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评价人的标准是善恶而不是得失
导语
我们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弟子。这些弟子里面有过得非常好的,例如他们中有大商人,有做大官的;也有过得不好的,有的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可是,我们看孔子评价自己的学生,他不是说学生过得好就是好学生,过得不好就是坏学生。恰恰相反,有的学生生活很贫困,孔子却很赞赏,例如颜回,孔子就认为他是道德的典范。公冶长坐过牢,孔子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不仅不嫌弃,还让公冶长做了女婿。也有的学生过得好,但孔子也批评。例如,冉求是季氏的家臣,跟着季氏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很舒服。可是,冉求替季氏敛财,孔子照样很生气。子贡是著名外交家,又是大商人,可是子贡犯了错误,孔子照样直言不讳地批评。
这就是孔子伟大的地方。孔子不是说,你过得好,老师脸上就有光;你过得不好,你给老师丢人了。孔子评价自己的学生,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的,对学生的地位并不是看得很重。这就是我们说的,评价人的标准只能是善恶,而不能是得失。
今天,我们恰恰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我们往往太看重得失,而忽视了善恶。于是,我们的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扭曲了。
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本来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记得前几年,有个叫董藩的教授对学生说:“你们四十岁的时候,如果没有挣够四千万,就不要来看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身为大学教授,公开宣传拜金主义,你的良知何在?有人就曾经奚落,董藩他爹有四千万吗?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他连爹也可以不认?
我读大学时,我们学校有个理念叫“就业至上”。我想说,这是个极端错误的提法。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年,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很大,不解决工作问题肯定不现实。可是既然是“至上”,也就是说为了谋生可以不择手段,出卖肉体和灵魂都可以。这样一来,即使是黑心钱也可以挣。一个学校能这样教育学生吗?
我们再看一个现象,很多大学搞校友会。他们请回来做客的学生都是功成名就的,不管这些学生私下里做过多少见不得光的事情,只要没被纪检委和公检法机关捉住;相反,那些混得不好的学生,即使道德再高尚,也不会被邀请回来,学校还嫌这些人丢人。
大学,本来是培养人类灵魂的最高殿堂,如今却堕落到这样的地步,实在让人寒心。大学只要学生成功,不要他们成人,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我们的社会舆论也出现了问题
其实,教育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教育。我们这个社会,整个舆论导向也是有问题的。
我曾经听一个妇女讲自己的往事。她吹嘘自己当年在外面打工,深得老板器重,所以赚了很多钱。老板很信任她,经常托她办事。她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老板和一个发廊女有私情,老板的妻子来找老板。老板想甩掉自己的发妻,然后和发廊女结合。老板知道这事不好找别人开口,就托她去打掩护并且牵线搭桥。她讲了这件事,我嘴里没有作声,但心底里已经对她非常鄙视了。婚姻劝拢,官司劝散。你破坏别人的家庭,支持婚外情,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你连起码的是非观念都没有,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在可悲啊!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能过得好,能获得金钱、婚姻等好处,这样的人就了不起,不管他用什么手段。我们经常听身边人评价别人,都是这样的话。某某人在大城市买房了,他在某个单位待遇很高,娶了漂亮妻子,他让人好羡慕。即使这个人私生活不检点,也会被人羡慕。相反,一个人道德上再优秀,只要暂时遇到了困难,例如工资不高,个人问题没解决,众人就觉得这个人没用。
总结
一个社会,评价人过于看重得失,而丝毫不管是非善恶,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就是错位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像孔子那样,只看善恶、不问得失的君子。
作者简介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