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即生理,练拳最核心的秘密就是裆里的“一横一竖”

练习太极拳身法很重要,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是建立在身法的基础上,身法不正确,动作就很难做到位,练武的练不出功夫,健身的锻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谓身法,即站桩和练拳时人体的骨架结构,既要符合人的生理,又能支撑八面。本文试图先疏理出人体主干的身法结构,然后再将各种不同的表述或说法进行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拳理即生理,身法结构即是人的生理结构,其最核心的就是裆里的“一横一竖”,其次是上身的“一横一竖”,身体上下有了“横竖”,结构就稳定了。将身体主干这两个“一横一竖”弄明白,其它就容易理解了。

1.裆里的“一横”,就是合前裆、开后裆,即我们常说的圆裆。

前裆与后裆是互为开合关系,合前裆是“因”,开后裆是“果”。合前裆就是将两腹股沟向里、向后收,收的同时微微下沉。前裆合住,就会自然将后裆横向撑开,即将左右两个髋骨和大转子向外撑。

“裆开一线”是指将骶骨与左右两侧的髋骨结合部——骶骨关节撑开。后裆撑开之后,感觉两臀由后向前裹,大腿肌肉由外向里裹,并带动两膝微微内扣。

对裆里的“一横”,常见的说法有:圆裆、合裆、内撑外裹、泛臀、裹臀、箍臀、裆开一线、裆开一逢等,说法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2.裆里的“一竖”,就是丹田上翻,骶骨前下翻,有的人称为“尾闾前翻”。

丹田与骶骨前后对应,肯定是一动俱动。骨后翻的原理是:

①骶骨一翻两胯自然向后掖住,两脚踏地更实,底盘更加稳固;

②骶骨一翻腰板自然就挺直了,实腿一侧上下容易形成一根轴,旋转自如;

③骶骨一翻臀部就活了,为尾闾摆动创造了条件;

④尾闾先天的状态是微向前卷,骶骨一翻腰椎就下垂了,身体自重通过尾闾沉于身后,膝盖受力就少。古人将尾闾称为“钟锤”,就是这么来的。

对裆里的“一竖”,常见的说法有:尾闾下垂、钟锤、挺腰、拎腰、塌腰、吊裆、虚裆、谷道上提、提肛等。这里可能最令人费解的是,我们常说的“塌腰”与骶骨后翻,简单说就是一回事,细说的话,骶骨后翻是塌腰的前提,否则塌腰就不成立。

无论是内家还是外家,裆里的这“一横一竖”都是核心身法,要求是一致的,都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3.上身的“一横”,就是含胸拔背

前胸后背是互为开合关系,胸开背合,胸合背开。这里所谓的“拔背”,实际上是指将两肩合住、后背撑圆,两肩合住是“因”,含胸与拔背都是“果”。

具体操作方法是,两肘向前、向外斜撑45度,两肩头就会自然相合,如果故意用力,运动起来既保持不住,也违背放松的原则。

“拔背”一词特别容易引起世人误解,如果将“含胸拔背”改为“合肩含胸”或“扣肩含胸”,不但意思明确,因果关系也非常清晰。

对上身的“一横”,常见的说法有:含胸拔背、合肩、扣肩、两肩里卷、空胸等。

4.上身的“一竖”,就是常说的虚领顶劲,陈沟的土话是将头领起来。

具体做法是,将脖子竖直,下巴微收,两眼平视。虚领顶劲与沉肩坠肘相配合,向上提拔脊柱的感觉会非常明显,与塌腰相配合,则形成脊柱的上下对拉拔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将“拔背”理解为向上提拉脊柱是错误的,古人不会用两个词重复说明同一个问题,也不会将含胸与拔背组合在一起。

对上身的“一竖”,常见的说法有:虚领顶劲、将头领起、提顶、吊顶、竖项等。

对身体上下的“两横两竖”,有人将“两竖”称为“提顶吊裆”、“吊顶虚裆”等;将“两横”称为“扣肩裹臀”、“卷肩箍臀”等,不能不说非常地智慧。

练拳确是一层功夫一层理,任何人对拳理的理解都难免有其局限性,比如圆裆大家都比较认可,但对“泛臀”认可的恐怕不多,其实两者是一回亊,不同的说法而已,练到身上就明白了。

身法要领不像心法,都是看得见摸得着,且随时可以检验的东西,来不得半点忽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