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离开我们的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
本篇编辑:大笑笑
文字:袁洁
图片:©Robert Frank
书写逝者并不会让生者感到好受,不过,足矣让人理性起来。正如此刻,混沌于日常的我坐在电脑前挨个敲下如下伟大的名字: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 )、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特瑞·奥尼尔(Terry O'Neill)……有一种现实的残酷提醒我:每年的逝者榜单里的人数只可能不断增加,不可能减少,灵魂无论多么杰出,也不可能对抗时间的法则。2019年是他们,2020年又会是谁呢?
我很喜欢中国哲学理论家孙周兴的一句话:人总能重新开始。这种“开始”指代人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几乎是革命性的,暗示出艺术本质上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宿命轮回,而是新的开启。
2019年逝者名单中的他们没有带走摄影,相反,他们为摄影铺设出更多条道路。写到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尼采在生命弥留之际,躺在医院病床上看着一旁为他哭泣的妹妹反而安慰说:“伊丽莎白,你为什么要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是啊,我们无需为这些逝者哭泣,人虽已离去,但摄影总能重新开始。
罗伯特·弗兰克
1924年11月9日-2019年9月9日
1924年,罗伯特·弗兰克生于瑞士的苏黎世,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接触摄影,不要被他后来看似狂放不羁的作品风格蒙蔽,和毕加索一样,他们其实都走过一段传统的训练之路。只不过,弗兰克并不满足于此,1947年,他决定离开沉闷守旧的欧洲去美国寻找摄影的新可能,那一年他只有23岁。
初到美国后他先是给著名的时装杂志《哈泼市场》拍摄时尚照片,但很快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摄影,没多久他便辞职,以一名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进行个人创作。
1954年对于弗兰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的导师,著名的美国纪实摄影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推荐他申请古根海姆奖金,作为一个外国摄影师,弗兰克想拿着这笔钱全方位地拍摄下自己对美国的理解,用一种绝对当代而非传统的方式。
他的确做到了。《美国人》自1959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围绕它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这本画册的语言风格、精神所指、编辑思路等等,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影响力,成为了改变当代摄影走向的一个重要的丰碑。
而拍摄下这83张照片的弗兰克,虽然雄心壮志,但也困难重重:他多年架着一辆破旧二手车穿行于异乡土地,如一个流浪无根的诗人,对自己的经历既兴奋又失望,主流媒体对他的创作充满误读,评论家们选择集体批判……这一切都过早地预言出了他当初的判断。
晚年他不再摄影,转为了电影领域的创作。
2019年9月9日,既被围攻又被崇拜的弗兰克安静地离开了,享年94岁。
——完——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杂志2020年第1期《逝者》栏目,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