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四课《村晚》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四课《村晚》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村晚》。
一幅饶有情趣的晚景图
我们知道本单元人文主题就是童年记忆?前面两首诗我们知道了有儿童学种瓜,稚子玩冰凌的,那今天这首诗又描绘了怎样的儿童生活呢?我们赶快一起走进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一起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吧。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傍晚情景的诗。看: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位生平不详的宋诗人
对于宋代的诗人雷震,能查到资料很少,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无从考证。
有历史学家经过考证研究,也只是大概知道他或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也有人说他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不过,看这位诗人的姓名,猜想也许是一位雷厉风行的人吧!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上一课,我们说的吟诵小知识是韵母的含义,这节课我们接着聊聊“韵的含意”。
有些小伙伴说了,“韵母的含意”和“韵的含意”应该差不多吧。不是的!
那什么是“韵”呢?韵一般是指韵腹、韵尾和声调的组合。
我们以“小”为例。“小”,它的韵母是什么?“iao”,但不包括第三声的声调,这是韵母。那大家认为“小”和“消”这两个字是不是押韵?如果我们现在作一首诗,“一家老和小,吵架气难消”,大家觉得它押韵吗?估计大家会说:“押韵啊!”但是,放到古时候,古人可不这么认为。古人说的韵,不包括韵头,但包括韵腹、韵尾和声调。而刚刚我们说的“小”是上声,而“消”是阴平,这两个字是不押韵的。所以,押不押韵,可不能只看韵母,不看声调的!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我们探究一下。
“韵”这个概念完全是因为诗歌的缘故,也完全是因为吟诵的缘故而出现的。因为汉诗的特点就是拖长,即《礼记》所谓“长言之”。拖长的时候,声母无法拖长,韵头也无法拖长,最终拖长的,就是韵腹、韵尾,而声调是伴随着韵母的,所以声调也被拖长了。这样就出现了“韵”的感念:韵是韵腹、韵尾和声调的组合。
韵,对于诗歌无比重要,因为它占了诗句时长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情调。韵,对于汉语也无比重要,因为它的含意来自汉语诞生之初,揭示了汉语语音的奥秘,所以我们汉语有“音韵学”,而西方的只能叫“语言学”“语音学”。
一首悠闲自在的牧童曲
这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诗歌压的是“支”韵,这是一个细长连绵的韵。拖长的字都有延展之感,读高的字都有强调之意。比如“池塘”“陂”读长,感觉池塘是一个很大的池塘,很宽阔,池岸伸展延长。“水满”读高,有池水逐渐升高,马上要浸出池岸的感觉。“童”“牛”读得低长,给人缓慢悠闲的感觉。
前两句的景,似乎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傍晚,池塘中倒影着落日余晖,青山倒影水中,在这样一幅美丽画卷中,一头驮着一位牧童的牛缓步岸边,而那休闲随口吹出的似乎没有任何曲调的笛声,一位随性而为的闲情牧童跃然画面。
短笛无腔信口吹,各位有情用心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