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灵魂三问”,教学也有“灵魂三问”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校长传媒 ,作者郑钢
“你是谁?”“你来自哪?”“你要去哪儿?”,这是拷问灵魂的人生三问,不仅是哲学界自古到今无解的难题,也是一个人穷其一生尽其一世所终探寻和回答的问题。
面对同一问题,有人追根究底、孜孜不倦,探索最好的答案,成就最好的自我;也有人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任凭人生的大海跌宕起伏,翻滚升腾。显然,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人生通常是由自我的选择和努力所决定的。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会选择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底,到下课铃声结束,“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他们认为,把课本知识或者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教学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
教师讲,学生听,学习自然发生;也有老师尝试种种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轻松高效,花样百出,却很少思考学生学得如何,掌握了没有。他们潜意识觉得,所有教学行为和方式都是有用的,用于判断教和学中起到作用的“门槛”几乎被设定在了零点。
正是这些误区,导致课堂中诸多虚假学习和浅层学习发生,真实和真正的学习很少甚至从不发生。老师不知道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掌握了多少,不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应用的程度,更不知道他们的技能和素养有何变化。
教师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学生并没有获得增值性发展。学生不知道自己到了何种程度,还有哪些尚未解决。时间一久,学习困难、厌学等问题积重难返,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反馈和评价以及相应的改进。
这是一个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时代。如同人生的灵魂三问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进行课堂教学“灵魂三问”,并试图不断解读这些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
课堂教学是一次从未知领域抵达已知领域,充满神秘感的旅行,是充满必然,也充满偶然的旅行。如果课堂教学缺乏目标和图景的话,那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具有强烈的目标感,用目标感驱动教学。教师应该问自己“我要带学生去哪里? ”,通过自问,明晰在一节课下来,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该做些什么。
在素养时代,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培养依附在知识上的技能和关键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简言之,是他们是否深刻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运用解决各种真实问题。
由于课堂学习是一次师生协同参与的旅行,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不仅要自己清楚教学目标,还要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是什么?一节课后要达到怎样的终点?当教师向学生解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交流成功的标准时,学生就能够建立对于学习期望的理解。学生会带着清晰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课堂学习,知道“去哪儿”,投入学习之旅,不断反思是否达到目标。
我的学生到达哪里了?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依据。然而远远不够,教师还要知道“学生到哪儿了”,是否达成教学要求。“到哪儿了?”这就需要教师知道学生是如何达成目标,依据是什么?标准何在?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尤为关键。好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还是教学反馈和评价的实施者。或许测验考试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或者评价手段,但仅是其中一种。何况,分数并不能提供如何改进的信息,难以反映学生的强弱项,难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更不能反映学生的情意思想。
很多人认为,反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东西,然而,这样的反馈更多是社会性和行为性的,而不是指向学科思维和本质以及目标达成的。
墨尔本大学的哈蒂教授,在对800多项关于学习成就的元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只有学生对教师反馈时效果最强。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反馈,即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错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错误的观念,什么时候不够投入,此时教学和学习才是同步有效的。因而,教师更多应该从学生那儿和学习行为获取对于教的反馈。
学生到哪儿了?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持续收集证据,譬如观察单、活动单、访谈记录,对话倾听、平台测评等,而不仅是考试测验,不能以“对”或“错”来衡量。
如此,学生的学习对教师来说才真实可见,才会形成学生真实的的学习图谱和个人图像。只有通过多元的反馈和方法,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短板,了解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再是“我的成绩是多少?”,而是“我知道了什么?”
因而,我们的课堂要让反馈最大化体现,通过反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杜威说:“我们的成长不是从经历中获得,而是从经历的反馈中获得。”在能力和素养导向下的反馈,将超越传统的背诵、默写和测验等手段,而是反馈学生如何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指向学生知识深度理解、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检验。
正如提问是课堂里教师常用的反馈方法,好的问题不仅能够衡量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水平,揭示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驱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下一步怎么办?
很多人有打保龄球的经历,一个有经验的人,总会凝神观察前方十个球的位置和布阵,还会看看球道;在挥杆使力前,不断调试角度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发力挥杆。如此过程,就是持续获得反馈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教师在提供给学生反馈的同时,要想想下一步怎么办,提供实质性的改进。
类似案例还有。我们开车使用的导航系统。驾驶员把目的地输入导航,路线立马出来。行驶过程中,导航一直反馈各种信息。一旦偏离路线或者超速,导航会立刻提醒。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如导航系统,即时反馈,适时调整。
学生需要对教师的反馈采取行动,否则不能加深学习,只是负担而已。很多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大部分不是改进,而是纠正错误,比如:答案里缺了什么?你应该在某处写什么?这些答案怎么处理?如果教师采取这类反馈,学生很少思考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提出更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观点或答案?如何使你所答更符合题目要求?
当教师持续提供反馈,驱动学生不断迎接挑战,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最佳认知状态。在学生遇到困难、出现错误时,教师能够通过引导、激励或提供脚手架,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反馈,反馈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反馈自我教学方法和互动的效果,反馈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在反馈和改进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会持续进步,使教与学真正做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有效反馈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作者 |郑钢,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