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掌握天下兵马,为什么会败给只有八百亲兵的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掌握天下兵马,为什么会败给只有八百亲兵的朱棣?
自古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最出名的就是朱棣的靖难之役。理论上说,朱棣的靖难是名不正言不顺,哪怕他找出太多的理由,也大多是欲盖弥彰,全天下都知道朱棣的狼子野心,却没有人敢于揭发。
短短4年时间,朱棣就成功夺取皇位,朱允炆是正经的皇帝陛下,全天下都承认,而朱棣是个反叛者,为何建文帝就是打不过朱棣?朱棣为何能快速成功?
建文帝手下幕僚水平太差
俗话有云,一个好汉三个帮,朱棣是很牛,他出生在战火中,追随着名将的脚步,一步步成为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上马统军下马治国,这本事无人可比。但仍要有人扶持,才能成就大业,姚广孝就是朱棣手下头号智囊。
在朱棣起兵之前,还是有所犹豫的,毕竟他是一国亲王,吃尽穿绝,要什么有什么,哪怕不造反这一生可以照样逍遥快活。这很容易理解,朱元璋在皇觉寺讨饭吃都不想造反,何况是朱棣。这一切来源于姚广孝的撺掇和怂恿,朱棣野心是有的,也曾徘徊过。
朱棣担心民心所向,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我只知道天道,何必去管什么民心。建文元年,朱棣誓师起兵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连带着屋檐瓦片掉落一地,朱棣一脸惊色,认为可能是不详的预兆。
姚广孝解释道:
“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这是好的征兆,飞龙上天必伴随风雨,瓦片碎裂,说明王爷将要换黄袍了。一次次,姚广孝坚定了朱棣的信心,可以说他是朱棣靖难路上的灯塔。
在围攻济南的战役中,朱棣颇受打击,几个月都攻不下来,损兵折将无数。姚广孝建议绕开济南,直接攻向京城,正是这短短几句话,令朱棣豁然开朗,最终才能拿下京城。
反观朱允炆的幕僚,黄子澄、齐泰皆是书生之辈,根本不通兵法谋略。况且朱允炆本身也不通军事,选兵派将大多按照下属的意思办,对比朱棣统兵水平,相差甚远。
在朱棣起兵之前,朱棣被要求去京城祭祖,当时情况危急,朱棣自不敢前去,便令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去京城。这三位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炽曾代替父亲守卫北平城,挡住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立下大功。朱高煦是军中猛将,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是朱棣的左膀右臂。
可以说朱棣的儿子都并非等闲之辈,齐泰要求抓住这三人,用来要挟朱棣。黄子澄则说:
“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
如果不放走这三人,那么可能让朱棣怀疑,就无法突袭取胜。
是时,建文帝削藩天下共知,朱棣造反则只在弦上,黄子澄偏偏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错过了最佳时机,如果换成姚广孝,必定不会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
最令人无语的是,在耿炳文兵败之后,黄子澄竟然推荐了李景隆作为军事统帅。想来当时的明军中必定有清醒之人,李景隆有几斤几两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为何就没有人阻拦。耿炳文虽然无法战胜朱棣,却仍能保留实力,李景隆上任后连续在正坝村、白沟河战败,明军实力大损。
奈何李景隆第一次失败后,黄子澄仍要其继续统兵,如果朱元璋还活着必定会气得跳脚骂娘。军队的领导层屡次犯错,就是士兵再拼命也无济于事,一方是最优秀的幕僚集团,另一方是最差劲的,结果则不言而喻。
朱元璋剪草却没有留根
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皇位的稳固,杀掉了大量的功臣名将,这种杀功臣的事件历朝历代都很常见,毕竟跟初代帝王征战的人都比较猛,好比刘邦杀戮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杀人太多,好比江夏侯周德兴、凉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延安侯唐胜宗、德庆侯廖永忠等等。能征惯战的猛将几乎被杀绝,只留下年迈的郭英和耿炳文,也无法改变整个战局。
从侧面看,这也是李景隆被重要的原因之一,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的名号是那么响亮,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景隆被提了上来。朱棣虽然强悍,却仍比不了那些开国名将,而他的军事才能也大多是跟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等人学来的。
假若朱元璋刻意留下几个能打的将领,朱棣的靖难之路必定会无比艰难。
朱棣运气太好
战场上实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就是运气了,由于战场瞬息万变,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有时候运势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文二年,李景隆所部50万明军和朱棣的20万北军相遇,在白沟河展开大规模会战,这也是建文帝组织的最大规模战役,此战意义重大,也正是因为朱棣赢得了此战,才占据了南北对抗的优势。
李景隆虽不会统兵,但其手下还有几个能打的将领,比如平安、瞿能父子,首先和北军交战的就是平安,平安勇不可挡,北军一度伤亡惨重,耗费好大代价才击退南军。第二天,平安再次主动出击,李景隆主力则绕道北军背后偷袭,战局对朱棣十分不利。
朱棣换了三匹战马,手中的刀剑都卷了刃,北军马上就可能被击溃,关键时刻,一阵狂风刮起,直接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于是南军打乱,朱棣趁此机会大举反击,反败为胜。
白沟河之战令朱棣命悬一线,却因为自然原因赢得胜利,这无法解释,也许天道真的站在朱棣这一边,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能化险为夷。
史料记载: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之后朱棣进攻济南的时候,守将铁铉佯装投降,引朱棣进城,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朱棣就这么去了。等朱棣到了城门的时候,城上的铁板突然落下,直接砸到马头上,朱棣被吓得大惊失色,马上逃离了城门。
铁铉的计谋就差那么一点就成功了,如果朱棣被直接砸死,那就没有之后明成祖了。从此也看出朱棣的运气是真的太好了。可见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如果没有一个福将坐镇,那结果很难预料。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朱元璋开创的大明朝,为什么要撤掉宰相?说到底,就是压制文官,增强皇权,完全铺好了路,只要朱允炆按照他这套思路继续走,当然不会出问题。可是朱允炆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贬低武将地位,这也导致这场内乱,朝中武将持观望态度。
之所以后来的方孝孺不肯投降,也是基于这样的形势,文臣地位好不容易上来了,换了朱棣,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朱棣以少量兵力在和平时期造反成功,种种不利局面被其一一化解,可以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