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明鲁王有关的地名之 邹城篇
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版《邹县志》载:明代邹县分三十三社,二十五屯厂(其中又分东十三屯厂,西十二屯厂)。屯厂均为鲁王府的佃户村。东十三屯厂:九龙山厂、双桥厂、石柱厂、鹅鸭屯头厂、南稻屯、北稻屯、盘龙山厂、黄柱山厂、云山厂、左所厂、白马厂、河北牛厂、小羊厂、西十二屯厂、骡马厂、光正厂、大马厂、鲍家厂、河南牛厂、小马厂、黄家厂、西平阳厂、东平阳厂、北牧羊厂、南牧羊厂、双村厂。(以上为旧名)。
云山营:明初建村。是保护鲁荒王之子靖王朱肇煇陵墓的兵营所在地,又因位于云山之下,故取名云山营。
官厅:据传,明代鲁王府在此设宫厅接待来往官员,清初有农户迁此居住,建村后取名官厅。此村建有鲁荒王之子鲁靖王朱肇煇的陵墓,文革期间陵墓被掘,发现早年曾经被盗,仅存墓志,现存于市文物局。
白塔寺:据村东王墓鲁府镇国将军碑文载: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初名东野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在盘龙山下建寺庙一座,寺院内有用白石砌成的白塔,从此村更名白塔寺。文革期间,白塔寺被破坏。
蔡厂:明嘉庆年间,蔡姓从山西老鸹窝迁此定居,因此地系明鲁藩王西十二屯厂之一,逐以姓氏取名蔡厂。
李官桥:此村建于明朝。明鲁王三次派官员来在白马河建桥,三次派主管官员皆姓李,故桥名李官桥。因此村坐落在桥旁逐以桥名命村名“李官桥”,厉简称“李官”。
四府厂:1954年曾从该村出土白釉盘,绿釉盘、螭壶、白釉酒杯、绿釉炉、三寸玉鞋等,现存于市博物馆。明代建村,原名饲马厂。某年,明鲁王五弟在此征粮,不久病死。之后,鲁王又派其四弟至此,逐更村名为四府厂。
大牛厂:明嘉庆年间(1522—1566),此地原为一片洼地。当时驻兖州的鲁王派人在此养牛。养大牛者为大牛厂。
小牛厂:明嘉庆年间(1522—1566),此地原为一片洼地。当时驻兖州的鲁王派人在此养牛。渐成村落,称为牛厂。以后又分为两村,养大牛者为大牛厂,养小牛者为小牛厂,此村为小牛厂。
前厂:明万历年间(1573—1619),此村原为兖州明鲁王府的场地,后有人在此定居,逐以场命名,因此村居场前,故名前场,后演变为“前厂”。
前屯:明朝初年,明鲁王在此屯田,看守仓库 7 人中,有 6 人姓李,因而取名“李屯”。后来,孟、韦、乔等姓来此定居,当时此地柳树成荫,逐改名柳园。后来,这里又成了鲁王的稻田,因此又称为稻屯。稻屯分为前后两村,此村居前,称前稻屯,简称前屯。
白马厂:此村建于明朝末年,曾为明鲁王牧马之地,又因其村附近有泉曰“白马泉”,故取村名为“白马厂”, 为鲁府东十三屯之一。
小赵村:村北有鲁靖王之女诸城郡主墓,明朝初期建村。
石柱厂:据传,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路径此处安营,栽下石柱拴马休息。后有人来此定居,逐以“石柱厂”为村名。此村东北角原有石柱一根,高 3 米,似拴马之物。1958 年破毁,为东十三屯之一。
后屯:明朝初年,鲁王朱檀在此屯田,看守仓库 7人中,有 6人姓李,因而取名“李屯”。后来,孟、韦、乔、皮等姓人家来此定居,李姓渐衰,又因该地柳树成荫,逐改名柳园。之后,此村成了鲁王种稻的庄子,分为前后两稻屯,此村居后,故称后稻屯,简称后屯,为明鲁王藩东十三屯厂之一。
屯头:此村建于明朝。因此地原为沼泽地,明鲁王曾派人在此养鹅鸭,从此渐成为村落,故称鹅鸭屯头厂,后简称屯头。
溪湖厂:明朝中期,兖州城西韩家楼、李家庙的韩、李二姓迁至九龙山下西侧的凤凰山下定居。其村初名九龙山厂,为明鲁藩王东十三屯厂之一。后鉴于此村东临长年流水的小溪,北靠方圆数里的湖泊,山清水秀,闻名遐迩,曾誉为邹县八大景之一,故改称村名为溪湖厂。
老营:该村原由孙家井子、罗汉庙、韩家庄子三村因荒乱集结而成,称“龙山官庄”。明初,鲁王朱檀在此九龙山之阳建造陵墓后,此村成了护守陵墓的军卒驻地,因而改称“九龙营”,后渐称“老营”。
尚寨:该村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园,陵园内设有享堂,四周有数米高的围墙。明崇祯年间(1628—1644),尚姓来此定居。清康熙年间,山西李姓迁来,于是形成村落,故村名为尚寨。
羊厂:据 1950 年出土的明王墓碑文记载:明初鲁藩王三代之弟康穆王子葬于此,取名呈瑞岗。明末杨氏来此居住,取名杨厂,后演化为羊厂。
大马厂:明鲁王就藩兖州,于此牧养军马,备有马棚。因此处水足草旺,马匹肥壮,感神灵保佑,于是建马王庙,放牧人逐居此地,繁衍生息,取名大马厂,沿用至今。
北村: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世孙宣懿王之子镇国将军朱当民死后葬于北村,看管墓的住在北村,简称北村。
——邹城地区篇
韩善琦据 2001 年 7 月版《邹城市地名志》整理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