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要领系列谈之《辨证的分类框架(下)》--刘英锋

辨证的分类框架(下)

导读

前半讲我们简要谈了病证分类的原则以及辨证分类的框架,并通过经典方证举例加以印证,本讲我们继续讨论各辨证方法与八纲辨证的关系,以及辨证纲领统一性的相关问题。

首先,我们先讨论一下八纲辩证与各辩证方法的关系。

什么是八纲辨证呢?是不是辨证时仅仅辨别疾病的性质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属表属里就可以呢?答案显然不能指导具体的临床运用···

我们认为:“八纲辨证”并不属于某一种辨证方法,而是一类辨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基本原则呢?就是辨证必须从病因、病所、病机三个方面来区分的原则,而每个方面的分类,必始于阴阳。

也就是说:“八纲辨证”是运用阴阳的观点,对病因、病所、病机的大分类。因为阴阳为万物变化之纲,亦是疾病变化之纲。

病位之阴阳,首分表里,故表里是病位阴阳的大分类;

病因之阴阳,首分寒热,故寒热是病因阴阳的大分类;

病机之阴阳,首分虚实,故虚实是病机阴阳的大分类。

然大分类是原则,但要落实到证候的实质性内容,还须要进一步的具体细化!

比如病位之表里。表还有很多不同的具体部位,里也有很多部位。 如“里”有五脏六腑,因此,就必须再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脏器。否则,辨证如果只辨出表里是很粗糙的,“里证”乃是个证类的概念,其下涵盖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证型,其实“表证”是如此,其下也有许多的不同。只是由于我们现行教材编写的局限性,导致大家对“表证”的认识非常狭窄,非常模糊。其实“表”的范围非常大,应该与“里证”的内涵相当,我们学习只要继续深入下去,就知道中医的表证,绝不像教材讲的那么简单。为此我有专篇文章论述——“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上、中、下篇)”(在公众号回复“统一表证分类”即可获取文章)(其核心观念如下图所示)

众所周知,太阳有表证,其实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都有表证。我们仅以少阴病为例,因为它是既有争议,大家又比较熟悉的疾病。由于少阴以里虚为主,所以少阴病主证为里虚证,但是虚还要分寒热,就伤寒所言当然是寒为主,就温病而言则是以热为主,所以不能笼统的讲少阴病就是里虚寒证。从伤寒角度主讲的是里虚寒证,但从温热角度主讲的就是里虚热证了。

那么,难道少阴病只有虚证吗?

不然,其实少阴病也有实证,比如少阴病也有三急下证,如热结旁流证,三急下肯定是有邪实,伤寒学派虽未给出专方,而温病学派则给出较多的方证补充完善、例如增液承气汤证、新加黄龙汤证···(参见条文如下)

如: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

还有,少阴病全是里证吗?

也不然,其实有表证,如风寒外伤少阴之表,代表方是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有些教材上往往错误的把它理解为夹阴伤寒,不算完全错误,因为有很多病确实是在同房受寒以后容易产生,但只把它理解为太少两感,那就有错了。《内经》所言“两感不得尽期而死”,太少两感的病情非常重,甚至会死人。而麻附细辛汤并不会死人,连四逆汤都比不上。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主要的病因是风寒,病位是少阴偏表的位置,只不过是由于素体少阴阳气偏衰,风寒之邪得以乘机直入少阴之经(不需经过阳经),所以又称之为直中少阴。但直中的是少阴之表,所以主战略仍是以解表为主,故在用麻黄宣散表寒的同时,还要用细辛温通、以促进表寒的宣散,配附子主要用来扶阳通卫而外出,可见其靶场并不在里,仍在表也,所以实际上它是温经解表的具体展现。

此外,少阴既然有表虚寒的麻附细辛汤证,同理少阴也有表虚热证。这类方证在《伤寒论》里并没有没体现,而是在《温病条辨》中出现—银翘汤证。

如: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3条)

吴鞠通自注:此下后邪气还表之证也。温病之邪,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下后里气得通,欲作汗而未能,以脉浮验之,知不在里而在表,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主以银翘汤,增液为作汗之具,仍以银花、连翘解毒而轻宣表气,盖亦辛凉合甘寒轻剂法也。若浮而且洪,热气炽甚,津液立见销亡,则非白虎不可。若洪而且芤,金受火克。元气不支,则非加人参不可矣。

银翘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银花(五钱) 连翘(三钱) 竹叶(二钱) 生甘草(一钱) 麦冬(四钱) 细生地(四钱)

例如,对于《伤寒论》中的少阴咽痛诸证,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少阴病也会有咽痛证?其确实是少阴经系病变,不过是少阴病很轻的一个病证,轻在哪里呢?因为邪气仅仅侵犯了少阴所络属的苗窍:咽喉(咽喉和少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肾脉挟咽)。咽喉的一些轻证,如慢性咽炎,有时误认为是虚热--阴虚咽痛,其实是有外感,此时要特别注意少阴表证,所以很多的外感引起的轻度的咽炎,虽病情比较轻,但是处理不好会引起肺炎,其机理就在于病邪从苗窍循经而内陷其脏腑,姚荷生老先生把它划定为燥邪侵犯少阴之咽,而且《伤寒论》中有凉燥、温燥之别···因此说少阴也有表证,这些表证没治好就会形成里证,例如很多肺炎的初起就会夹有表证、会有上呼吸道的病变或咽喉的病变。

此外,除了表证、里证之别,还有表里之间的病变。表证较深而里证未入,我把它定义为表里间证。这样分类就更复杂了,如少阴病的附子汤证,其核心病机是阳虚寒湿痹,即是阳气不足导致寒湿之邪从肌表深入到筋骨里而引起的骨节不利,其主要疼痛特点是背恶寒、骨节痛。后世很多人用来治腰痛、腿痛,效果非常好。

还有一个就是少阴咽痛偏里的症状,典型的阴虚咽痛,姚荷生老先生推荐的是养阴清肺汤。这个方子看起来叫清肺,实际上是养少阴之阴,其所对应的病证实际上就是白喉病,是阴虚燥热证——即燥热之邪侵犯少阴之经(少阴阴血不足),其机理如同寒湿可以趁阳虚,而侵犯少阴之骨节。那么,燥热之邪也可以趁阴虚侵犯少阴的咽喉,这就是表里间证,其比表证要深一点,比里证要浅一点,在表里之间,类似于阳明病的栀子豉汤证,关于栀子豉汤证的病位在阳明病中属表,属里有过争议,我个人看法也是表里间证(胸膈者阳明之表也)。

再如气血津液辨证等,也要进一步细化其病因、病位,不能仅谈了病机而不谈病因、病位。气血津液病变首先得分气血的虚实,也必须分气血津液所在的脏腑。比如津液病变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丰富,如痰饮病,就有风痰、热痰、湿痰、燥痰、火痰之分,还要区分所犯的脏器,比如风痰犯肺、风痰犯肝、寒痰犯肺、寒痰在脾、湿痰在肺脾、湿痰在肝脾等等,所用的方剂都会不同。(举例如下)

风痰犯肺,用金沸草散;

风痰犯肝,用三蛇胆通经络;

寒痰犯肺,用二陈汤加干姜、肉桂;

寒痰犯脾,用理中化痰丸;

痰湿在肺脾,用二术二陈汤;

痰湿牵涉肝脾,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痰在肺脾,用杏仁煎;

燥痰在肺肾,用金水六君煎;

痰热在肺胃,用清气化痰丸;

痰热在胆胃,用黄连温胆汤;

痰火在肝肺,用黛蛤散;

痰火在肝心,用礞石滚痰丸;

痰火在肝肾,用消瘰丸加减。

···

由此可见,“八纲辨证”仅仅是对病因、病位(所)、病机二分法的原则性提示,所以它可以使你大方向不错,但是目标是不够精准的。常讲中医有“方向正确,目标不准”的现象,其实就是由于分类太粗了,只有当我们把它细化以后,这个目标就相对比较准确了。

最后,我再扼要谈谈各辩证纲领之间的统一性问题。

在临床中,很多不同的辨证方法通常使医生感到困惑,导致临床不知该如何选择。同样讨论一个病案,由于辨证方法不同,每个医生得出的结论不同,而给出不同的证型名称。喜欢用经方的医生六经辨证就用得比较多;喜欢时方的医生可能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比较多,似乎辨证达不到共识。其实是因为每种辨证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完全。其实,不管什么辨证方法、什么辨证纲领,最后一定要达到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才能最后定方的。

而不同的方法只是源于以什么为纲不同,也就是说以什么为重点的不同,导致要简化、约称的时候,就会与别的辨证方法好像较有不同。

六经辨证,首先强调病所的区别,即病在三阳三阴不同,但是还必须进一步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开方),病因就牵涉到风寒湿热燥火等,实际上就于病因辨证相关了。当需要对卫气营血作区别的时候,比如是营卫不和还是营卫郁滞?还是气不化水?还是蓄血内结?实际上就牵涉到了卫气营血辨证。只是在《伤寒论》里详于六经,而对卫气营血的分类比较粗略。反之,卫气营血辨证则详于病机内容,而对病所比较粗略,病因也经常简略,一般谈三焦辨证,温病很多都会省略。其实不仅温病有卫气营血的差异,其他病也一样有,伤寒病也有、风湿病也有、其他的暑湿病等等都有卫气营血的影响。

试问六淫之气侵犯人体影响的,不就是卫气营血津液等具体的生理物质吗?

所以说,不同的辨证方法是辨证要领各有侧重的区别,而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实现沟通呢?实际上是要形成一个立体的辨证框架,且既可以从病因切入,也可以从病位切入,更可以从病机切入,但是不论用何种辨证方法切入,最后都需要达到对病因、病位和病机的完整交代。尽管从不同的方向来,但最后落实的点是一样的,因此辨证方法之间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比如:我先做一个六经分类,分类完我就要结合病因来分类,再进一步就要结合卫气营血来分类,这样得出来的证最后才具有唯一性,也才算是真正明确了。

所以姚荷生老先生提出这样一种辨证思路,以病因、病所、病机为辨证的基本点,即辨证一定要把这三点明确,以六经结合八纲作为辨证分类的大纲,然后以脏腑经络、体窍结合卫气营血津液为具体的细目,再融合病因的辨证内容,就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辨证框架。

这个框架要很大,要有很强的覆盖性。要使我们在临床实际辨证中,可以灵活应变地处理疾病,因为它既可以从病因切入,也可以从病所切入,也可以从病机切入,就好像进一栋房子,可以走正门,也可以走后门,也可以走东门,也可以走西门一样,但最后到达的位置点是共同唯一的。

总之,我们所学的辨证方法并不是选择哪一种辨证方法的问题,而是要学会相互沟通。选择某一种辨证方法,只是说从哪一个方法切入。喜欢经方,就从六经开始,最后卫气营血;喜欢三焦,最后同样还得落实到六经脏腑。限于时间关系,关于辨证分类纲领问题就谈到这里。

附:中医辨证分类框架简要:

讲授 | 刘英锋

文录 | 张志彬

责审 | 李富贵、丁明

微信编辑 | 丁明

公众号ID:LFZ-2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