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96 李斯的梦想——做一只衣食无忧的“胖老鼠”

讲完了韩国人郑国和他修建的郑国渠,我们就来讲讲,和他同一年进入秦国首都咸阳的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李斯,知名度实在太高了。在辅佐秦王政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制度的建立,包括礼仪制度、法律制度、郡县的设置、文字的统一等等,都和这个人有关系。而这个改变秦国历史的人,他不是秦国人,他是楚国人,是楚国上蔡人,位于现在河南上蔡县西南一带。他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儒家大佬荀况,而战国时法家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韩非子,也出于荀况的门下。

这一下有朋友又问了,等等...等等,没听错吧?儒家的老师教出法家的学生,母鸡下出咸鸭蛋,这不是奇了怪吗?这个问题问得好,这的确是事实,问题在哪儿呢?得从荀况他老人家身上找原因。所谓儒学,就像变魔术,看着很吓唬人,说白了很简单,也就是“人之需”,也就是人的需要。

由此可见,孔夫子发明的这一门手艺活儿,是专门为人民服务的,学名叫入世。这就像我们出门上街,人走人行道,车走机动车道,井水不犯河水。车要闯入人行道,那叫醉驾。人要是乱穿机动车道,那叫找死。反正这两条都得死人的。而儒家呢,就提供不死人的服务,提倡大家各行其道、井然有序。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了,有人自觉走斑马线,也有人更愿意爬护栏抄近路,在马路上练跨栏的,有人规规矩矩地开车,而也有人把自己的车当成了坦克车来开,横冲直撞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绝大多数人是遵守规则的,但问题是现实当中发生了太多血淋淋的案例了。这些案例,让荀况不得不相信,把车当成坦克开的人占了大多数。换句话说,在荀况他老人家眼里,人性多半是可恶的。这就是儒家的两大分派了。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前一派追求改良主义,后一派追求革命主义。拿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前一派追求“笔”的自由,写字的那个“笔”。而后者呢,追求的是“枪”的自由,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那么,孔夫子他老人家看到的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应该来说更倾向于前一派,也就是人性本善论。因为孔夫子的集大成是集周公之大成,而周公是一手创立了宗法制,所以孔子和孟子看到的是人性好的一面,而荀况看到的是人性坏的一面。现在问题就来了,人性有坏的一面,如何防止这坏的一面失控呢?当过父母的朋友都知道,孩子不听话,打他两巴掌就老实了。因此,荀况的儒家思想掺杂法家的因素,也就相当好理解了。

这个源头,可以回看几百年,魏文侯时期的子夏、吴起和李悝,都有这种想法。三晋之地,原本就是法家的发源之地。荀况他老人家一直生活在赵国,到五十岁高龄了,才起身前往齐国。大约在公元前285年左右,也就是齐闵王末年、齐襄王复国之后,学士们又重返稷下学宫。这个时候,老一辈人已经死去了,“荀卿最为老师”,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荀况他老人家最权威、最有资历了。所以,大伙连续三次推举他为学宫的祭酒。“祭”就是“祭祀”的“祭”,“酒”就是喝的那个酒。能掌握这份权力的人,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稷下学宫了。换句话说,这祭酒拿到现在就是大学的校长了。

但是齐国人看起来心胸并不开阔,容不得荀况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些自己不爱听的话,想方设法地挤兑他。屡屡受到排挤的荀况不得已就去了南方的楚国。在这期间,荀况还曾经取道去了秦国,见到秦国的富庶和生机,印象非常深刻。这一段荀子访问秦国的故事,之前谢涛也为您讲到过。

直到公元前255年,楚国的春申君任命荀况为楚国的兰陵令,也就是说,做兰陵这个地方的地方官。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山东省。可是荀子他老人家觉得,你这是在忽悠打发我,在楚国,我看来是得不到重用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过多久,荀况又返回赵国了。

在赵国期间,荀况还有一次和当时的赵孝成王讨论兵法,对齐国、魏国、秦国三国的作战部队做了详尽的分析。在他眼里,秦国的锐士才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这一段讨论,我们之前也说过了。后来,春申君意识到,放走荀况是个大错误,又把他请回楚国了。自此,荀况他老人家就一直生活在兰陵,直到老死。而李斯恰恰就是在这个期间,拜荀况为师,学了这一门手艺。而这一门手艺,令他后来成为秦国风头一时无两的权威人物。那么李斯学的到底是什么呢?

荀况他老人家,学问水平那是相当的高,也非常的杂,儒、墨、道三家,他是进出游刃有余。在去世之前,著书数万言传于后世,但这一些,李斯通通看不上眼,没一样中意的。他的选修课程选的是帝王之术。可能您要问了,什么是帝王之术呢?就像当年荀况和赵孝成王谈论用兵之道一样,无非是一种统治、驾驭的手段。说白了,那就是敲门砖,可以敲开富贵之门的砖。

或许正是看到李斯这种功利的心态,荀况并没有把自己的真传传于他,所以最后得到荀况真传的是他的同门师兄弟韩非。到了后来,李斯才突然发现,原来是自己选修课程的路线出了问题,不管如何努力,最后都无法达到自己同窗韩非的高度。当然这不是说李斯的智商不如韩非,而是他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修行之路。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问题是,李斯他取之无道啊,这对后来的李斯来说是致命的,对于后来建立起来的秦帝国来说,也是致命的。

跑到秦国去求职的时候,李斯年纪大概是三十三岁。大老远地从楚国上蔡跑到咸阳,为的就是四个字--建功立业。在很早很早以前,李斯的脑海里就有了这种奇怪的想法,他总觉得一个男人生存于世,必须出人头地。当时,李斯还只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官儿,小得不能再小的那种,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写算算,这种工作拿到现在来说也就是一秘书。早年的这个秘书生涯造就了李斯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的技能,那就是写字,李斯的字写得是天下一绝。

怎么个好法呢?举个例子,在若干年以后,李斯终于找到一个机会,给秦王嬴政写了一份奏折。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时候,秦王眼前一亮。倒不是说内容,先是说那一手漂亮的小篆。再过若干年以后,嬴政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了,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字改革。这一次改革就是由李斯主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写字太牛了。不过这都是若干年以后的事儿,在若干年前,李斯还不知道未来会发生这样的事。

当时的李斯还在楚国当基层公务员,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只有平庸等死了。直到有那么一天,有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李斯对人生的态度。这一天,吃饱喝足的李斯上茅房方便。茅房里正有一只老鼠,这只老鼠也特别不长进,在做一件很龌龊的事情,那就是在吃大便。听到有人接近了,这一只龌龊的老鼠吓了一跳,顾不上擦去嘴边的脏东西,仓皇逃跑了。这一切,李斯都看在自己眼里,清清楚楚的。他大受刺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打搅了别人用餐而感到抱歉。

随后又有一次,李斯跑到粮仓里面去了。粮仓嘛,难免有些小动物的。李斯走进去的时候,正好也碰到另外一只老鼠在用餐。李斯慢慢地靠近这一只吃得正欢的老鼠,情形和之前在茅房里碰到的老鼠完全不一样。有人靠近了,丝毫没有影响这只粮仓鼠的心情,这小家伙依然旁若无人,慢慢地享用它的美味。这一回,李斯又受刺激了。

他沉默了,他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厕所里的老鼠,居住条件那么差,伙食也相当的不好,还那么胆小。相反,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住的是大房子,吃的是新鲜粮食,反倒不担心别人的惊扰。突然之间,李斯就感觉到自己就是茅房里的老鼠,生活条件超级差,纯属寄人篱下,极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还得战战兢兢的活着,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随时担心丢掉自己的饭碗。而实际上,饭碗里装的是别人看都不要看的垃圾。

沉默之后的李斯,第一次爆发了,他人生当中多了一个理想。李斯感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这是为自己制定好的目标,他觉得如果把人比成老鼠,现在的自己就是厕所里的老鼠。他的目标是通过努力一直向上爬,混成一只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他的结论很简单,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大胆享用自己的人生。而到荀况他老人家那里学帝王之术,才有可能让自己接近理想,做衣食无忧的胖老鼠,而不是一辈子躲在厕所里,见人就怕的瘦老鼠。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决定行动。

很快,因为受了刺激所以产生理想的李斯,辞掉了自己的秘书工作,投奔到荀子的门下,拜师学艺,学习帝王之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个来自于韩国的同学。这个同学很有特点,脑袋转速特别快,但说话的速度却特别的慢,这位同学就叫韩非。很多年以后,李斯还是李斯,韩非却成了韩非子。

李斯跟荀况倒底学了多长时间,已经不可考了,总之是学成了十八般武艺,要出山了。出山之前,李斯对天下形势做了一番分析。按照常规的思维,李斯先考虑了一下自己的祖国楚国,但仅仅是考虑了一下,李斯就否定了。这个事情基本不用想,因为楚国基本不上趟,现在天底下最有前途的不用说就是西边的秦国了。毕业前夕,李斯和荀况之间有过一次对话,这就相当于博士与博士生导师之间的毕业论文答辩了,主题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概的意思是说,看六国的情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能到秦国去碰运气了。李斯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的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机会呀!地位卑贱,却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那跟禽兽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只有禽兽才会看到现成的肉,才开始想吃。这不是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而直立行走了吗?所以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贫穷和卑贱,却还非要厌恶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现在,老师,我要辞别您,到西方去游说秦王,追求我的功名去了。”

听自己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荀况他老人家不知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从一开始他已经知道了,李斯这个人追求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他也不感到奇怪,挥挥手就让李斯下山去了。

公元前247年,就是秦庄襄王子楚去世的那一年,李斯到了秦国。不过,到了秦国以后,他发展得并不顺利。真正让他一炮而红的是两件事,这两件事儿发生的人物不一样,故事情节也不相同,但是在秦王嬴政那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个,那就是外国人没一个好人。而李斯呢,及时纠正了嬴政的这种想法,把秦国的政权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这两件事,一件事儿是就是我们为您说过的,韩国派来的间谍郑国修建水渠的事情;第二件就和吕不韦有关系了,在秦国风光了十几年的吕不韦,犯大错误了。

文案初校:落痕

文案复校:风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