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最美泼彩山水50幅!
张大千 溪山觅句 1973年作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打破了过去山水创作以线为主要造型语言,点线为构图要素的惯用手法,将传统山水画中没骨、泼墨和重彩技法结合起来,并汲取了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美感因素,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交融、工写兼施、没骨写意的新途径。
张大千 深山云起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营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烟云效果和山势气韵,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与客观上大自然的山岚云雾、云水飞动的具体形象有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张大千 山高水长
这种中西结合的全新画风,使山水作品之画面更加浪漫自由,灵巧生动。张大千创立泼墨泼彩画风使国画技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世界艺坛为之震动,中国山水画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张大千 秋山晓色 1965年作
《秋山晓色》,画在长幅的绢上,以泼墨迭彩法再加皴法而成的山水。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两边峻岭直通幅顶,露出峡谷间一线向阳面的阳光,将山石衬托得突兀崚峋。
张大千 松峰晓霭 1969年作
张大千 碧峯云瀑 1975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山高水长
张大千 幽谷图 1970年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73年
深山幽谷,森森烟岚,沉厚的山势,隐隐地露出深邃宝石般的颜色。
此《泼墨山水》正是张大千泼彩山水的典型风格,除了山顶少数的屋宇、林木,多以幻化的墨色和矿物彩揉合在一起,近景大树只占整幅画高度的九分之一,衬托出烟岚之上的山口是那麽的高耸,中景的白云横锁山腰,趁著水份未乾之际,以白粉撞入。
整张画作看似仍然保持著湿润,云雾氤氲,令人有清凉的感觉,山顶迎著光,似乎景致可以无限的延伸,山外有山。
张大千 春山匹练图 1967作
题识:芙蓉簇落碧云高,匹练寒光双玉条。坐爱春山愁粉黛,晓风吹雨障轻绡。丁未岁夏五,爰翁。
张大千 悠游泛舟 1965年作
题识:不栽芋栗不栽桑,坐计思分雁骛粮。凿个陂塘为栽竹,老夫胸次有潇湘。爰翁。
张大千 赤壁泛舟图 1965年作
欣赏大千先生的这幅作品,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苏东坡《赤壁赋》意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79年作
张大千 碧峰古寺 1967年作 (2010年5242.26万元)
《碧峰古寺》,画面如同直挺高山耸立面前,气势摄人,近景水草密而不乱,层层迭迭于氤氲水气中,浓重的青绿色彩夹着水份,泼在画面自上而下,或沉淀、或相融,如同山壁间光影幻化,颜色自云岚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隐若现,神秘且华丽。
张大千 高岩古寺 1976年作
张大千 山高水长
这幅山水画粗看满纸烟云,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云气缭绕、万仞深涧。整幅画乍阴乍阳,冷暖相配,变化奇诡,显现出幽幽山谷的深不可测,使人感觉到一股清冽之气直透心脾。抽象与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烟雨归帆 1973年作
张大千 春水归舟
张大千 慈湖图 1976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岭上人家 1972年作
张大千 春山云岭 1973年作
张大千 云山幽居图 1973年作
张大千作此画时,先用没骨法在金卡纸上泼出一个混沌大体形象,趁其未干时,在部分地方用石绿石青等矿物质颜料覆盖上去,使水、墨、彩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变化,而后用水彩画中撞水撞色之法,作出烟云,让水迹在纸上自然作用,形成云雾缭绕的效果。最后因势赋形地画出房屋、树木、近山、远峰。使之达到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的效果。
《云山幽居图》是大千先生入化境、破绳墨、抒胸臆的典型作品。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56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峨眉金顶
张大千 江山晚兴 1976年作
张大千 秋色 1965年作
画中满纸烟云,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画面的左下角露出房子的顶部,衬托出山势的雄伟,看似不经意,实乃匠心独运。
张大千 云山幽居 1966年作
张大千 瑞士雪山 1967年作
张大千 峨眉瑞雪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78年
张大千 山村归云图 1979年
题识: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张大千 翠谷清溪 1975年作
题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张大千 青山高隐图 1976年作
题识:知是涛声是雨声,老夫千山御风行。天桥十万龙幡树,一一春雷报蛰鸣。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73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四屏 1978年作
张大千 谷口人家 1979年作
张大千 千山尚绿肥
张大千 溪桥晚色
台湾横贯公路合欢山鸟瞰 金碧泼彩 1978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山峡云岚
张大千 高士观瀑 1978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
张大千 春山积翠 1968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79年作
张大千 泼彩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