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爆!豆瓣9.2分纪录片,它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在人,

别让成绩制约了人性。

——旧故麻袋

文丨旧故麻袋

在开始进入正文之前,我要先夸夸近几年国内的纪录片市场,它没有电影圈那样的高调和鱼龙混杂,只有低调和话题的独特,当我们不再只有《动物世界》,不再只关注衣食住行,我们的纪录片,又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每每说起纪录片,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系列的确经典,用做菜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全方位的风土人情,而且文案也是真的优秀,是纪录片里“满分作文”的范本。但除了《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纪录片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特别是今年上新的纪录片,内容已不再仅限于中国,而是放眼全世界,话题也不再单单归结于一点,而是多个话题,多种思想的碰撞。比如《手术两百年》、《明天之前》,还有我今天要说的《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它不再单纯的去探索一个话题,而是围绕这个话题去发散,为大家搜索不同的答案,且每个答案既有它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特定性,也有它自我发展的独特性,这个话题就是:教育。
在国内,关于“教育”的话题,几乎充满了焦虑,家长一门心思扑在作业、成绩和老师的关系上,学校一门心思地扑在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上,没有人愿意去探讨教育本身的意义和被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可能性。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没有那么可悲,但绝对不属于优秀,我们从小被应试教育所捆绑,没有所谓的个性和独特性,学校要灌输的也不是思想,而是学识,所以渐渐的,教育开始失衡,“平等享用教育”已成了一纸空谈。
学区房的房价仍然居高不下,教育资本明显偏重有钱人的一侧,而普通孩子要进入师资力量强劲的学校,要比学区房孩子付出10倍、乃至100倍的努力。
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说烂了,但并没有说透,而《他乡的童年》恰好填补了中国教育缺失的那部分,终于把问题说透了。
所以接下来,我会逐集分解讲述,因为每一集都让人感慨万千。按照顺序,今天就来看一看《他乡的童年》的第一期,镜头带我们去看日本的教育。
我们对日本的印象是什么?严谨、认真、小心翼翼,是一个追求极端完美主义的民族。以前都只是听别人说,看电视讲,而亲自去体验一番之后,发现日本真的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刻在日本国民骨髓里的,因为他们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理念,并将集体看作是民族共存的根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有可能以团结的姿态回馈于集体社会,而团结的基础,便是要严于律己。
日本孩子的一天从起床开始就和国内的孩子不一样,在日本,孩子被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从洗脸刷牙到吃饭,孩子都可以很好的自己完成,不需要家长在一旁监督或者搭把手。
回顾我的周围,孩子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喂饭这事儿甚至能延续到7、8岁,爷爷奶奶们对孙辈们更是爱护有加,生怕磕了碰了,所以孩子只要顾着玩就行,其他事务,全都由大人们帮忙完成。
再看看日本的幼儿园都在教什么?
大阪的莲花幼儿园的孩子们日常需要接受传统的剑道以及国学课程。在剑道学习时,孩子们声音必须洪亮、有力,体态也要保持端正。老师们会教导孩子们以腹式呼吸的方法来发出声音,把力气集中到丹田,而不是使劲地用喉咙大喊。只要深深地吸气,就能够发出“帅气洪亮的声音,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可爱的声音”。
而且老师在教学时也不会因为坐的是一群小朋友而可以放慢语速去强调教学内容,而是用一种“令人舒服的语速”,从孩子的生理心理情况出发,用最适当的律动、节奏、反复,就跟用唱歌的旋律记住一段歌词的效果一样。
甚至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不单单只是学习一些简单词汇,而是会根据需要给一些内容宽泛、意义深远的单词,比如说“爱情”、“节度”、“宽恕”等等,孩子们不需要掌握和理解这些词的含义,重要的是在节奏感里抓“感觉”。
我想,这些词,若是放在中国幼儿园教学,估计第二天,家长能把这家幼儿园给掀了,绝对不会允许“爱情”这样的词,出现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上。
而另一家隶属于东京的藤幼儿园,在幼儿园用的教育方式也很特别,藤幼儿园主要教育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操场的洗手池故意不装接水槽,是为了提醒孩子们,在水流四溅的时候,要顺手关好水龙头。
比如地板上设计了有鞋子模样的图案,是为了提醒孩子们脱鞋后要自动摆正。
比如教室的门故意做成了无法自动闭合的状态,是为了这让关门的孩子们,意识到不关门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冷的时候,回来把门重新关严,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做事情要彻底,把事情做到最后一步为之做完整”。
比如午饭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会做“保护好自己食物”的互动,在培养孩子们自律意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分享并保护自己。在集体中,要学会和其他小伙伴们分享快乐,主动帮助小伙伴们。
让孩子懂得“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成了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内容。
当然这样过分讲究的“集体主义”教育也有弊端,消磨了个人意志,磨灭了人本该有的情绪。因为太在乎别人的感受和看法,在日本,哭是不被允许的,是被认定为软弱的。伤心的时候不能哭,委屈的时候不能哭,甚至连家人去世这样大悲的场合,也不允许流泪。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抑郁症患者很多,因为无处发泄,生活会感到无比压抑。
社会有了需求,自然而然就催生了“眼泪教育”。营造气氛,渲染悲伤和感动,让人会跟着片中的情绪而流泪,随之释放的情绪和压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解脱感。也让更多的人懂得:流泪,并不是一件充满负担的事情。适当地向他人袒露情绪,无形之中也拉近了双方心灵的距离。
当然,幼儿园教育、眼泪教育不单单只是针对孩子,家长同样需要成长。
莲花幼儿园园长每周都要在幼儿园走廊的相框里换上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被换下的那句话: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日本的教育有它的严格性、纪律性、集体性,有好的一面,也有缺失的一面,但足够优秀。我这里很多还未能提及,比如藤幼儿园里如何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等等。
教育是个漫长的话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教育问题已经不单单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在于整个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看法等方方面面。
当然我始终坚信的一点是:教育的根本不是你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多少反思,思考,是最难能可贵的一部分。
吹爆这部《他乡的童年》,因为它真的意义非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