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最弱国家,走出了两个顶级人才,帮助建立了两个王朝

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和燕国是最弱的两个国家。燕国毕竟在燕昭王时期有过辉煌,大败东胡,并且打得强大的齐国几乎灭国。但是说起韩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中却乏善可陈,表现平平,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在七雄之中打酱油的。然而,韩国却诞生了两位顶尖级人才,让秦朝和汉朝都受惠良多。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韩非子。法家思想源远流长,源头早在夏商时代的理官中就存在了,经过春秋时的管仲、士匄、子产,再到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集大成者莫过于韩非子。

韩非子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他犀利地指出儒家学说的缺点,直言仁义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光靠个人的修养道德是无法让天下走上正轨,更不能约束暴君,只能依靠铁的法律。这个主张,让韩非子和他的法家,成为了儒家的死敌。

当时韩国并不重视他,但韩非子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后,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极大兴趣。秦国本来就是以法立国,在思想上与法家高度契合。因此,秦国不惜攻打韩国也要得到韩非子。不过,韩非子在秦国也遭了大难,他因弹劾上卿姚贾而入狱,又被李斯陷害,最终被迫服毒自尽。

但是,韩非子人虽然死了,却留下了《韩非子》五十五篇。秦王嬴政后悔逼死了韩非子,并且将法家思想和《韩非子》一书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在法家理论思想的指导下,秦国愈发强大,最终剪灭六国,一统中华。

法家思想本来是很深邃而超前的,至于说后来秦国矫枉过正,过度迷信严刑峻法,导致国家百姓忍受不了这个暴政,纷纷响应六国没落贵族推翻了秦王朝,则实在不能归咎于法家。

第二位就是谋圣张良。张良是韩国都城新郑人,他祖上五代都是韩王的相国,典型的贵族出身。但是,秦王朝统一天下,彻底杜绝了张良的仕官之路,因此,张良就是那种秦朝最不稳定的因素。

年轻时的张良,急于向秦朝报复,首要目标就是秦始皇。他曾经倾尽家产,招揽刺客。最著名的是他邀请一个大力士,准备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埋伏在秦始皇出巡必经之地博浪沙。然而,这次刺杀行动最终失败,附近的老百姓却倒了霉,全部被杀。

后来,张良遇到了刘邦,这才改变了原来鲁莽的计划。刺杀一个皇帝,终究改变不了天下的走势,只有辅佐一个皇帝建立新王朝,才是真正为韩国复仇。

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成为最为重要的谋士。他并不善于沙场作战,那是兵仙韩信的强项,他也不善于料理政务,那是丞相萧何的长处。张良最擅长的,应该就是对于大势的把控能力,也是对于局面的判断。

比如在刘邦攻下咸阳之后,樊哙劝说他不要做富家翁,刘邦不听。但张良却能分析利弊,冷静指出胜利之后的巨大危险,这才让刘邦封存秦宫,还军霸上,避免过早与项羽发生冲突。在鸿门宴上,张良又能利用与项伯的关系,让刘邦逃出生天。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张良要去辅佐韩王成,临行之时劝告刘邦烧毁栈道,消除项羽的疑心,这也为后来韩信执行“暗度陈仓”打下了基础。

在楚汉相争最艰难的时刻,张良又为刘邦献上“下邑之谋”,笼络英布、彭越,重用韩信,这个计谋从打破了楚强汉弱的局面,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后项羽兵败,就是来自于韩信、英布、彭越这三股力量。

尤其是张良阻止了谋士郦食其的分封制,避免了刘邦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也体现了他不守旧的政治家魄力。更为难得的是,分封制是让六国重新建立起来,而韩国复国曾经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为了汉王朝的基业,他放弃了这个目标。

张良以超前的眼界,为刘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是毫无疑问的开国功臣。刘邦甚至将张良列为汉初三杰之首,封万户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