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程门学诗的一些体会

引  言

海盐县政协将所领导的诗词创作与研究团体命名为沈祖棻诗词研究会,并持续不断地编辑出版了近30期《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表明海盐素有重视乡邦文化的传统,因此海盐也人才辈出,仅现代就有大出版家张元济、大历史学家朱希祖、大诗人沈祖棻。

沈祖棻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也是第一流的诗词鉴赏家,将她作为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学习榜样,是恰当的,也是极有意义的。

此外,她的先生程千帆也是现代最杰出、最有影响的诗学专家。程千帆、沈祖棻在四川一些大学,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都培养了一批学生,形成了“程门弟子”学术群体,他们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为《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所取资。下面我就谈谈向程千帆、沈祖棻先生学诗的一些体会。

程千帆先生在讲课

一、背诵与熟读诗歌精品

程先生非常重视要学生背诵诗歌作品 ,武汉大学周勃曾谈起过一件事:“有次课堂讨论,同学们发言援引古诗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讨论结束后先生給我们作一次临时测验,要求每人默写五、七言绝句和律诗各一首,结果成绩很不理想。先生就此给我们谈学与思、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这件事引起全体同学震惊,收到了很好的鞭策效果。”(《垂范永远——怀念会昌师》,载《程千帆纪念文集》75页)
程千帆在南京大学曾两次为本科生开过古诗今选课,一次是1979年9月3日至1980年1月7日,另一次是1980年9月22日至12月29日,我们都去旁听过。程先生曾开宗明义说:“我提一个要求,要多读、多背,三年后不背熟三百首诗,就不能毕业。有些学生说诗词格律不懂,就是因为作品读得太少,就不会有两只知音的耳朵。汉时司马相如说读了一千篇赋,就学会了写赋。三国时的学者董遇把他的读书经验概括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八个字。”
背诵与熟读诗歌作品,首先对诗歌创作有很大帮助。翻开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就会发现,许多著名诗人都是从模仿乐府诗开始的。由于对诗歌作品非常熟悉,其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你在创作时,它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到你的笔下。例如,程千帆晚年被匡亚明校长聘为南京大学教授,旧地重游,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北湖》(《闲堂诗文合抄》50页):

五十年前侧帽郎,北湖千顷踏秋光。

重来一事供惆怅,不见风流夏五娘。

北湖即南京的玄武湖,程先生回忆道:“那时游湖也就租用渔船。行船主要用篙撑,而不用桨划。如果你不会的话,就可以请一位渔家姑娘来撑。她们性情温和,体格健美,而且熟悉南京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请她们作导游,是很愉快的。在她们当中,有一位姓夏的,颇有美名。”“岁月的流逝,淘洗掉了许许多多一度保存在记忆中的东西,但有一些却是永远难以忘怀的。”(《玄武湖忆旧》,载1982年12月11日《周末》)依据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来推算,“五十年前”当指1932年的秋天,那时程千帆还是一位刚进大学不久的新生。其中“侧帽郎”三个字传神地表现了程先生青春时期的精神风貌与性格特征。
在金陵大学读书时的程千帆
我觉得这三个字可能与胡小石写的诗有关。胡小石年轻时曾和诗友到玄武湖游玩,并分韵写诗。他在游玩时,结识了当地居民,一位姓仓的老太太,两个人还谈得很投机,于是他在《又得“愿”字》(《胡小石论文集》239页)一诗中写道:“团洲老仓姥,八十尚健饭。残阳梳白发,花落不知叹。”过了几年,他与诗友们旧地重游,又遇到了这位老太太,居然还彼此相识,于是他在《己未初夏游北湖同胡三陈仲子留连昔游怆然有作》其一(《愿夏庐诗词补钞》,载《胡小石论文续编》329页)中又写道:

花笑烟啼镜里妆,迎船无复旧垂杨。

湖南仓姥还相识,弹鸭当年側帽郎。

“己未”为1919年,胡小石31岁。他在诗中也用“侧帽郎”三字表现了自己当年正处于青春期,故意歪戴着帽子表现出与众不同,而且还在团洲一带用弹弓打过野鸭子,胡小石甚至在垂暮之年,还对自己的学生提起过这位老太太,吴白匋《一九六零年春夏庐师作六绝句,匋继和》其二(《吴白匋诗词集》)云:“春风侍坐北湖舠,出水荷钱不碍篙。晚泊团洲问仓姥,几时孙女卖樱桃?”原注:“团洲四面环水,居民仓老太,夏庐师识之。”看来这位普通的劳动妇女,确实让胡小石先生终生不忘。诗中所说的湖南团洲当为现在玄武湖的菱洲。
吴白匋先生书幅
不过程先生笔下的“侧帽郎”也可能与他的叔祖程颂万的一首诗有关。程颂万有赠易順鼎(字中实)、易顺豫(字叔由)兄弟二绝,其二云:“叔由才思那能羁,侧帽长街自唱诗。来向湘江洗愁发,五陵年少不相知。”“側帽”二字也将易顺豫落拓不羁的性格与怀才不遇的处境表现出来了。“側帽”典出《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幕驰马出城,其帽微側,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李商隐等诗中已经使用了这个典故。可见背诵与熟读诗书对诗歌创作是大有好处的。
其次,对研究诗词也非常重要。程先生说过:“作品是从事研究的根本材料,没有作品作基础,史与论都无从说起。”(《治学小言》36页)又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治学小言》44页)
举个例子说吧,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原先的版本均作“望”字,自从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因为苏轼的名气大,诗歌创作成就高,后人都相信他的话,还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南山”指庐山,大家也都信从不疑。其实,陶诗中“南山”一共出现过三次,他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家为逆旅社,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种豆子的地方与陶氏墓地,当然都在陶家附近,所以“悠然望南山”之“南山”也在陶家附近。“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后面还有两句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见,他“望南山”的主要木目的就是欣赏傍晚时分,“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只归鸟。所以他才会有心去“望”,而非无意中见到南山,甚至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都忽略掉了。于此可见,对作品本身的细读是多么重要。

二、要有点创作经验

1979年9月18日上午,我们三位研究生初次拜访程先生,他就要我们写写诗,说不会创作只能算半个批评家。他在《答人问治诗》时说:“从事文学批评研究的人不能自己没有一点创作经验。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没有一个理论批评家是不能创作的。”“一位从来没有做过诗或其它文艺创作经验的人侈谈诗歌艺术,不说外行话,很难。”(《治学小言》123页)他在《宋词赏析》台湾版《后记》中说:“她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只是她的职业。她是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来欣赏、体会、理解古代作品的。”“简单地说,她讲得好是因为她作得好。”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引言》中曾概括过七绝诗的艺术特点:“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因而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
应当说这也是她对自己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例如《丽儿途中拾得腊梅残枝,归供案头,感赋》,应当说这是一件极微小、极偶然的事情,但是沈祖棻却从中发现了诗意,并且写了一首五律。它表明人们的审美观是有巨大差别的,残梅与寒松仍然具有审美价值,它们受到抛弃与蔑视不是它们自己的错。“名园桃李”受到热捧是短暂现象,残梅与寒松何妨相互为伴,孤芳自赏。再如《湖桥三首》之三:

三两行人静不哗,最怜春晓趁朝霞。

小车转毂推孙女,解指堤边索野花。

此诗通过不会说话的小孙女,用手指索要堤边野花这样一个生活细节,表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的美是任何人、任何政治运动所难以抹煞的。而这种美,往往只有像沈祖棻这种淡泊名利的纯粹的、高尚的、具有很高文学修养的人,才能发现与欣赏。
程千帆、沈祖棻与外孙女张春晓
沈祖棻也将她的创作经验运用于诗歌鉴赏中。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诗:“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沈祖棻分析道:“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某一片段,而是在吴胜越败,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盛大场面,然而结句“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突然一转,将上面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这首诗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报仇雪恨。但是,当他刚刚战胜吴国不久,便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骄奢淫逸起来,等待他的,自然是灭亡。李白通过一首七绝总结了一条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将批评建立在考证基础上

沈祖棻在《古典诗歌论丛·后记》中说:“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的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证基础上的方法。”程千帆晚年曾明确指出:“文学研究,应该是文献学与文艺学的最完美的结合。文学研究首先要有文献学作基础。”(《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他》,,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119页)
所谓考证就是去找可靠资料来说明问题与解决问题。譬如1983年春天,程先生在为研究生讲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时,张宏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组诗写的是夏景,为什么出现了“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种写春景的诗句?程先生说:“我翻遍了旧注,包括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杜甫诗注》,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承认我不懂。这很好嘛,因为出了一个难题,促使我去研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千真万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考证,我将考证的结果写成《夏风“折笋”,夏雨“肥梅”》,发表在2014年1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因为比较复杂,就不讲了。关键的一点是句中的“梅”指梅子,而非梅花。

程千帆《杜诗镜铨批钞》

我现在另举一个例子。我们读王维的《相思》,通行本作:“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中国高等植物》卷七《相思子》称其“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我国南方地区:“花期3-6月,果期9-10月……种子质坚,色泽艳丽,可以作装饰品。”可见,所要采摘的是秋天的果实,而非春天的花,所以说“春来发几枝”不合逻辑。查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就会知道这句诗一作“秋来发几枝?”一作“秋来发故枝。”前者是疑问句,系泛指,后者是陈述句,系专指。如果是后者,王维与“君”之间还有过一段往事。王维是北方人,长期生活在北方,那么他是否到过南方,与“君”一道采摘过红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陈铁民《王维年谱》记载,王维于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十日前到达广西桂林,负责当地的科举考试,正好赶上了采摘红豆的时节,当地某“君”与他一道采摘北方罕见的红豆也在情理之中。按规定,王维于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以后离开桂林,他在桂林至少生活了3个多月的时间,与某“君”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也是可以理解的。开元二十九年秋天,又到了采摘红豆的时节,往事历历在目,于是写了这首思念朋友的诗。
通行本明明存在着不合情理之处,而纠正这些讹误也并不困难,通行本为何要将错就错,不予改正呢?王维的这首诗在传抄与传唱的过程中,传播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要对作品进行了加工。称“秋来发故枝”表达的是友情,改为“春来发几枝?”表达的是爱情,再加上采用设问的形式,就更容易触发读者或听众对爱情的遐想,并引起他们的共鸣。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推敲这些诗句是否符合逻辑的。

四、联系相关诗歌作比较研究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引言》中说:“在唐人的和唐以后的作家的作品中,常常有许多在题材、主题、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相近或相反的,如果取而合读,不仅可以增加兴趣,而且对于培养我们欣赏与写作能力,也有帮助。”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刘庆云说:“沈先生的这些著作开创了诗词接受史的新纪元。”(《读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载《沈祖棻研究论文集》319页)我觉得该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沈祖棻《宋词赏析》
我退休后按照沈祖棻所指引的路子,写了几篇文章,如《古诗中的犬吠声》《杜诗中的鸟雀》《案头品诗话色彩》《秦淮河畔话咏蝉》《生活经验与诗歌鉴赏》等。举个例子说吧,在现存李清照词中,有四首涉及泛舟活动,将之加以比较可清楚地看到清照少女、少妇、老妇时期的心路历程与感情变化。
其一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写清照玩得很尽兴,直到傍晚时分方才回舟。正因为大明湖非常广阔,一望无际的菏花又十分诱人,清照在回舟途中为盛开的荷花所吸引,“误入藕花深处”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她意识到太晚了不够安全,于是使足力气往回赶。末两句着重描写了清照在藕花深处争渡时导致鸥鹭齐飞的生动画面。通过对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洋溢着的青春活力。作者一再记起的这幅生气勃勃的画面,也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
其二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们会问清照为什么不在夏秋之交,荷花盛开,清香四溢时去出游,偏要在“红藕香残”之后才去赏荷呢?其实,清照一直在等待着与明诚一道泛舟赏荷的机会,但是直到“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后,这样的机会都因故没有等到,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清照只好一个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了。这个“独”字值得注意,少女时代清照一个人出游,从来没有产生过孤独感,但是结婚后,她的命运就同丈夫联系在一起了,这次理应与丈夫一道出游,但是丈夫却不在身边,于是孤独感便油然而生。
少女时代,清照泛舟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所以《如梦令》具体地描写了“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等情景。但是,在《一剪梅》中却没有对赏荷时所见此类景色作任何具体描写。难道在“红藕香残”之后,自然风光就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吗?那也不是,因为清照还有一首《怨王孙》,同《一剪梅》一样,也是写她暮秋时出游的,那首词所描写的景色却很美:“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她明明对水光山色怀有深厚的感情,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她明明舍不得离开鸥鹭,却偏说“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清照在这两处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表现了词人少女时期天真活泼,感情充沛,对大自然的美景充满着热爱之情。然而少妇时期的这次暮秋出游,由于丈夫的缺席,她便心不在焉,对自然景观视而不见,因此也就缺乏具体描写了。
少女时期出游,清照一门心思用在玩上,以致于耽搁了回舟的时间,回舟时甚至为迷人的藕花所吸引,连路都弄错了。这次出游,清照心思没有用在玩上面,而是一门心思在想念丈夫。因为丈夫不在身边,玩起来毫无情趣,于是便早早打道回府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应当是写她回到家中的所见所感。可见,她想念丈夫的情绪从出游一直延续到回到家中,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夜晚。《汉书·苏武传》中有大雁传书的典故,可见她一直在盼望着丈夫的来信。而望月也表现了她是在思念丈夫。
下阕借景抒情,“花自飘零”与“水自流”都形容光阴与青春正在不断地流逝。接下来的两句写自己正在思念丈夫,同时也写了丈夫正在思念自己,这不仅表明丈夫与自己心心相印,同时也将自己思念丈夫的情绪表现得更深入一层。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八个字采用了流水对的形式,“才下”与“却上”相对,“眉头”与“心头”的后一字相重,所以读起来特别自然而流畅,它充分表现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头过度到心头是多么迅速。因为写的是清照的切身体会,所以特别感人。
其三为《武陵春》,其下片为:“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清照在国破家亡后便不得不踏上了逃难之途,直到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将“行都”设在临安(今杭州),控制着半壁江山,清照遂移居杭州,算是稍稍安定下来。然而不久,金人便于绍兴四年(1134)九月,又纠合伪齐刘豫南下,清照于是又从临安逃亡到金华,并于次年春写下了一首与泛舟有关的词
清照时年五十二岁。下阕主要写清照关于泛舟的心理活动。“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传神地表现了清照心理变化的过程。“双溪”在金华城南,由东港、南港两条溪水汇合而成,是金华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已介绍过清照特别喜欢泛舟,少女时期,她曾“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妇时期,她虽未能同丈夫一道出游,却依然“轻解罗裳,读上兰舟”。所以这次“闻说双溪春尚好”的第一反映是“也拟泛轻舟”。那么,她这次真的泛舟出游了吗?从诗的最后两句来看,没有。因为她的忧愁太沉重了,她的家乡沦陷了,她的丈夫去世了,她与赵明诚所收藏的文物丢失殆尽了,她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她的经济来源断了,生活越来越艰难了,等等。她哪里还有心情去泛舟出游呢?
《如梦令》写清照少女时期泛舟出游,玩得非常投入,可见她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一剪梅》写清照少妇时期泛舟出游,由于思念丈夫而心不在焉,可见虽然伴随着相思之苦,但是她的婚姻是十分美满的。《武陵春》写清照老妇时期心理负担过于沉重,以致不再泛舟出游了,可见她在国破家亡之后,生活已经变得十分艰难而了无意趣。通过比较,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清照由少女成为少妇成为老妇的情感变化过程,也反映了她所亲身经历的国家与家庭的重大变故,从而对其不幸命运予以充分理解之同情。
正是在程先生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了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等著作,我在诗学方面才有了一些进步,写出了《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问津录》等著作。借此机会,向程先生与沈先生表示谢意。
>本文为作者在纪念沈祖棻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原载《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第29期
(0)

相关推荐

  • 程千帆、沈祖棻夫妻及其家長輩的名與字

    程千帆.沈祖棻夫妻及其家長輩的名與字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 按: <詩經·齊風·雞鳴>:"鸡既鸣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會且歸矣." <詩 ...

  • 程千帆、沈祖棻及其家長輩的名字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 按: <詩·齊風·雞鳴>:"鸡既鸣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會且歸矣." <詩·大雅·板>:"昊天曰明 ...

  • 古诗选本不胜枚举,为什么这本堪称“天花板”?

    -- 为什么要读古诗? 中国的传统诗歌,自汉魏以下就步入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时代,五言和七言成为诗歌最经典的体式.说起五言诗和七言诗,历来认为唐诗是传统诗歌的代表.无论是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时开始背诵的&q ...

  • 纸短情长 | 《闲堂书简》中的游寿先生

    今天是程千帆先生诞辰107周年 今年亦是程先生逝世20周年 特辑录程先生<闲堂书简>中关于 游寿先生的文字 以表对两位先生的无限怀念 程千帆先生 1913年9月21日-2000年6月3日 ...

  •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的诗教(南大往事之九)

    程千帆先生很重视背诵诗歌.1979年9月3日,他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给本科生上第一堂"历代诗选"课时就说过:"学生毕业好比姑娘出嫁,学校要多陪送些东西.我提一个要求,要多读. ...

  • 徐有富:听程千帆先生讲课

    程千帆先生讲课风采 程千帆先生讲课深受欢迎,武汉大学中文系上过他课的老学生聚会,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程先生讲课,都说听程先生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1958年2月,程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离开讲台达22 ...

  • 徐晋如:学诗先要分辨真伪雅俗

    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不识字人偶然道出天籁诗趣,这种情形不是没有,然而绝少.比如古代传说孔子听孺子唱道:"沧浪(láng)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就生发出 ...

  • 话剧|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诗哲程门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诗哲程门(剧本) 戏/剧/表/演 编剧:戴木茅 (经集体修订) "师哲程门"话剧表演现场 声明 本次"诗哲程门"话剧表演之后反响热烈,收 ...

  • 【话剧】戴木茅|明天 太阳照常升起——诗哲程门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诗哲程门(剧本) 戏/剧/表/演 编剧:戴木茅 (经集体修订) "师哲程门"话剧表演现场 声明 本次"诗哲程门"话剧表演之后反响热烈,收 ...

  • 《新京都文艺》作者:徐树荣《​学诗有感》总653期③2021年3期③

    学诗有感 作者:徐树荣 瞎闯诗山几十秋,哪知前路尽鸿沟? 寻经问典无新作,觅句凝章败笔留. 笨鸟先飞堪大胆,将勤补拙得清遒. 管他岁月如何去,只有唐风是我求. 图:笔者在试弹维吾尔族乐器热瓦普.浪浪 ...

  •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的闲章(南大往事之十二)

    程千帆先生为人行事充满书卷气,除喜欢引经据典.赏玩字画外,还喜欢用印. 程千帆先生与夫人陶芸合影 程先生去世后,她的夫人陶芸曾将程先生的遗印托南京大学图书馆请南京博物院各印数份,装订成册,共收印章九十 ...

  • 徐有富:程先生的藏书哪去了(南大往事之十)

    如今的大学文科教师有了点科研经费,一般都藏有不少专业书.他们的子女却很少有人继承家学,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是这些藏书的去向便成了问题. 据说上海有位著名的老教授有一天将自己的几个弟子请到家 ...

  • 徐有富:程千帆与《校雠广义》(南大往事之八)

    程千帆先生于1932年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当时南京的高等学府大师云集,所开设的课程也非常多,作为一名新生,他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学什么?怎么学?他带着这些问题去问老师,老师们的回答也不一样.黄侃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