望族。受此案牵连,方家数十口人流放宁古塔。就连顺治帝近臣方拱乾的长子方孝标都不放过。
宁古塔是译音,是满语六个人的意思。宁古塔的残酷,非一般人能想象。就是在这样的荒凉之地,一大批流放的文化精英首创“流人文化”。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在绝境中变劫难为洗礼,深厚的桐城文化起了作用。方亨咸受到这样的洗礼,从宁古塔回来后,诗书画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戊申年,康熙七年,也就是从宁古塔回来七年后,方亨咸自己亲手雕刻了这件水丞竹雕。方亨咸除了诗书画,其实还是雕刻高手。从这件水丞竹雕中,便可略知一二。我们不知当时他雕刻这件心仪之物是什么心境?猜想,可能还是劫后重生的喜悦吧。
与宣城的渊源

此件水丞竹雕,据师友说,是在十几年前在宁国藏家手里买的。当时,作为烟灰缸很随意放在桌上。买来后,也没研究,甚至误以为买错了,打眼了。就这样在家里不声不响躺了十几年。真金总归要发光的。目前还没发现有诗书画大家自己雕刻的竹雕藏品,此件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样一件珍贵的竹雕水丞是怎样流落到宁国的呢?历史上方亨咸是否来过宁国?目前还未见记载。

方亨咸曾到过旌德倒是史有所载。嘉庆《旌德县志》记载:“毓秀户,一都隐龙村口。峰峦环绕,夹岸并植桃柳,水碧花明,莺啼鱼跃。御史方亨咸尝泛舟沉醉于此。诗云:龙山绝顶一浤湫,波泛槎浮逼女牛。云影天光翻水底,桃花柳絮点堤头。飞觞宾客难辞醉,投辖山翁快久留。……”。清旌德诗人方承恩在《湖上观鱼》诗中也云:“对兹佳兴思当年,愚山老人邵村叟。”诗中愚山指施闰章,邵村即方亨咸。

明末清初,皖北的桐城和皖南的宣城是当时文化重镇,两地的文人交流频繁。文化大家梁实秋言:“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施闰章作为宣城人的骄傲,以其为首的宣城派曾名噪一时,宣城体也在康乾时期流行。可以想像方亨咸和施闰章这两位清初大文学家携手泛舟沉醉山水是怎样一个情景?或许就在此次尽兴赏景之后,在农家酒肆中,挥毫泼墨之后,将此亲手雕刻水丞赠送友人。又或许旌德后人将祖上传家之宝转让给宁国好友。此间的种种故事只能留待后人去探究了。

(作者系宣城市邮政分公司文传部职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您还可以阅读
从丹阳铭铜镜到宣州铭铜镜
两次失之交臂的唐代铜尺
宣城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皖南古代石雕人像初探(上)

皖南古代石雕人像初探(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