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 不计祸福——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

以身许国 不计祸福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

林邦德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改革开放先驱;他以身许国,不计祸福,著名诗句“”被当代中国不少党政领导人所引用;他是全世界人民敬仰的伟人,也是中华林姓的骄傲。

学有渊源,青年林则徐悉心经世之学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系出于晋代中原入闽的“九牧林氏”一族。生于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父林宾日,是位穷秀才,一生以教读为业;母陈帙,闽中宿儒陈时庵之女,在家学渊源熏陶下,幼读诗书,勤于女红,贤淑善良。在父母谆谆教导下,林则徐从4岁起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3岁获府试第一,14岁便考取秀才,就读于鳌峰书院7年,20岁中举人。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研究今文遗说的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对林则徐的文章写作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21岁后林则徐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1811)27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以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在庶常馆,他致力于研习满文,悉心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致用之学。嘉庆十九年(1814),授编修,嗣被派充国史馆协修。此后五六年间,他先后任撰文官、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和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近10年的京官生涯里,他利用翰林院和京师丰富的藏书和档案等有利条件,更加努力研究经世之学,仔细综核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一心等待机会实现自己济世匡时的志愿。

直上青云,实现济世匡时之志

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36岁,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从这时起到道光十八年(1838)的近20年间,他历任江南和西北、中南地区一些省的司道包括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旋被擢升为河东河道总督,以后又担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仕途上一帆风顺,直上青云,得以施展才能,实现平素主张和宿愿。

林则徐为学“实事求是,不涉时趋”,办事认真负责,讲求实际。他任杭嘉湖道仅一年,于所属海塘水利,悉心修建。道光帝在接见他时特予嘉奖,认为他“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有毛病”。(《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93)此后他奉派接署浙江盐运使,又协助浙抚帅承瀛整顿盐政,取得了成绩,一些由他制定的规章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道光三年(1823)夏秋之际,他任江苏按察使时,因大雨成灾,田禾被淹,松江一带饥民人心惶惶,聚众将变,巡抚韩文绮拟调兵镇压,林则徐亲往松江,采用劝平粜、禁囤积、减缓征赋、赈济贫饿等积极措施,解救了濒于饿死的饥民,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暴动。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道光十年(1830)六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北布政使,七月出都赴任,十一月调河南布政使,次年七月初又调任江宁布政使。一年多时间里,周历3省。莅职这三省布政使期间,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赚、整顿吏治等方面都作出相当的成绩,一时贤名满天下。这年秋天,林则徐又被调任河东河道总督。到任后,认真负责,细心查验,揭露和杜绝了不少弊端,较好地推进了治河工作,使道光皇帝不禁发出赞叹说:“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认为假如所有官吏都能“如此勤劳,弊自绝矣”。(《林则徐集·奏稿》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28、25)

由于林则徐政绩斐然,道光十二年(1832)被调任江苏巡抚。这一年,林则徐4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从这时到奉派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以前的六年多时间里,前五年他在江苏巡抚任内,曾两署两江总督,后一年多时间里,升任湖广总督。在江苏巡抚任上,采取了一些“兴利除弊”、“利用便民”的措施,处理了清代财政经济中极为棘手的钱漕、灾赈、水利、盐政、货币等实际问题,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为民办实事,循法秉公,博得地方民众的普遍好评,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严禁鸦片,成为世界反毒英雄

道光年间,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资本主义各国中,英国走在最前头,它为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惜以毒品鸦片为敲门砖。英国鸦片商贩在英国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用走私漏税等卑劣手段把鸦片烟土源源不断地偷运到中国内陆,并且逐年激增。嘉庆二十五年(1820),鸦片输入量为4000余箱(每箱重100至120斤),到道光十八年(1838),便增加到40200箱。在道光帝即位后的这18年中,中国白银外流约达2亿元左右。鸦片大量输入,不仅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劳动群众的利益,而且也极大地威胁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引起了统治集团中相当多人的深切优虑。在银荒兵弱的现实威胁下,道光帝鉴于烟毒泛滥将根本动摇其统治基础,便下定决心采纳了严禁鸦片的主张。

道光十八年九月,道光下令各地加紧查禁鸦片。当时大臣中,对待鸦片流入分为两派:弛禁派和严禁派。道光随即降旨将主张弛禁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由正四品降为六品,即行休致,以示惩傲。九月二十三日(11月9日),召严禁派代表湖广总督林则徐入京觐见。

林则徐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从江苏巡抚任上擢升湖广总督的。任湖广总督一年多时间里,林则徐面临着当时国计民生中最主要的祸害—-鸦片问题。他对触目惊心的烟毒泛滥深恶痛绝,坚决主张严禁。早在江苏巡抚任上,由于他的得力措施,禁烟就已取得初步成效。到了湖广总督任内,他更进一步推行严禁政策。道光十八年(1838)五月初七日(6月28日),林则徐上《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拟具章程六条,提出成套禁烟的具体办法,并附戒烟药方,建议皇帝颁行各省以资推广。八月初二日(9月20日),他又上了有名的《钱票无甚关碍宜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尖锐地指出鸦片泛滥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严重破坏,认为如再不推行严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集·奏稿》中册,页571、601)促使道光帝下决心严禁鸦片。

林则徐在湖北、湖南两省雷厉风行地展开了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他奉命离开武昌赴京觐见前,在湖北所获烟土烟膏即达二万四五千两,收缴烟具数千件。林则徐不仅厉行查禁,而且立足于劝戒,定以期限,示以戒烟药方,导烟瘾者以自新之路。在严禁吸食鸦片的浩大声势下,许多吸食者纷纷自行戒烟。武昌、汉口各家药店配制的戒烟药,无家不有,无日不售。当时,“湖广之人,有积瘾三十年日吸一两而居然断去者,断后则颜面发胖,筋力复强,屡试屡验”。 (《林则徐集·公牍》,中华书局1963年版页53)许多吸食鸦片者在戒绝后获得新生,他们的父母妻子都对林则徐表示衷心感谢。无可置疑的是,当道光十八年清廷在全国厉行查禁鸦片前林则徐是所有大吏中禁烟最坚决而又取得显著实效的突出人物。

道光十一月中旬,林则徐由湖北武昌赶到京城。道光帝在八天中接连八次召见他,表示了对禁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林则徐的倚重。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帝特颁给林则徐以钦差大臣关防,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接受重任后没有多作停留。他于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39年1月8日)自北京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兼程跋涉,抵达广州。

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如同龚自珍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所预计的:在广州,当地官吏、幕僚、游客、商贾、绅士中,反对和阻挠禁烟者,所在必有;加上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的破坏捣乱,真是艰险横陈。与林则徐接近的“京朝官、故人子弟,亦以边衅为公虑”。但是,尽管这些或者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种种阻力和破坏,都没能阻拦林则徐南行执行他的庄严使命,也没有动摇他禁绝鸦片的决心。

为了严禁鸦片,林则徐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调查鸦片走私贸易情况。他在离开北京南行途中,就邀约和接触曾在广州从事过禁烟的官员、幕僚等各方面人物,周密地调查了广东鸦片走私的有关情况和查禁鸦片的有效办法。因此在抵达广州前,林则徐已初步掌握了外国鸦片贩子与广东海关、水师、行商等勾结舞弊的种种内幕。面对广东沿海鸦片烟贩猖狂走私的实际情况,他意识到仅仅是严禁吸食已不足禁绝鸦片,要根本解决,必须着重于遏制鸦片的输入,查禁走私。这是他通过调查以后,在禁烟思想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

为了避免外国烟贩等闻风远遁,及早拘拿案犯,行至江西泰和县,他即将在京了解到的京堂科道指名陈奏发交调查的和一路密查暗访到的“所有包买之窑口,说好之开毡与兴贩各路之奸商、护送快艇之头目”分为最要、次要两种,飞札广东布、按两司,要求迅速予以捉拿。

道光十九年(1839),是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正月二十五日(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和《关防示稿》,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紧接着二月初四日(3月18日),也就是他到广州城刚一星期,即与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巡抚怡良等共同传讯了十三行行商,发给谕贴两件,其一是《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其二是《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向外商明确地宣布了他严禁鸦片的坚决意志和禁烟政策。指斥行商历年与外国鸦片烟贩勾结和他们所进行的种种舞弊不法行为后,责令他们转告外国鸦片烟贩遵照规定缴烟并具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林则徐庄严地宣告严禁鸦片的决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初五日(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初七日(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初八日(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二月十四日(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到达广州,到义律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二月二十七日(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十八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到了四月初六(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林则徐下令,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开始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道光十八年(1838)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此后曾有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气壮山河,震撼中外。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销烟时不仅“沿海居民观者如堵”,而且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等亦获准前来参观。林则徐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赢得了原先对他抱怀疑态度的外国人的崇敬,甚至连他的对手和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很有意思的是,鸦片战争后几年,在英国伦敦一座专门陈列世界名人伟人的蜡像馆里,特为林则徐塑了一尊蜡像。虎门销烟三十九年后(光绪三年,1877),清朝派驻英国的第一任副公使刘锡鸿在陪同公使郭嵩焘等前往参观时记载说:“文忠(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为此发表感慨说:“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然而彼固重之者,……可谓知所敬。” (刘锡鸿:《英轺纪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6)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在厉行禁烟和虎门销烟的同时,林则徐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个正确的对策却为不明世界大局、顽固自大的道光帝所反对和否定。因而,林则徐不得不执行他所不赞成的不分青红皂白,与外国所有商船永远断绝的命令。

采访夷情,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不久,非常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根据这些搜集到的资料,组织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几个通晓外文的人才,把这些出身低下却懂外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编译成《澳门新闻纸》,林则徐本人虽然不懂外语,但却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把翻译为中文澳门报刊资料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林则徐“采访夷情”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林则徐还组织有关人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各种言论资料辑成《华事夷言》;摘译瑞士人瓦特尔关于国际法的著作,编成《各国律例》;摘译英国人池尔洼的《对华贸易》等书。通过这些翻译成汉文的西方著述和资料,林则徐了解到不少“夷情”,并据此制定了对敌的“控制之方”。林则徐在被革职查办后给新来的靖逆将军奕山所提的建议中还特别强调说:从外国报刊书籍翻译过来的资料,“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梁廷枏:《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55年版页68—69)

林则徐还请人翻译西方关于大炮瞄准法等武器制造方面的应用书籍,以学习外国的先进军事技术,准法等武器制造方面的应用书籍,以学刁外国的先进军事技术,改进和提高清朝军队的武器和作战能力,并将这个大炮瞄准法在广东防务中加以应用。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林则徐组织各方面人才,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积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致力于了解“夷情”,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以抵抗外来侵略,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他是道光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因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赞许他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蒙冤去职,矢心报国不计私

林则徐在进行禁烟和了解“夷情”的同时,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一到广州,就抓紧海防,积极加紧战备,整顿和加强海防力量,增设炮台,训练水师,招募水勇,号召民众组织起来抵御外来侵略,作各种必要的战争准备,以对付英国的偷袭和挑衅,坚决痛击前来挑衅的英军,从而使他成为统治阶级中抵抗派的领袖。

虎门销烟后,义律阻挠英国商船遵照林则徐的规定进行具结,并不时发动挑衅。林则徐针锋相对,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他在亲自视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英人非不可制”,相信“民心可用”。因此,他在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从道光十九年(1839)起,他就号召民间自行团练以保村庄,或由府县雇觅壮丁以资捍卫。他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赞扬沿海水上居民渔疍各户勇敢善战,招募他们的水勇进行操练,并进而动员广大民众,以夜战和火攻骚扰敌船。所有这些都是一般封建官僚所无法企及的。

道光十九年下半年,中英双方关系日趋紧张,义律多次率英国兵船进行挑衅。由于林则徐、关天培作了周密的防备而未能得逞。这些战斗规模都不大,可说是鸦片战争的前哨战,由于林则徐事先的认真备战,中国方面一般都掌握了主动。十二月,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接替邓廷桢的职务。这时,英国政府为维护其可耻的鸦片贸易,蓄意挑起侵华战争。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八日( 1840年2月20日),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侵华军全权正、副代表,由懿律率大小兵舰40余艘于六月初抵达广东沿海。由于广州防范严密,英舰无隙可乘,懿律与义律便率舰北上,于七月中到达大沽口外,向清廷进行威胁。七八月间,被英国兵舰吓破了胆的道光帝命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与英方进行谈判,表示要治林则徐重罪,为侵略者“代伸冤抑”。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林则徐。懿律等得到上述的答复,率舰南返,等待清政府实现其诺言。

道光帝责备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而生出许多波澜”。在专制君主的淫威高压下,林则徐不得不自请“从重治罪”。(《林则徐集·奏稿》中册,页882—883)然而他自信是做得对的。他致书怡良,表示“徐不敢不凛天威,亦不敢认罪戾,惟事之本末,诚不得不明白上陈耳”。(《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页133)八月二十九日(9月24日),他在《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中,坚持必须严禁鸦片的主张,申述了“鸦片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的种种理由;驳斥了投降派所鼓吹的“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即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严禁鸦片的谬说。说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是为了以此“试其恫喝”,以“冀得阴售其奸”。末了,他要求道光帝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戴罪前赴浙省,随营效力”。林则徐的这些说明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他请求到前线“随营效力”是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表现,然而道光帝给他的硃批答复却是:“无理,可恶!”、“一片胡言”。(《林则徐集·奏稿》中册,页883—885)九月初八日(10月3日),林则徐和当时已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同时被革职查办。

此后半年间,林则徐和邓廷桢都以待罪之身滞留广州。这时,林则徐虽然处于无权和逆境中,但仍密切关心时事,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有助于抗英的事。他积极支持怡良揭发琦善的卖国罪行。义律咄咄逼人的进攻,使他感到担心。为了保卫广州,他自己捐资招募壮勇。琦善被革职押解返京查办后,他又先后向署两广总督怡良和靖逆将军奕山提出关于加强战备和要注重调查研究敌情等积极建议,还向奕山介绍造船的经验。但奕山没有很好采纳他的意见。

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和两江总督裕谦、闽浙总督颜伯焘的再次荐举下,道光帝终于同意派遣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前线协助裕谦抗战。林则徐到浙江后,深入到浙东沿海前线镇海一带积极参加前线的军事防御,考察各地炮台,修筑工事,研制大炮,战船等,并将自己在广东搜集到的和进行研究的制炮技术以及8种战船图样交给技工人员作参考。然而,正当林则徐在浙江沿海前线积极进行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筹防事务时,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1841年7月13日),道光帝又对林则徐发出遣戍命令,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当他抵达扬州时,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符河工工地襄助王鼎办理堵口工程。经过半年的辛苦治理,开封附近的黄河堤岸决口胜利合龙。但道光帝违反了以功赎“罪”的成例,仍命令林则徐继续赴伊犁戍所。

林则徐自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南行执行庄严的禁烟使命之日起,他就有前途充满风险的预感。他在临行时辞别其座师工部左侍郎沈维鐈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金安清:《林文忠公传》,《续碑传集》卷24)表现了置生死于不顾的凛然气概。以后他在致友人信时也追述道:“戊冬在京被命,原知此役乃蹈汤火,而固辞不获,只得贸然而来,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林则徐书札手迹选》,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页38)其后,通过了解夷情,经历虎门销烟、抗英斗争的磨砺,最终蒙冤去职,发配新疆。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底,离开祥符河工工地,正式踏上谪戍西行之路。这年八月途径西安,年近花甲的林则徐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赴戍就是到充军的地方去。林则徐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这首口占留别家人之诗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矢心报国、不计私利的警语,曾多次被江泽民、温家宝等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引用。

发配新疆,西行路维艰

林则徐怀着报国无门的极度悲愤心情踏上戍途。一路上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抒发自己爱国忧时的情怀。他深切地关注着东南沿海抗英战争的进展情况,条条战讯都牵动他的心。至于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他都把它埋在心底,高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安慰家人“莫心哀”。随着行踪的西移,与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优国的情思也就越来越强烈。奕经浙东溃败,他不胜扼腕;镇江失守,他滋切愤忧;英舰长驱直人长江后的局势更使他无限悬念。他在致友人信中痛苦地表示自己的心情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嘴,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林则徐信稿》页5)在抵达伊犁前,途经各地,他必探听战局的发展讯息。他虽身遭放逐,但爱国之心不已。

从河南祥符河工工地重赴戍途起,林则徐一路颠簸,经过半年多长途跋涉,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五(1842年10月8日)满身征尘到达肃州。经过短暂休整,更换了大车车轴之后,于初七日出发,到嘉峪关。当夜宿于东罗城内的嘉峪关驿舍,第二天早晨,策马出关,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热情地讴歌了以嘉峪关为代表的西北关山的壮丽风光,并由景及人,借古抒怀,通过对汉武帝、张骞、霍去病、李广利、班超等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企盼早日召还,在抗英前线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不计个人荣辱、处处以国事为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诗为一组七律,共四首。每首各自独立成章,又前后勾连,各有侧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第二首还曾被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手书: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这里是 中外交流的咽喉要地,送着东来西往的宾客官吏。博望侯张骞开辟了这条通道,加强了内陆与西域的联系。象乘筏往来于人间天上的仙人,建立了功盖后世的神奇业绩。追怀往古,我仿佛听到:长城下,卢龙要塞和山海关,与嘉峪关难分高下齐驱并肩。遍视东南,再没有那座关城,比得上嘉峪关的雄伟固险! 这是又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的赞歌。作者登临怀古,追溯历史,既热情歌颂了博望侯张骞的历史功绩,又着力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风光,同时指出了她的重要的战略地位。

出嘉峪关再西行两个月,道光二 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终于抵达西北边防重镇的伊犁戍所。

林则徐在新疆整三年间,前两年主要在伊犁惠远城,后了年则奉命赴南疆各地查勘新垦地亩,奔波于广阔的荒野与戈壁滩。在伊犁戍所期间,林则徐在起初相当长的时期里,身体很不好,但仍时时关心国事。他通过阅读过期的京报和新疆地方档案资料,了解了不少国家时事和地方上的边防、屯田垦殖、水利、边疆史地等情况。在伊犁后一段时间,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申请捐资兴办惠远城东阿布苏废地垦务。他的认真负责和精明干练,得到布彦泰的高度赞赏。布在给道光帝的密奏中,认为林则徐是他“平生所见之人”中,“实无出其右者”的“有用人才”,要求道光帝予以“弃瑕录用”。(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三册页512-513)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林则徐被派遣去查勘天山南路诸城所垦荒地。此后将近一年时间,他仆仆风尘,遍历新疆十城,行程兼及天山南北的广裹地域,经他丈量查勘的垦地,不包括后勘的哈密垦地,面积约达70万亩。在此期间,他特地乘赴喀什噶尔之便,专门拜访领队大臣开明阿和换防镇军丰伸了解西部边防的情况,寻找去过境外中亚诸国的“回子”,了解卡外各国风俗,一路上他还注意各族人民的生活,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广坎儿井(后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教民制纺车、织布,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赞扬和怀念。

通过对边防的了解与实地开垦、查勘,林则徐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应把垦务与巩固边防密切地联系,也就是说,招民开垦是为了充实边地。他在南疆各地深入基层的实地查勘中,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苦难有了较多的体会。经过查勘后,他向布彦泰和道光帝建议,将这些垦地发“给回民耕种”。这也是林则徐的筹边思想。正是由于林则徐能较正确地看待新疆的各少数民族,恰当地处理汉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的关系,促使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有利于新疆边防的巩固。

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三年,通过他勤于调查和对边境的实地了解,对沙俄侵华野心有了感性的认识。举国痛感英国威胁时,他却最早敲响俄患警钟。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时使国人感到很大威胁。然而林则徐在率先进行抗英后,又最早预见到北方俄罗斯的威胁更为严重。他认为俄国势力强大,所规划布置,志实不小,将来必为大患。林则徐注意到沙俄隐患决非偶然,他早在广东抗英时就了解到俄国不但可以通过水路,也可从旱路运走中国的茶叶。充军伊犁后,尽管当时边境基本相安,他却目睹守备松弛,并了解到俄军实力强大,预感到这一可任骑兵驰骋的陆地边患最为严重。

东山再起,继续寻找富国富民之路

在度过三年流放生活后,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被“赐环",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进京途中又被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随即又被正式任命陕西巡抚。在此后一年里,他在甘肃、陕西镇压藏民、回民和刀客的抗清斗争。

道光二十七年(1848)调任云贵总督,翌年以办理“回务”有功,被加以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在云贵总督任上,他整理了云南矿务,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开采银矿,并对铜矿主张维护“放本收铜”的政策。

这时林则徐已年老多病,有“决然求退”的想法。道光二十九年(1849)八月,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下,道光帝批准他开缺回籍,就近调治.九月,他自云南昆明动身。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荐在舟中招见了左宗棠。鸦片战争时,20多岁的左宗棠就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林则徐此前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由于清廷将守备力量多移往沿海,又以主力对付国内起义,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150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 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弟子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文忠公”的嘱托,于19世纪70年代经营西北,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令人欣慰的一页。

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初,林则徐返抵福州原籍。当时正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斗争高涨之秋。这一年,英国传教士进一步强行进据乌石山的神光、积翠二寺,激起福州爱国绅民的强烈反对。林则徐回乡后,便与当地士民共同商讨驱逐侵略者的办法。为加强海防抵御能力,他抱病乘船至闽江口的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塞察看形势,修筑炮台,并向地方大吏闽浙总督刘韵坷、福建巡抚徐继舍提出调兵、演炮、募勇等积极建议。由于刘韵坷、徐继舍等当权者主张对外妥协,与林则徐意见不合。当刘、徐正准备对林则徐反侵略的爱国行动加以“破坏和局”罪名进行中伤时,恰因清廷拟起用林则徐,他们得知风声而悄悄中止。

这年秋天,因洪秀全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造反,天地会也起事呼应,刚继位的咸丰帝又倚重林则徐,派他赴桂总督军务。林则徐虽抱病在原籍休养,十月初一日((11月4日)接诏后仍带病仓促启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行至广东潮州府普宁县驿馆猝然逝世,终年66岁。

历史是公正的,自信青史有是非

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十七日,林则徐西戍一年后,为送邓廷桢召还所写《送嶰筠赐环东归》诗云:

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着喜公归。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

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

回首沧溟共泪痕,雷霆雨露总君恩。

魂招精术曾忘死,病起维摩幸告存。

歧路又歧空有感,客中送客转无言。

玉堂应是回翔地,不仅生还入玉门。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业绩,彪炳史册,永留芳名。他的无辜失败也令人扼腕痛心。但是,最重要的是林则徐自己并没有甘于这种失败。他要谒尽心力去写自己后半生的历史:他自请到镇海前线去“带罪图功”,应王鼎之邀到河南去涉险治黄;但他迎来的是更大的打击—遣戍伊犁。恶讯之下,人们惊,愕惶恐,嗟叹愤懑,而林则徐却抑制自己内心的万般痛苦,千种愁绪,笑慰众人,西戍的路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路,他在屡遭打击之下,虽然意志依然,但衰病身体的折磨确已无法抗拒。他拖着衰痛之躯,行行停停,用沉重的脚印在写自己的人生。诗中“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正这位卓尔不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强加之罪所发出的愤懑不平的呐喊。是的,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的是非曲直由谁评定,又将怎样评定呢?

历史是公正的,青史是有是非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林则徐抵抗外国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昭垂青史,是任何人抹杀、篡改、歪曲不了的,正直的爱国舆论口碑载道,尽颂褒词。现举其要。

鸦片战争期间社会舆论颂扬林则徐

道光二十年九月,当林则徐被“奉旨革职”、以待罪之身滞留广州的消息传开以后,“连日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于街巷”,他们向林则徐赠送靴、伞、香炉、明镜和颂牌等物品,以表示他们拥戴的心情。就林则徐日记里不完全的记载看,当时士绅商民呈送的颂牌,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的四五天时间里,即达52面之多,其中题词有:“民沾其惠,夷畏其威”、“仁风其沐,明鉴高悬”、“恩留东粤,泽遍南邦”、“明察秋毫,忠心对天”,还有“威慑重洋”、“民怀其德”、“德敷五岭”等等。这些题词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的政绩和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情况,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一个参加侵华战争的英国军官在他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道:“若说林公虽然不为皇帝所喜,但是他却很受他新近管治人民的爱戴,这对于林来说,只是公道而已。他的最大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站污过。在中国的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鸦片战争》第五册页146)尽管林则徐冤枉地受了皇帝的惩罚,但是人民拥护他,公道自在人心。

咸丰皇帝对林则徐的评价

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当时道光帝已死,接任者奕詝是道光帝第四子(嫡子),因次年改年号为咸丰,所以便称咸丰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刚继位的咸丰帝又倚重林则徐,起用林则徐赴广西总督军务,正是因洪秀全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造反,天地会也起事呼应之故。噩耗传至京都,咸丰不胜惊悼,有擎天倒置,长城摧塌的感觉。咸丰元年(1851)四月,咸丰又特派员致祭,并颁发了被封建士大夫引为荣耀的《御祭文》和《御赐碑文》,并撰挽联一副: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清大臣逝世后,皇帝一般都会给逝者赐谥号、赐恤或赐祭葬,而赐挽联甚少。但林则徐逝世后,咸丰帝赐以挽联,礼遇之殊,可述其平生。此御制之挽联,虽非精美绝伦,或谓非出皇帝之手笔,而林则徐之德范,跃然纸上矣。措辞得体,笔调深沉,感情恳挚,能垂林公本色,而传之于后世,高明之处,非泛泛可比,以联照人,百年而不颓。

林则徐同时代思想家战略家对其评价

思想家魏源对林则徐评价。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属僚,他“破除积习,不受陋规”,很受林的称许,1830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时,林对这位以批判程朱理学,反对腐败、主张改革而名满京师的年轻人,就有种亲近感。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时,魏不但对此拥护和支持,而且对禁烟充满希望。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的推荐下,愤然弃笔从戎,到浙江参谋战事。后来他看到朝廷和战不定,“知与愿违”,忧愤辞归扬州。林则徐戍边新疆的途中,在镇江的京口巧遇魏源。他们抚今追昔,百感交集。面对国事茫茫的大局,忧心忡忡;然而他们并未因屡遭挫折而心灰意冷;却披肝沥胆地交换意见。林则徐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远虑并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出版的一部分外国资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给了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编撰《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

魏源以保卫祖国南北疆界必须从长计议出发,希望林保重自己的身体。这位亦师亦友的林公逝世后,魏源写下这副挽联:

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挽联对林则徐生平作了高度概括。仁人志士,千古流芳,使用后世瞻仰,亦怀悲怆耳!

战略家左宗棠对林则徐评价。林则徐和左宗棠之间有深情厚谊。1848年,在左宗棠雄心未酬的时候,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林深加器重,遂邀左加入他的幕府,左对林崇拜之至。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从昆明返回福州,途经长沙时在舟中招见了左宗棠。见面后左宗棠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逝世,左宗棠于24日获知讣讯,非常悲伤,便写了下面这副长联挽之: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上联“附公”者,指追随林则徐的人们。“间公”者,指穆彰阿、琦善之流。1840年,林则徐被推行"抚夷"媚外路线的穆彰阿、琦善诬陷而谪戍新疆。“二百余年”,指从1644年清兵入关至1850年林则徐病逝。“遗直”,谓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此处是说林则徐的优良作风永远存在。下联"庙堂",指清廷。"草野",比喻民间。王充《论衡·书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师未捷”,指1850年11月4日林则徐奉清廷命,由福州抱病启程,赴广西弹压拜上帝教,走到广东省潮州普宁县,因病而卒。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林则徐的评价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林则徐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拓者。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为了纪念这虎门销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我国人民政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天安门广场建立的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中第一幅大浮雕便是由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的伟大场面。

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毛泽东曾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之二。2001年,当地有政协委员薛长年等联名提案,要求在嘉峪关景区制作毛泽东手书林则徐诗碑,并获落实,成为《出嘉峪关感赋》流传的一段佳话,亦足见其影响之大。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名联激励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

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