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四十四首《归雁》(钱起)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归雁

     【中唐·钱起·七言绝句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拼音版:

xiāo xiāng hé shì děng xián huí,shuǐ bì shā míng liǎng àn tái。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èr shí wǔ xián dàn yè yuè,bù shèng qīng yuàn què fēi lái。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作品介绍]

《归雁》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该诗以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注释]

⑴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泛指湖南地区。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⑵苔:一种植物,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⑷胜(shēng):承受。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译文]

大雁啊,你为何要无端地飞离那风光无限的湘江?那里碧沙浩渺,沙滩明净,两岸水草丰茂,环境何等宜人!

是否因为湘水女神月夜琴瑟,声声哀怨,如泣如诉,你难以忍受那动人心弦的无限凄凉?

  [作者介绍]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登进士第。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有《钱考功集》。
赏析

壹/

钱起的《归雁》创作于唐代。钱起入任后,长期客居北方,看见南方归来的大雁,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

整体赏析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名家点评

《画禅室随笔》:

古人诗语之妙,有不可与册子参者,惟当境方知之。长沙两岸皆山,余以牙樯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忆“水碧沙明”之语。

《批点唐诗正声》:

极佳,后人更无此作者,用意精深,乃知良工心独苦。

《唐诗解》:

瑟中有《归雁操》,仲文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盖托意归雁,而自矜其作,谓可泣鬼神、感飞鸟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馀音婉转、词气悠扬,竟似瑟中弹出。

《唐诗摘钞》:

三句接法浑时健。

《三体唐诗评》:

托意于迁客也。禽鸟犹畏卑湿而却归,况于人乎?

《唐诗笺注》:

意似有寄托,作问答法妙。

《诗法易简录》:

此上呼下应体,用“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归雁操》,第三句即从此落想,生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寄慨自在言外。

《唐诗选胜直解》:

情与境会,触绪牵怀,为比为兴,无不妙合。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清辞丽句必为邻”为此诗写照。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此作清新俊逸,珠圆玉润。

《诗境浅说续编》:

作闻雁诗者,每言旅思乡愁。此诗独擅空灵之笔,殊耐循讽。

佚名

赏析

贰/

多愁善感是一般诗人的特点。但仅仅多愁善感,而不能够把这种情绪适当地、优美地表达出来以引起他人的共鸣,那还算不得一个成功的诗人。

钱起这首《归雁》,就是假借诗人与雁的问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种感受,在婉转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长情思的佳作。在这里,诗人自己的旅愁和乡思是作诗的原动力,而南来的大雁,或与归雁有关的瑟曲则是使诗人获得灵感并使飘忽的灵感变成生动形象的契机。诗人内心充沛的情感孕育了他的创作激情,而这激情一旦找到了恰当的语言形式,便会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首联是诗人对归雁的询问。传说大雁南飞越冬,到了衡山回雁峰即转回。所以诗人有此一问:哦,南来的雁啊,你为何离开潇湘那水碧沙明两岸长满莓苔,既安静又富饶的地方,而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来呢?次联是代归雁作答:因为那里有湘灵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调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来。这个回答词当然完全是想象之词,但这么一答就暗暗地(不是直接、显露地)牵出了湘灵鼓瑟的传说,使读者闭目即能想见月夜下一个在江边弹奏乐曲倾诉哀怨的女子形象,从而产生不忍卒听的反应。于是,读者便理解了大雁“却飞”(即折返而飞)的理由,更进而通过诗人同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体察到诗人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感情。而这正是钱起写这首诗所真正想表达的。

佚名

赏析

叁/

“雁”是钱起诗中频频出现的意象。“雁拂天边水”、“寒雁别吴城”、“共羡雁南飞”、“客心湖山雁”、“回云随去雁”、“雁宿常连雪”、“数雁过秋城”等等,带“鸿雁”字样的诗句,不下30处。《归雁》一首是有名的咏雁佳作。

“潇湘”两句是问雁之辞,说潇湘江水碧绿,白沙明丽,两岸多苔(禽类食料),你为什么还要平白无端地从那里飞回来呢?在六朝以来的诗歌中,洞庭湖一带常被作为雁在南方的归宿地来表现。雁常常与潇湘(洞庭湖南,潇水湘水汇合处)同时出现。那里风光明媚,水草丰美,是适合雁群过冬的所在,他们都把潇湘一带作为雁在南方理想的群聚地。雁要离开它本该常居久留的环境回到故地,不由引起诗人的疑问。“二十五弦”两句是雁的答辞,说湘灵以“二十五弦”弹于明月之夜,因不胜其哀怨,所以飞回来。“二十五弦”,指瑟。《史记·封禅书》:“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瑟音常为悲哀愁苦之声,这里还暗用了《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句意。琴中有《归雁操》,钱起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瑟声抑扬疾徐,在明月当空的夜晚,更传达出一种悲凉怨抑的情调。雁正是因为那瑟声清怨难以承受,所以才忍心离开那水碧沙明的潇湘而归来的。作者似在以《归雁操》的清怨试为大雁归来作解。《归雁操》以归雁为主题,“归”是音乐的核心,其中表现对故人故地的眷念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因而由此落想。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说诗人“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正是看出了诗人对归雁意象的创造性继承。

六朝诗歌便以雁的形象来传达音讯、回归、向往群体等意念,雁是一个与漂泊、归思相联系的象征性意象。唐诗中以雁来抒发离情别绪、归思乡心的不胜枚举,如王维的名作 《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李频《湖口送友人》:“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等,都是以雁抒望乡之情。钱起的《归雁》,于一问一答之中,进一步吐露了乡情乡思重于异乡佳境的哲理,对故人故地的眷恋使人不再留连于优越的生活条件,终究要踏上归程,一曲《归雁操》只不过是下定决心的契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作闻雁诗者,每言旅思乡愁。此诗独擅空灵之笔,殊耐循讽。”这首诗虽然并没有摆脱旅思乡愁的范型,但由于蕴含着《归雁操》使归雁产生强烈共鸣而毅然归飞的因由,而并不直言游子旅情,因而显得耐人寻味,前引《诗法易简录》所说“寄慨自在言外”正是这个意思。《归雁操》只是外因,音乐终究是通过归雁思归的内因起作用,诗人所要表达的浓厚乡心乡情,不是更为动人吗?

《归雁》以首句发问,即用“何事”二字呼起,二句补充说明发出疑问的原因,三句“接法浑而健”,点出《归雁操》,引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含蓄地回答了首句的提问。全诗设问而答,疑解而止。确为 “上呼下应”,结构浑然完整的杰作。

顺便谈一下,归雁以表现游子思归不仅是我国诗歌常见,在日本、朝鲜等国的汉诗里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高桥顺 (字德卿,著 《济庵先生诗集》)《归雁》:“潇湘一夜忽相违,怜尔长天向北归。春水何心辞月去,东风底事背花飞。声声犹惹余情否,阵阵还惊残梦非。千里欲传乡国信,南中孤客思依依。”又如横山孝 (字谊夫,有《致堂诗稿》八卷) 《归雁》:“到日曾将寒信传,新喧恰好北飞天。归心忽急二三月,清怨谁弹廿五弦。高逐东风先又后,低过春水断还连。云程何处苍茫外,回首江山万里悬。”诗中的“清怨谁弹廿五弦”显然是钱起《归雁》中第三、四句的凝缩。以上两首诗都见于俞樾应日人之请编选的《东瀛诗选》。

进一步说,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讲,以转蓬和归雁为象喻的思乡主题,构成中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旋律,这反映了中国诗歌区别于欧美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学者刘若愚在他的《中国诗学》中曾经这样来解释这种现象:“中国的辽阔、通信困难,主要都市里高度文明化的生活与偏远地区严酷条件之间明显的差异,还有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与祖宗的深刻联系,而且由于是农耕民族,尤其是陆地民族,所以,中国人一般显然缺乏流浪的癖好。因而,乡愁成为中国诗歌经常性的、因袭性的主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刘若愚提出的理由虽不一定全面,但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诗却不是无益的,特别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只有理解了乡愁诗在中国的地位,也才有可能明白,何以一曲《归雁操》,便使得雁群飞离水碧沙明的潇湘南国回归故园。

佚名

赏析

肆/

咏雁,久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诗人们通过咏雁或抒发羁旅客愁,或寄托乡国之思。梁简文帝即有“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咏雁》)的诗句;初唐诗人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云:“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杜甫《归雁》诗亦云:“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所表现的就都是这种传统的主题。然而钱起的这首《归雁》诗,却能不落俗套,另辟蹊径,创造出了一种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的意境。

从结构上来说,这首诗所采用的是极其简单的以问发端,以答作结的方式,但诗人却能想落天外,一唱三叹,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韵味。首二句:“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虽是两句诗,然而实际上仍一句问语,“水碧沙明两岸苔”只是对“潇湘”的具体解释,那正是大雁所来之处。我们知道,古代有“衡阳雁断”之说,那是因为湖南衡山有一座回雁峰,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此峰,因而暂时栖息于峰北的湘江北段一带,等到了春天再飞回北方。而潇湘一带又恰恰是能唤起人们诸多回忆与感慨的地方,因而诗人由此联想生发,并使它给人一种静谧和谐、凄迷幽美的感觉。后来杜牧在《早雁》一诗中也曾写过:“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诗句,但仍缺少钱起诗句中的那般明丽透澈。既然潇湘之地如此优美,那么大雁为什么还要离它而去呢?这正是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所提出的疑问。“等闲”二字,在这里有随便地、平白地之意,是说大雁为了什么竟这样随随便便、平白无故地离去了呢?这本来是一个急欲得到答案的疑问,但诗人却故意宕开一笔,以舒缓的笔调描画出潇湘的环境之美,从而也使疑问更加深了一层。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此时离开潇湘北返,亦是常理之事,本不应该有什么疑问;但诗人却又故意避开常理,发挥了神奇的想象,以“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两句诗来揭示答案:原来大雁是因为听到湘江女神在夜月下鼓瑟(二十五弦),受不了瑟声的凄清哀怨才飞回北方的。按照诗歌的顺序读下来,“二十五弦弹夜月”仍是一句舒缓之笔,它使前面所描绘的“水碧沙明两岸苔”的潇湘更加明澈、优美,而且又充满了音乐的美。而只有当最后一句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尤其是“清怨”二字才使意境陡转,一种如泣如诉、凄清哀怨、悠缓缠绵的瑟曲迷漫在这南国水乡,顿时给本来静谧、明澈、优美的潇湘涂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调,令人凄神寒骨。

读完全诗,我们不禁要问,诗人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思呢?我们知道,钱起是唐代吴兴(今浙江吴兴)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因而睹雁思乡的情绪是十分自然的。但诗人表达的方式却极其婉转悠缓,表现出更深沉的思绪。可是这种思绪诗人在这首《归雁》诗中表达得并不明确,诗歌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段空白。然而它所感发的契机,我们在钱起的另一首著名的《省试湘灵鼓瑟》诗中却可以找到答案。其诗云:“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暮,白芷动芳馨。流水转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到这里,我们才发现,“不胜清怨”的并不仅仅是北归的大雁,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人自己。那么在《归雁》诗中,只是诗人将羁旅他乡的客愁借助感于哀乐而北归的大雁表现出来,可谓极悠缓哀婉之至。

因此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所表达的思绪是悠缓、哀怨、缠绵的,而诗人在艺术上也同样采用了舒缓婉转、一唱三叹的方式,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艺术效果。说它“悠缓竟似瑟中弹出”,可谓知音之言。

佚名

赏析

伍/

钱起的诗虽多有应酬之作,但这首《归雁》却以奇特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抒发出作者内心深处那哀怨的真情。其空灵的境界和朦胧的诗意,都使本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归雁” 即北归之雁,大雁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诗用“归雁”起兴作比,引出诗人和大雁两个形象,从问 雁而发,以雁答作结。似隐喻着诗人客羁他乡、盼望北归的思乡情怀,读来新颖别致,颇富余韵。
        诗的前两句,“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紧扣题意,是诗人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春天来到,雁向北飞,这本来是大自然的规律,但诗人似乎忘却了大雁迁徙的习性, 不明白它为什么要离开温暖的江南。潇湘:潇水和湘水流到湖南零陵县后合流,称为潇湘。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第一句点明了大雁飞来的地方、方向和节令,也暗示了关于秋 雁南飞、不越过衡山的回雁峰、栖息于湘水下游越冬的说 法。这句还把归雁与湘水女神在月夜鼓瑟的传说连接在一起。“水碧沙明两岸苔”一句写景简洁、集中,词采清丽、婉 约。那碧绿的水、透明的沙、苍浓的莓苔多美啊!这儿不正 大雁栖息的好地方吗?然而,它们却要飞回北方。这就不能 不使诗人感到疑惑不解了。按诗内容的先后顺序,它原应放在第一句的前面,这两句倒置,意在突出诗人的疑惑。在结构上,用平缓的节奏调整上句急切的语调,使这两句急缓相兼,非常和谐。在布局上又巧设悬念,自然地将人们引入诗 境。这种手法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在此,诗人将大雁拟人化,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二十五弦”: 指古代一种有二十五根弦的乐器瑟。“弹夜月”即在月夜弹 奏。“不胜”:意为经受不住。“清怨”:即凄清的哀愁怨恨。“夜月”和“清怨”两个词给全诗渲染上一层伤感的色调,前者点 出弹瑟的背景和时间;后者指瑟发出的特有音调。诗人巧借 大雁的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优美的神话传说: 每当月圆的时候,美丽的湘江女神就在月光下弹奏起二十五弦瑟, 用音乐声倾诉对亡夫的深情怀念。那乐曲凄凉哀婉,如泣如 诉,使多情善感的大雁再也听不下去了,它只好放弃了山明 水秀的潇湘居地,顶着仍然料峭的早春寒风,千里迢迢地飞到了北方。这瑟声啊,雁都难耐,那客居异乡、宦游在外的游 子又会怎么样呢?诗到此冷然作结,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通过想象,这诗外的情,言外的意是不难体会到的。第四句的“却飞来”与第一句中的“等闲回”互相照应,完成了人雁 对答的内容,在构思上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此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塑造出栩栩如生、善解人意、颇有灵性的大雁形象;描绘出水绿、沙明、苔青的潇湘 景色;叙述了湘水女神鼓瑟的动人故事。这些丰富的内容得以充分表达,主要是依赖于诗人奇妙的艺术想像力和对诗篇的精心构思。而将二者贯穿为一体的,则是依靠诗人心中的哀情。它使诗的语言含蓄、哀婉,使诗的意境空灵、寂寥, 并且具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