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四)
石老师:
教龄17年,14年高中班主任工作经验,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参加海淀区名师工作站骨干教师培训,海淀区青年骨干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参加工作十余年来,参加过四次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的阅卷工作。
本人教学特点:基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研究,擅长总结学习规律,引导学生把生活融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以扭转学生对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感受。重视启发,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描写手法
1、正与侧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2、动与静结合
在古典诗词中,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如高考题“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挂”的妙处就有化动为静的作用,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又有化静为动之妙处。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①这首诗以动衬静,以静显动,动静结合。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③这首诗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声与色结合(视听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如“六月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今古感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运用)③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析作用)
4、虚与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与工笔
白描,是指在诗歌的创作中,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诗人既有大处落笔,也细处着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大处落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从细处落笔,“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景象。
8、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在人物刻画方面,它一般指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
(1)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刻画中运用细节,既凝练又生动。
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作者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开头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通过这种不平凡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刻画了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在读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可以说,细节描写达到了既凝练集中又鲜明饱满的艺术高度。
(2)表情达意重细节,表达真情实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诗人深夜约客客不至,孤独一人,下棋不成,所以“闲敲棋子”。诗句虽然只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然而在这个动作中,将焦躁而期望的心情描绘得细致入微。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棋子本不是敲的,但此刻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寂中的苦闷;“闲”字说明无聊,而正是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的失意;“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也同样表现了诗人怅然、失望的情绪。诗的末句是一个小小的衬垫,却令全诗大为生色。细节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曲包,在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的情形下,诗人所产生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3)细节反映思想内容小中见大,内涵丰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3)细节表现诗歌主旨,含蓄隽永,意蕴无穷。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半前席”是一个有趣的细节描写,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觉移坐席向前而就之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并且承转的艺术处理得到了落实,通过细节的“承”把文帝由“求”贤而“访”而“赞”的“重贤”云梯升到最高处而“转”,至篇末方知“虚前席”的“重贤”,并非为国计民生,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不知真贤。这个细节写得准确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成了全诗的枢纽,起到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作用,加强了诗篇的讽刺意义,也有助于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反映唐代的社会现实——唐代帝王也正像汉文帝那样,表面似开明,实质昏聩无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9、借用修辞描写
比喻
拟人
夸张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
问:词的上片划线句,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答:①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②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释运用)②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析作用)
[白话诗歌]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诗歌鉴赏]
本词描写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词作抒写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蕙风词话》谓其“番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天与娉婷,何有于“翻腾妆束”,适成其为“闹”而已。“闹”字值得玩味,“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身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