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这八年
我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跑步的,至少有七、八年了。
开始跑步是缘于楼上一位从岗位上退休的邻居的亲身经历。在岗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退休后坚持在紫金山里快走,每天1至2次,每次1至2个小时,几个月下来一切指标就恢复正常了,感觉真的很神奇。可能由于工作压力,我很久前就血压偏高,实在不想让它变得更糟,于是便学着楼上的邻居迈开了腿。开始时也是快走,因为仍然处于工作的紧张状态,不像退休同事有那么多闲暇,难以每天花2-4小时在运动上面,只能每天早晨用半小时时间从农科院小区出发沿着中山陵灵谷寺路的林荫大道走到灵谷寺景区大门再折回,几乎无需出汗就能完成规定动作的任务。走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除了心情愉悦、精神轻松以外,对身体似乎没有什么作用,由于平日工作上应酬较多,血压没见好转,体重却在不断增加。我想可能是运动量不足,而运动的时间又不能增加,所以就考虑改为慢跑。
刚刚从步行变为跑步,尽管跑得很慢,但毕竟跑完全不同于行走,动作的幅度和心率的跳动都不是一个档次,开始时的确还是有反应的,没有跑到灵谷寺就气喘吁吁了,明显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体内氧气不够,呼吸上气不接下气。但没过多久,可能是身体适应了跑步的状态,便不再觉得跑步是很难的事情,每天从家里出发自大栅门沿灵谷寺路向北,经过南京体育学院的西门,至灵谷寺风景区的大门右转向东,再经灵谷寺门口向东,然后从体育学院东侧的体育公园路向南绕过体育学院回到农科院住宅小区,刚好形成一个密闭的环线。从大栅门到灵谷寺公园沿途都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这些树都是民国时期栽种的,法国梧桐在这里的修剪方式与城里街道不一样。城里街道的梧桐树一般在主干上分出的几个主枝都向路中间弯曲,远远望去像是在两侧建筑物中间由拱门形成的长廊,而这里的梧桐树在主干上分出几个主枝后留下直立向上的枝条笔直向上生长,可能有5-6层楼高,高大的树冠,厚厚的叶层,即使炎炎盛夏人们走在树下也会感觉阵阵清凉。而过了灵谷寺转入体育公园路,周边环境豁然开朗。体育公园是由草坪为主形成的由山坡过渡到湿地的开放公园,只是在路边远处的坡地或池塘旁边分布着小块的树林,路面及周边则显得极为宽阔,晴天时可以见到早晨的太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跑步时身体完全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如果起来早些,太阳露脸前可以见到天空布满了朝霞,像红色的鱼鳞般,层层叠叠,天气不好时也可以透过云层感受到太阳的光辉。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且行人极少,非常适合不希望被打扰的跑步者。我不清楚从大栅门到灵谷寺再回到农科院的距离是多少,从时间看,我刚跑步时一般跑完全程大约需要25分钟左右,按照我当时的跑步速度推算,估计距离在4公里左右。就这样,不管寒冬与酷暑,日复一日地跑过了几个春夏秋冬。几年下来,体重一直保持在70公斤以内,血压只需按小剂量服药就能保持正常,没再升高。
有次在跑步路上见到一位同单位的领导,他在我开始跑步之前就每天坚持跑步了,我发现他在路上走着。开始以为是跑步结束后的休整,打了招呼后才知道,长期跑步让他感觉膝盖疼了,只能将跑步改为快走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跑步可能会引起伤害。可能是心理作用,好像自己的膝盖也隐隐作痛。怎么也不能因为锻炼身体而引起不必要的伤痛,否则就得不偿失了。听说在塑胶跑道上跑步对膝盖影响小,所以就将跑步场所移到体院的标准赛道上。体院有两个田径场,一个是在民国时期中央体育场基础上改建的,场地看台都是标准化的,设施崭新,有8个跑道。另一个靠近住宅区,没有像样的看台,估计是运动员平时自己训练的场地,仅4个跑道,相对旧些。南京体育学院几年前在仙林建立了自己的新校区,多数学生已经搬了过去,这边的学生不多,而且从早晨6点到6点半的这段时间,学生们还没有进入运动场地,通常跑道上也就零星数人,有时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步,感觉就像是我包了整个体育场一样,完全不像有些地方的操场,早晨运动的人群熙熙攘攘,像集市一般,挤得都跑不起来。我一直觉得跑步就是孤独者的运动,若是结伴同行,无论跑得快的还是跑得慢的都得调整自己的步伐去牵就对方,跑起来没有随心所欲的感觉,会影响跑步的心情。就这样,坚持一个人的跑步,每天仍然是半个小时,只是把场所从体育学院外面移到了里面。
一次专家座谈会上,正好碰到体育学院一位教授,竞走专业的。她问我,是否每天锻炼?我说是啊,每天在体院操场跑步。她说操场跑步太单调,你这不是以竞技为目的的跑步没有必要在操场上跑,还是回到道路上更好,我告诉她是担心膝盖受伤。她说关键是跑步技巧,掌握了跑步方法对于你这样不是为了参与竞赛的人来说是不容易受伤的。这时我才知道跑步也有技术,本来以为跑步天生就会啊,不就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吗,要跑快点就是提高频率和步伐啊。在教授的指点下,我认真研读了《跑步该怎么跑》,并且按照上面介绍的动作要领开始练习,为了提高运动效果并保证身体不受伤害,还配备了一个心率手表,作为运动量是否合适的参考依据。几个月下来,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避免身体受伤的跑步方式基本建成。跑步地点从体院操场又换到了风景优美的紫金山绿道上。
早晨5点45,手机闹铃照常响起,穿好衣服,喝上一杯水,戴上运动手表和跑步收音机走出屋门。
先在楼旁的空旷处,将手表放在停在楼旁的汽车顶上让它自动寻找可定位的卫星,至少需要6颗卫星方能使用GPS,自己则在车旁做几个拉伸动作。动作完成后,心率表显示已经定位,戴好手表伴着收音机里江苏新闻台“新闻早六点”的开始曲迈开了腿。
天刚亮,路灯还没有熄灭,但已失去的夜间的明亮,泛着无精打采的微光,清晨的天空看上去灰蒙蒙的,不知是雾还是霾,收音机里说空气污染指数100,空气质量仍在良的范围,这样看来可能还是以雾为主。跑的第一段是农科院内部道路,从家属区沿着一号池塘的西侧道路向南,跑过4幢住宅楼左转向东经过连接家属区和办公区的绿桥,这两段路都是水泥路,用小步快跑的方法先将身体活动开,再从池塘东侧的被梧桐树覆盖的林荫大道旁边的步行道向北出院大门。这段路是水泥砖铺就,砖上有点纹路,跑起来比水泥路感觉舒服。门口的信号灯显示正好绿灯,没有停留直接跑过了公路。
过了公路转向北就进行紫金山绿道的体院公园路段——体院南路,这是条与机动车辆重复的路面,还好早晨没有车辆行驶。开始是一段落差稍大的上坡,路面是沥青路面,按照《跑步该怎么跑》的做法,身体稍稍前倾,以充分利用重力向前推进。过了民国中央体育场后上坡逐渐趋缓,此时身体也已经活动开,与在操场跑道上跑步的感觉类似,配速可在5.5分以内快速跑动,尽量参照“姿势跑法”,用大腿后侧肌肉向上拉动小腿。这样跑起来的确轻松,至这条路的尽头,大约在体院南路上跑了2公里的路程,用时12分钟。
左转进入陵东路,向灵谷寺方向,继续是沥青铺成的汽车路,缓慢上坡,直至灵谷寺门口的转盘,才进入与汽车分开的真正的林中绿道。林中绿道其实是红色的,由透水混凝土制成,不像普通水泥路面那样坚硬,具有透水、防滑、耐磨的特点,看上去很像塑胶跑道,在周边绿色植物的映衬下特别显眼。急速上坡,快速移动步子,不觉心率提高到了142,赶紧收腿放慢速度,调缓心率,跑到坡顶,感觉稍有点气喘。路边有一民国遗存,一个圆柱形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当时抽取流徽榭湖里的水给坡下中央体育场的游泳池供水的蓄水池,池的外壁有20多处凹陷,据称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南京时留下的子弹弹痕。
过了蓄水池,绿道开始下坡,这时仍然保持膝盖弯曲,以免受伤,前脚掌着地时可以充分体会脚向下时的自由落体感觉,脚步尽量轻松,心率开始回落。绿道结束又要横穿马路,好在是中山陵景区内的道路,严禁社会车辆通行,而此时也没有工作车辆,很容易穿过马路,到达流徽榭景区,不觉已经跑了4公里。
从流徽榭经地震台向民国邮局方向仍然是红色混凝土绿道,这曾被市民评为是紫金山绿道风景最美路段,道路两侧都生长几十年的大枫杨树,树下布置了鸢尾、小叶栀子、麦冬、葱兰等地被植物,让林下空间也显得十分丰富。在这风景如画的路段跑步,伴着晨曦的雾霭,拂着微凉的秋风,感觉十分惬意。这段路是一平缓下坡,跑步不算费力,路上晨练的人也不断增多,速度不觉也慢了下来,配速在6分钟,心率在130左右。很快就到了民国邮局景区,此时已经跑了6公里的路程。
掉头回转,缓慢上坡,又经过地震台和流徽榭路段向东,跑到道路的最高点,不到灵谷寺转盘,从灵谷寺西路向南,上了沥青汽车路,早晨仍然没有一辆汽车干扰,也未见到一个行人。一路缓慢下坡,维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配速仍保持在6分钟左右,跑到邮局东路再左转经太阳塔回到农科院。
看了一下心率表显示的参数,10.2公里,用时58分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结果,连我自己都感觉吃惊,不经意间就在1小时内突破10公里距离,而且里面还有不少坡道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