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寒半热体质,一张方子来调节!补阳气,降...
半寒半热体质,一张方子来调节!补阳气,降虚火,治好口腔溃疡
看到本文题目,你可能会奇怪:半寒半热体质,这叫啥体质?
对,从中医角度看,这个事儿确实是有可能的。
这就体现了中医,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所独有的认知。中医从来都不是一刀切,不会非此即彼,不会非黑即白。中医讲究变化,讲究事物属性的多元化。
我还是来给你讲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有一次,接待一个患者,男子,57岁,姓陈。
这个人啊,一体多病,有不少慢性病跟着,比如结肠炎啊、胃炎啊、心律不齐啊什么的。总之,身子骨不壮实。
但相比这些,他有一个毛病,最让他难以忍受。这就是,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必然发作口腔溃疡。而且一旦发作,最多可以持续一个多月不收口。而且这个现象,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这一次,他就是因为慢性肠炎,导致腹泻次数增多,让口腔溃疡再度发作。观察发现,口腔两侧,有好几块溃疡,色泽淡红发白,疼痛难忍。另外,伴随口臭、口干、尿黄、舌苔黄腻的现象。
这一看,似乎是有火。
但是,再仔细一问,就发现没那么简单了。
原来,此人虽然尿黄,但是大便溏薄。虽然口臭口干,但是四肢发凉畏寒。虽然舌苔黄腻,但是脉象却沉迟,舌边有齿痕,舌体偏胖。另外,整个人脸白,神疲气短。所有这些,都是虚象啊。
这一瞅,是不是有些矛盾了?但是,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表现,还真的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了。
这该怎么办?经过仔细揣度,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15克,黄芪15克,炮附子6克,干姜3克,鹿角霜9克,黄连3克,黄芩9克,连翘12克,蒲公英12克,丹皮6克,半枝莲15克,生甘草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内服药,患者用了7剂以后,溃疡逐渐收口。神疲气短、畏寒怕冷、大便溏薄都有好转了。黄腻舌苔稍退。接着,原方再入14剂,诸证悉平。
后来,嘱咐用补中益气的丸药来善后。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看似矛盾的两种症候表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
其实,这个问题也好理解,无非就是中焦阳气不足,导致邪火郁滞。
什么意思呢?显然,我们从患者便溏、四肢畏寒怕冷、舌胖有齿痕、神疲气短、面色晄白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到患者脾阳不足的问题。换句话说,他的脾啊,太寒了。
脾,有升清之能。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中轴之一,如果太过于虚寒,就无法推动气机来升发、运转了。于是,人体内的气就流运不及,憋在了一起。这一憋,就容易憋出火热之邪来。气有余便是火。这个郁火,越来越大,于是就导致患者出现尿黄、苔黄腻、口臭口干、口腔溃疡等上火的表现。
现在,问题复杂了。患者既有寒,又有热,属于寒热错杂。要想解决的话,就得既能温脾阳,还能清郁热。两者之间,得照顾平衡。温阳劲儿大了,容易助火。清热劲儿大了,还不利于补阳。
这该怎么办?我们看一下——
党参15克,黄芪15克,炮附子6克,干姜3克,鹿角霜9克,黄连3克,黄芩9克,连翘12克,蒲公英12克,丹皮6克,半枝莲15克,生甘草6克。
这里头,党参、黄芪、炮附子、干姜、鹿角霜,是温阳的,温补患者的脾阳。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丹皮、半枝莲,是用于清热解毒凉血的,可以清散邪火。甘草,调和诸药。两队药物,寒热平衡,力道适中,不偏不倚,让患者人体的这个跷跷板,恢复了平衡。
医案,基本就是这么多。我帮你分析完了。
说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患者,属于寒热错杂之体。既有寒象,又有热象。有的人说,我这身体肯定是乱套了。其实,这不算乱套,更不能算是异常。因为在中医看来,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动态的整体,不可能非寒即热,不可能非黑即白。寒热相间的现象,是可以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出现的。不说别的,单说那张仲景的不少消痞散结的方子,就是在平调寒热,改善寒热错杂这股麻团。
关键是,我们得看清楚,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虚寒作为根本因素,还是别的其他问题导致了寒象?比如说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如果不仔细分析,就会被所谓热象蒙蔽。只有仔细辩证,才会发现藏在热象背后的虚寒之象。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刨根问底,一味用清热去火药,患者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当然,这个,就需要医家的经验积累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健康明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