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配英雄,刀壮英雄气

青龙偃月刀,是武圣关公的标志性武器,也是展现关公威风凛凛、浩然正气形象的重要标识。

在关公戎马一生中,青龙偃月刀伴随关公,如出山猛虎,入海蛟龙,一路过关斩将、攻城拔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诗云:“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的存续时间,几乎跟关公相等同。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备、关公、张飞三人结拜后,刘备命良匠打造双股剑,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关公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自古宝刀配英雄,青龙偃月刀无论名称、造型,还是重量,都完美地烘托了关公威猛雄壮、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

首战黄巾,关公舞动大刀,一刀将程远志挥为两段。大刀初试,便已“英雄露颖在今朝”,预示着英雄叱咤风云时刻的到来。

之后的岁月里,关公提青龙刀,骑赤兔马,忠义神勇、雄烈过人的英雄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深刻印象。

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演义》中跨度时间最长,关公大义归天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关公之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又夺回青龙偃月刀。

这段失刀、夺刀的故事情节,暗喻着关公在三国时代的崇高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关公的灵魂精魄并没有离开,浩然之气长存天地、宇宙之间。

直到《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关兴被越吉追赶,落于水中。关公显圣,赶走越吉。关兴“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

不仅如此,《三国演义》围绕青龙偃月刀还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等,显示着青龙偃月刀已经与关公形象融为一体,成为关公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的开山之作,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演义是作者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长篇小说。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原序》说《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史册相表里”。

关公用刀为武器,在史书中有着明确记载。《三国志·鲁肃传》云:“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三国志·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云:“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呼备字”。

关公不仅用刀,爱刀,而且惜刀。南朝梁人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敌’。及羽败,惜刀投于水。”

事实上,在东汉三国时期,刀已经大量使用在战场上了。

史书记载,刘备曾令工匠造刀5000把;孙权则命造刀100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蒲元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3000把,诸葛亮赞其“称绝当世,故曰神刀”。

《三国志·典韦传》记载,与关公同时代的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晋书·载记第三》记载,比关公稍晚的东晋猛将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殪五六人;远则左右驰射而走。”

说明两汉魏晋时期的长柄刀,环柄长刀和长柄大刀已经成为步、骑兵种的配备兵器,作战时骑马用刀斩劈、格挡、刺杀,与短兵器相互配合,“长以补短,短以救长”,有效增强搏杀技巧和战斗力。

1987年出土的三国环首刀,长146cm,宽2.6cm。至今保存完好,现存于湖北鄂州市博物馆,为青龙偃月刀的历史渊源和脉络提供了实物佐证。

1993年,同济大学教授、科技史家陆敬严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兵器》中写道:“东汉以后,钢制长柄刀的使用增多,关公、庞德、黄忠就是使用的长柄刀。”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