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73—81)

第七十三章 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直解: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很高尚的。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是一种缺点。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直解:因此,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就是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且会把缺点改正,所以,圣人就不会有缺点。

第七十四章 自爱不贵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直解:民众不害怕威慑,就会有大的祸乱将要到来。

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直解;不要像狗一样对待他们的居所,不要使他们憎恶生活在这里。只有不对他们生出憎恶,他们才不会心生憎恶。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直解: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表现出来,爱惜自己的名誉而不自以为贵,所以,能够去掉这些毛病,从而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第七十五章 不战而胜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直解: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则容易失去生命;有勇气没有胆量的人,则容易存活下来,这两者有利也有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直解:天道为什么厌恶这些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缘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直解:天道的规律是:不通过战斗能够取得胜利,不说话能够做出回应,不召唤能够自发的聚来,坦然自若却能够做出谋略。上天布下的罗网,广阔粗疏却不会漏失。

第七十六章 民不畏死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直解:如果民众时常不惧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恐吓他们?

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直解:如果民众时常畏惧死亡,对于那些作恶的人,我就将他们抓起来处死,看谁还敢再做坏事。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直解:如果民众不一定畏惧死亡,则依靠自然规律将其处死。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直解:替代自然规律将其处死,就像是替代木匠挥舞斧头,替代木匠挥舞斧头的人,很少有不伤到手的。

第七十七章 无以生为

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直解:民众之所以遭受饥饿,就是由于上交的税赋太多,从而造成饥饿。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直解: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上面的管理者胡作非为,所以,造成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直解:民众不重视生命,是由于求得生存机会很难,所以不重视自己的生命。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直解:只有那些不为求生而有作为的人,是有德行的可贵生命。

第七十八章 兵强不胜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直解:人有生命的身体很柔弱,死后会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直解:万物中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柔弱易折,死后就变得干枯。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

直解:因此说:坚强的人,是死亡的奴仆;柔弱的人,是生机的随从。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直解:所以,军队强大则不能取胜,树木高大则会过于强硬。凡是过于强大就会居下,凡是柔弱细微的必然居上。

第七十九章 余者损之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

直解:天下的道理,犹如一张拉开的弓。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直解: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开的太大就收一些,拉开的不足就再加大一些力量。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直解:因此,天道的规律就是:减损有余的补益不足的。人世间则不是这样,常表现为减损不足而进献给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

直解:谁能够在有余的时候,把有余补益给天下不足的人呢?难道又是明白大道的人吗?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直解;所以,圣人做事不会掌控住不放,成功了也不以功自居。因此,他没有私欲而成为有德行的人。

第八十章 天下之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直解:普天之下没有柔弱过水的东西,而且攻坚克强只有水能够胜任,就水的性质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它。

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直解:水能够胜刚,弱能够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很少有人能够施行。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详是为天下之王。

直解:因此,用圣人的话说:为了国家能够承受屈辱,就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国家能够承受不吉利的事,就可以成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直解:正确的话与现实好像都是相反的。

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直解:和解的仇恨,必然还有余下的怨气,怎么可以称为善呢?

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直解:因此,圣人做事会多考虑他人,而不会责怪他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直解:所以,有德行的人能够把握住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没有德行的人则不会考虑这么多。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直解:天道不会偏向于任何人,却会持久的将善良和美好给与众生。

(0)

相关推荐

  • 【智慧生活】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了学到很多礼制制度之外,让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下面这段话,其内容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

  •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

    那么有名的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即来自本章,本章可以认真体会琢磨下. 先贴下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

  • 《尸子》卷13神明诗解法天择地圣人正己

    <尸子>卷13神明诗解法天择地圣人正己 题文诗: 仁义圣智,参伍天地.天若不覆,天下民将, 何恃何望?地若不载,天下民将,安居安行? 圣若弗治,天下民将,安率安将?故天覆之, 地以载之,圣 ...

  • 道德经吕祖释义(下)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血夋]作.精之至也.终日号嗌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64—72)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直解:具有安定的局面,才能持久.没有出现迹象以前,容易制定策略:对于脆弱的人,很容易对他做出评判:由于微弱没有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46—54)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直解:天下事能够合道而行,就会把马还给农夫,让马到田间去运粪耕耘.天下事不能够合道而行,就把马武装起来安置在郊外. 罪莫大于可欲,祸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37—45)

    第三十七章 化而欲作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直解:道恒久以来没有名称,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法则,万物都将自动的发生变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直解:通过变化而发生作用,我将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28—36)

    第二十八章 恒德不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直解:知道自己的雄壮,却能够表现出柔弱,就像天下的沟溪:成为众水所聚的沟溪,长期保持不变:长期不变,就能够回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19—27)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直解:断绝对圣人的崇拜,放弃谋略机巧,对于民众有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直解:断绝仁爱,放弃资助,民众就会恢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直解: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10—18)

    第十章 是谓玄德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直解:营气与魄气融合在一起,能够将其分离吗?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直解:把真气聚合起来使身体柔顺,能像婴儿那样吗? 修除玄览,能无疵乎? 直解:去除内观中的杂 ...

  •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1—9)

    [导读]老子姓李名耳,出生于公元前约571年,春秋晚期的陈国苦县.先秦文化集大成者,东方哲学奠基人,被道教和民间诸多宗派奉为始祖,老子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道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

  •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原文(非删改本)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 ...

  • 老子五千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