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减肥大法生酮饮食,能逆转糖尿病、抗癌、防痴呆?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如今的中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迈入超重肥胖的队伍,任何“不节食不运动不服药”就能一夜暴瘦的饮食法,都不可能不让人心动!
生酮饮食法,就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神奇”饮食法,并因此而一度成为2018年谷歌搜索趋势排名饮食类第一名!别说外行人了,就连很多医生朋友、甚至医疗圈的大牛都被这种饮食法深深打动,并率先尝试减肥成功!
江湖从此盛传生酮为减肥界最高秘笈,其它诸如低脂低热量饮食、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等等经典减肥大法,都被生酮饮食的光环直逼角落……
“管住嘴、迈开腿”是什么鬼?“我管住嘴迈开腿半年的成效还不及生酮1个月,人家还不限制我吃美好的肉类。再!见!”
与生酮饮食亲密接触之前,你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位网红的背景。
▍何为生酮饮食
英文Ketogenic Diet,缩写KETO,饮食策略为:极低的碳水化化合物+大量脂肪+适量蛋白质。
说得直白接地气儿一些就是:基本不吃粮食薯类豆类和水果等含碳水较多的食物,饮食结构主要是大量的油脂(猪油牛油黄油椰子油等等)、一定量的肉类(红肉为主)和很少量的蔬菜或等量碳水的其它植物性食物。
它最初被用于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距今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它的减肥作用机制是: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诱导身体(通过消耗脂肪和肌肉)生成大量的酮体、代替原来由碳水分解生成的葡萄糖供能的模式。
它的拥趸们“墙裂”推荐这几类人群通过生酮来实现“健康自由”:超重肥胖者(包括儿童)、三高及胰岛素抵抗者、2型糖尿病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外伤性脑损伤和癫痫患者、消化不良人群、有皮肤问题的人群、某些癌症患者……
谢天谢地,他们放过了孕妇和哺乳妈妈(虽然他们并没有放过孩子们),以及除马拉松之外的运动员们(当然,我们国家队的运动营养师也绝对不会同意国之栋梁们使用生酮饮食的,事关🏅啊)……
▍生酮饮食真的能快速减肥吗?
嗯!生酮真的能快速减重,但未必能快速减肥!
在掉体重这件事儿上,生酮饮食是有目共睹的,毕竟无论是谁,天天大口喝油,都会产生十足的饱腹感、失去进食的饥饿欲望,从而让全天热量摄入有所减少。当热量摄入<能量消耗,瘦下来是意料之中的必然结果。
不过,减下去的体重,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主要来自身上的肥油脂肪。对照研究发现:生酮法减重,最初1个月内掉秤的体重,更多来自于体内的水分、糖原、蛋白质和胃肠道内容物,脂肪只减了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是相比于采用低脂素食、营养均衡的限制热量饮食、或者极低热量饮食。
上面这些,只是针对生酮饮食的短期效果。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就1年期和2年期的减重效果而言,相比于低脂饮食、低脂素食、地中海饮食、低脂限热量膳食等,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换成大白话就是:采用任何减重饮食,单就体重秤上的数字而言,长期效果是大同小异的,甚至可以说没啥差别。
这里额外提一句:有对照研究发现,就“抑制食欲”而言,低脂素食比生酮饮食更强。
▍生酮饮食真的能逆转2型糖尿病吗?
除了遗传和疾病因素,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减重是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
前面说过,生酮饮食在短期内可以显著抑制食欲,从而促进减重。因此,尝试过生酮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众口一致地夸赞生酮的“疗效”,即“逆转糖尿病”。
不过,但凡坚持生酮饮食的时间再长一点儿,比如超过6个月,就会发现HbA1c的降低效应在减弱。就1年期的效果而言,生酮饮食对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的改善程度,与其他几种经典减重饮食几乎没有差别。而且,有研究发现,坚持生酮饮食长达1年后,胰岛素的敏感性会恢复到基线状态。
看到这里,相信想要瘦下来的朋友们,已经心痒痒了:虽说长期效果差异不大,但短期速瘦的诱惑,外加上能“逆转”糖尿病……别拦着我!我也要又瘦又健康!
且慢,我们的故事只讲完了一半,请你耐心把后半段看完,再做决定。
接下来,我们说说生酮饮食速瘦之外,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作用”。
▍血脂
采用经典减重饮食瘦下来的朋友,血脂大多会有改善,总胆固醇平均每公斤体重能够降低2mg/dL。
但,生酮饮食是个例外!
采用生酮饮食减重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坏胆固醇”)常常会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而LDL-C无论颗粒大小,都具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冠心病和心肌梗塞,都拜它“加持”。所以,医学上,LDL-C是个总被打压的危险分子。它的指标蹭蹭蹭往上涨,向来不会带来什么能让大家开心的好结局。
简单总结就是:生酮饮食会导致血脂恶化,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的重要成因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成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约为25.2%。肥胖人群及有2型糖尿病的朋友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43%~92%,还是相当可观的了!
就膳食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而言,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胆固醇、动物蛋白(特别是来自红肉和加工肉)、单糖和膳食纤维不足——都会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和加剧游离脂肪酸沉积在肝细胞内而大幅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
而全谷物、坚果和种子、单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脂肪酸、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益生菌、胆碱……则是对抗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的饮食因素。
所以,充斥着油脂和动物肉,排斥植物性食物的生酮饮食,会大大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当然,也有人会说:但是减重可以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啊,生酮饮食能速瘦啊!
嗯嗯,这话没毛病。不过呢,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非常有限,长期安全性和具体的临床结果尚未确定。换成大白话翻译就是:麻烦大家再多观察个五年十年的~
▍糖尿病
低碳水化合物、高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饮食(当然也包括了生酮饮食)会增加男性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且比其它饮食模式高出37%。
你可能注意到了两点:
男性
高动物蛋白质和脂肪
是的,男性是个灾区,且研究发现,同样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如果蛋白质和脂肪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就基本不存在上述风险。
原因很简单,还是与动物性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化学污染物、促氧化剂(如血红素铁)和炎症化合物(如 N-羟乙酰神经氨酸)和内毒素等有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一脸问号:什么?开篇不是说了生酮饮食能够“逆转糖尿病”吗?这里怎么又说会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呢?
没错,前面是说了生酮饮食可以通过减重而实现短期内胰岛素敏感性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改善。但同时也强调了这种改善效应在6个月后会下降,到1年期的时候,胰岛素敏感性甚至会恢复到最初的水平。
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短期内有改善(因为体重轻了),长期效果要么减弱要么不佳(因为体重减不动了),甚至会“回到原点”(往下看就知道为什么了)。
另外,“逆转糖尿病”可不是我说的,而是短期内通过生酮饮食看到“初期效果”的糖友们认为的“疗效”……(我打了引号,意思是让你品、你细细品)
【额外提一句】不管胰岛素敏感性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与否、改善到什么程度。有一点是务必要知道的,就是:
在生酮饮食阶段,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炎性标记物C反应蛋白(简称CRP)会蹭蹭蹭地往上涨。而一旦开始恢复含正常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时,会发现胰岛素敏感性受损……
▍癌症
力荐生酮饮食的人,在提到生酮对抗癌的“神奇效果”时,会用到这样的描述: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
“动物实验证实,生酮饮食对恶性胶质瘤、成神经细胞瘤、前列腺癌、直肠癌具有一定的抗击作用。”
“人体实验中,生酮饮食与抗肿瘤药协同作用,显示出对恶性胶质瘤良好的治疗作用。”
不得不说,表达上还算严谨,至少声明了“某些”、“在动物实验中”,以及“与抗肿瘤药物协同作用”——这些无需多解释了吧。
事实上,有关生酮与抗癌,目前的研究寥寥可数,只有几个已发表的病例系列/报告。而仅有的2项随机对照研究,对饮食处方的设计也不同。
尽管一些研究发现它可能会“饿死”癌细胞,但新的研究发现,限制碳水化合物实际上会使让患者及健康人的饮食倾向于摄入更多能诱发癌症的食物。
简言之,一句话:目前的研究非常有限,结论喜忧参半,尚无定论可言。生酮饮食在癌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大规模的高质量随机临床研究来确定。
▍阿尔茨海默症
在有限的小型短期试验中,对阿尔茨海默症(AD)貌似是有一定益处的,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老人们的认知指标。但是,缺乏长期研究数据来定论这种益处。
另外,与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相似,虽然生酮饮食可以在短期内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症状,但大量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植物性食物成分严重不足,反而有可能会增加健康中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肾脏健康
对于没有慢性肾病的人,生酮饮食最大的潜在风险之一是形成肾结石!
对于有慢性肾病的人,生酮饮食以及高蛋白饮食会加速肾功能下降的速度,会导致慢性肾病患者的长期损伤,还有可能加重这些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
生酮饮食对肾脏的特定影响,我们有待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其长期安全性。
▍备孕及孕期女性
受孕前一年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女性,生出的婴儿发生神经管缺陷的可能性会增加30%,特别是无脑畸形和脊柱裂。而就算是补充了叶酸,也不能抵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不良影响。
受孕期间坚持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且饮食中富含动物性食物的女性,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36%。但是当食物主要来自于植物性食物时,就不会有妊糖风险的增加。
▍生酮饮食的副作用
短期不良影响包括:疲劳、头疼、恶心、便秘、脱发、低血糖、心跳改变、酮症酸中毒、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粗糙、女性月经不调等。此外,还有可能发生脱水、肝炎、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钠血症。
长期不良影响包括:骨矿物质密度降低、肾结石、心肌病、贫血和视神经神经病变,以及前面说过的可能增加心脏病、癌症、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总结
生酮饮食并非“新兴事物”,只是近几年被热捧成为网红减重饮食;
生酮饮食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减重,但长期效果与其他经典减重饮食无显著差异;
生酮饮食富含大量的脂肪、一定量的动物来源蛋白质,严格限制了植物性食物的摄入,会导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炎性标记物C反应蛋白的增高,增加健康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结石、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生酮饮食大大限制了果蔬、全谷物和豆类等植物性食物的摄入,会导致包括维生素(包括胡萝卜素、维生素A、E、K、B1、B2、B6、叶酸等)、无机盐矿物质(包括钙、镁、铁、钾等)、膳食纤维在内的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而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被WHO定义为“营养不良”的一种。此外,植物性食物中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保护效力的植物化学物质的摄入也会大大减少,而这类物质基本无法通过补充剂来获得。
生酮饮食不利于健康的肠道功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丰度,并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的方方面面。
基于现有的证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长期遵循生酮、饮食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相比于减重带来的益处,风险大于收益。
其实,不论经典生酮饮食还是改良后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都可能在长期坚持过程中带来你在短期根本预见不到的长期健康伤害。
当然,我们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不排除你就是那个无论怎么折腾自己都能健康永驻长命百岁的“高质量人类”。
我个人对此类特殊饮食的态度是:持冷静理性的观望态度,交给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其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在现阶段,既不会推荐给我的患者,也不会鼓励自己尝试(当然,作为体检结果一路绿灯的人,我也确实不需要)。
在饮食策略这件事上,我是个相对保守派,我会更倾向于经典传统的减重饮食,且在此基础上倾向于偏植物蛋白和脂肪来源+适量动物性食物的膳食结构,同时结合合理的运动方案。
经典的未必就是完美的,但医疗最优化原则不能忘:选择安全度最高、副作用最小、风险值最低,伤害性最少的方案,使其对患者利大于弊,才是最负责任的决策。
以上内容,来自美国一众学者(来自美国责任医师协会(PCRM)、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纽约贝尔维尤医院)最近发表的一篇基于对既往相关研究的总结,得出的迄今为止针对生酮饮食最全面的评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文献中寻找你想知道的更细节的内容。
医学界很多非营养学、非心血管专业、亦非内分泌专业的大咖们,对生酮饮食的推崇和亲测多是源于名噪一时的“学术著作”——《谷物大脑》。
该书作者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的介绍看上去很吓人:“一名具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神经科医生”“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珀尔马特博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
后来,有好事之人深挖了作者的背景,将作者声名显赫的学术成绩公之于众:
1981年毕业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珀尔马特博士,在母校医院做了几年住院医后,于1987年在佛罗里达州自办私人诊所行医。其本行是神经外科,与营养学并无关联。
自1996年起,他开始以“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权威自居,发表演讲、文章并出书推销他对这个问题的独特观点。多种专业技能傍身,这在医学界绝对可以有。
只不过,搜遍所有医学数据库,都找不到他的自我介绍中所提及的那些属于“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论文。而他曾有的所有正规期刊论文,都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且都是他学生时代发表的。
他获得行医执照之后唯一一篇正规的论文是2009年发表的通过注射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临床试验研究(这之前因为将疗效吹得太神,后来吸引了南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学系研究人员与他合作做了初步的临床试验,但试验结果是“没有效果”),且这篇论文中,珀尔马特博士是排在最后的最不重要的作者……
综上所述,珀尔马特博士在“营养对神经病症的影响这个研究领域”的资质和一个外行没有什么不同。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假设他有,也只能算是自学,但肯定达不到“成才”的程度。
以上内容,摘自方舟子先生的调查总结(科学世界2016年第10期)。
国内曾有一位跟《谷物大脑》作者情况非常相似的“大师”,也是一度声名显赫,他叫张悟本!(本来我想说:外来的和尚就那么好念经吗?后来想到张悟本,发现也未必是这样)
事实上,生酮或者低碳水饮食法,也并非《谷物大脑》作者的惊世创意。这种饮食法的最初宣传推广者,相信很多人也并不陌生:大名鼎鼎的罗伯特·阿特金斯博士,一个热爱美食,从30多岁开始就一路发福,直到被自己接受媒体采访时的照片吓到,才开始减肥之旅的胖博士。
受到1958年Alfred W. Pennington发表在JAMA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的方法的启发,阿特金斯博士开始采用低碳水饮食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阿特金斯饮食法”,全天碳水摄入不超过20克)为自己减肥,并于1972年出版了他医生生涯中的第一本医学专著《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这本书后来风靡全美国。
专著本身及阿特金斯饮食的推广,为阿特金斯博士赚的盆满钵满。然而,遗憾的是,2002年,阿特金斯博士身体抱恙,心脏病发作,次年(2003年4月17日)去世,享年72岁。
他的验尸官办公室在他死后一年发布的一份医学报告显示:阿特金斯博士有心脏病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史。只不过他的遗孀拒绝接受尸检,因此而无法验证后来被大众高度质疑的事实:他的心脏骤停与他坚持的低碳水高动物蛋白和脂肪饮食导致太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有关。
不过嘛,大力宣传生酮饮食法并借此售卖生酮相关产品的一些个人和组织,一定会言之凿凿地举出各种听上去非常高深但又貌似合理的理论和案例,全面反驳主流营养学界的“愚蠢论调”。
其实这事儿没那么复杂,医学英语比较好、阅读理解能力强、且具备基本逻辑分析能力的朋友们,只要花时间去检索和通读相关的研究文献,心里会瞬间明镜的。
当然,对于大众来说,不可能有功夫或有能力研读晦涩医学营养知识。那也只能祈祷自己站队无误、判断不失策。毕竟,人体是个复杂而聪明的有机体,且个体差异太大,生命全程的干扰因素也太多(比如遗传、运动、睡眠和压力)。
选择经典饮食未必就能活到120岁,选择生酮饮食也可能比阿特金斯博士多活两年。就像我国某些地域盛产粗茶淡饭却个个百岁的长寿老人,而另一部分人花重金遍寻全球保养大法也终难活过80……
科普只渡有缘人~
以上,不喜请勿喷,躬谢嘴下留情!
参考文献:
Lee Crosby, Brenda Davis, et al., Ketogenic Diets and Chronic Disease: Weighing the Benefits Against the Risks. Front. Nutr., 16 July 2021 |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1.70280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遂谦的营养小屋(ID:Liu_sui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