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抢“鲜”看■邓丽娟​:那条郑国渠——品读白描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

魏锋专访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邓丽娟:那条郑国渠

——品读白描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

书名:《天下第一渠》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8820号

作者:白描

出版社: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

【头版特稿】破解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访报告文学作家、《天下第一渠》作者白描(来源2019年6月24日:《文汇报.读书周刊》)

我曾多次参加逸莲品读会,每期都能品读到大家的文学作品,收获很大。特别是这期的品读会,让我有缘读到了白描老师的纪实文学《天下第一渠》,真好!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吴文莉,感谢逸莲品读会。

自从那天我有幸得到白描老师的《天下第一渠》这本书,连夜品读,或思考或感动,使我在阅读中获得文学滋养和精神力量。毫无疑问,这部近40万字的纪实力作《天下第一渠》,是一部用心灵和情感探寻郑国渠前世今生的大气之作。

《天下第一渠》是白描老师献给家乡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建国七十周年的一份厚礼。他站在历史中,以郑国渠为切入点,从开篇《我的大渠》到终篇《郑国新赋》,激情饱满的展示了开创中国灌溉工程新纪元的郑国渠历史溯源,以及前世今生全景。身临其境的描述,让我感受到“天下第一渠”的世界地位,听到了诗意的吟唱。与其说白描老师书写了中国水利灌溉气象,不如说是挖掘了中国精神。

《天下第一渠》是从《我的大渠》开了篇:“2016年11月8日,泰国清迈会展中心。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郑国渠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在想象清迈会展中心那个夜晚……那应该是让会议现场中国人激动兴奋的时刻……现在如愿以偿……足以告慰那些留下姓名和没有留下姓名的郑国渠的建设者了。”读着这份激动,我能想象出郑国渠申遗成功,白描老师为之骄傲的神情。

开篇恢宏,文字飞扬,激情贯穿整篇,写出了大气之象。我折服于白描老师驾驭历史题材的才情。

“我的想象飞回故乡泾阳。……在雾岚和清晨太阳的光晕中,我恍惚看见一个少年男子彷徨的身影,他的头顶是一轮明月,他瘦削的身板在大山的衬托下显得非常单薄。他仰头对着月亮,似乎面临什么困境,向头顶的明月讨要主意。我知道那是我,是四十八年前的我……”温暖的表达,情真意切,我被吸引、感动。翻阅了,就不想再放下,被涂画的圈圈点点,并在书中写下感悟,这是我今年读得最用心的一本书。白描老师的成长经历与家乡的大渠相融,书中那份浓浓的乡情,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如著名作家吴文莉说:“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情怀”的那样,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起情感共鸣。

那天下午,我在办公室一口气读完一万六千多字的开篇《我的大渠》,心里暖暖的,特别是读到“经过一个矗立着高铁塔的丘梁,再不远就是永乐店。那矗立高铁塔的地方是个地理测绘点,后来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时,眼眶湿润,感情的潮水一泻千里,放纵地奔流着。放下书,我站在过道窗前望着钟鼓楼,思绪万千,打开了一种致青春的记忆,被青春岁月在大地原点的绿色军营的每一个故事照亮……

陕西代表着中华文明,关中就是中华文明的中心。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是陕西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白描老师心中的大渠。写作《天下第一渠》,是他对家乡泾河的一种回报。

“那里有我的家,我一来到这个世界,命运就注定要和大渠联系在一起。我是在渠岸边出生并长大的……”温暖的表达,有着抵达人心灵深处的柔软。

白描老师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那块生他养他的热土——泾阳。他的生命是和心中的大渠融在一起的。他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为郑国渠作传。他不愿他的《天下第一渠》只有骨骼,不见血肉:“2017年,我两次回到故乡泾阳,第二次回泾阳足足住了四个月,两次总计五个月。我为郑国渠归来,我要重访大渠。”

白描老师是带着一份历史责任感和故土情结,开始梳理和解读那条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郑国渠,以及那个兴建郑国渠的人:“郑国不过是一名水工,历史不屑于对他垂顾,史书里关于郑国的记载少得可怜……。在战国末期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他只是韩桓惠王手中的一枚棋子,利用一下罢了……但他活在泾阳人的心中……”行文简洁,却将那个有着超群智慧的郑国刻画得栩栩如生。

郑国渠的修建,是郑国留下惠及民生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白描老师以一条大渠的兴建和历代的维护,展示了关中水利对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他是带着情感和发现的眼睛进行创作的。创作中,他的情感穿梭在历史和现实中,如电影镜头一样切换自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篇抒情的、纪实的好文章。

“这是郑国雕像,广场叫郑国广场。新到泾阳县城的人,从公路上远远看见雕像,会问:谁的雕像?于右任?吴宓?……这两位当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泾阳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白描老师将丝丝真情放进自己的文字中,书写泾阳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名人。其实,在我眼里,从泾阳地面上走出去的白描老师,也是泾阳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白描简介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专业委员会会长,兼职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教育之外,长期从事玉文化研究和玉雕艺术评论工作,出版和发表玉文化专著《翡翠中华》《中华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尊荣徵徽》《玉演天华》等。连续多年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3》并担任总鉴评,多次主持全国性玉文化论坛。

白描老师为人谦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以作家本真的心灵洞悉历史、感悟生活,照应了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让读者感受到了《天下第一渠》这部作品的魅力,如第七章节中的《三白竞流》:“在河岸崖壁上坍塌下来的砾石土块间,我们发现不少打碎的古代瓦片,这些瓦片上带有明显的绳纹。这种绳纹瓦片在这一带泾河岸边常能看到,但这里更多、更集中。我前几次寻访历代泾渠渠首,在汉白渠旁的老虎梁上,曾捡拾过不少布纹瓦片,证明这一带的河岸上曾有古代房屋建筑。”读着这些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我的脑海浮现出白描老师跋山涉水搜集资料的画面来。又如第十一章节的《龙洞筛珠》:“这种引灌方式,称作井渠。这种井渠,和新疆的坎尔井有些相似,水从泾河引出,走地下渠道,流经泾河左岸高台地,汇入一个大的蓄水池内,再引入龙洞渠里。但新疆坎尔井引的是冰川、雪山融水,含沙量很小,而‘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井渠难以解决泥沙淤积……”这份解读,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让我品味到了一种久违的情怀,是那样的亲切。

合上书,我坐在书桌前久久没有动地方,不仅被他的大渠所萦绕,也被一种故土情结所包围,不由想起了我的大渠——吐鲁番的坎尔井,那个隋唐时就有了一定规模的“地下长城”,心潮起伏,浮想连翩:吐鲁番,因水而绿,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脉络的坎儿井群。如果没有坎尔井,它还会是一个绿潮涌动的葡萄王国吗?

这是怎样的想象?我的心灵穿越时空和地域,由白描老师的《天下第一渠》,想到了很远很远……

从这里到那里,闪耀在《天下第一渠》里的遐想,我想,我的家乡沙海千里,如果“引渤海水入疆”的设想变成现实的话,那么“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还会是新疆的代名词吗?

 
作者简介

邓丽娟:兵团后人,出生在丝绸之路上的霍尔果斯河畔,少校军衔转业,定居西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碑林区作协理事。先后在《解放军报》《橄榄绿》《西北军事文学》《兵团文艺》《陕西文学界》《西安文艺界》等军地报刊发表作品。出版军旅散文集《漂流》、诗集《长安风诗歌十人选》。制作并播出电影《一个家庭的烦恼》《红梅花儿开》(微电影)。2012年,电视剧本《一个家庭的烦恼》荣获“陕西省人口文化奖”一等奖。2016年,荣获《安康书评》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2017年,参加陕西省中青年作家关中片区培训班学习。2018年,军旅题材小说《红梅花儿开》在《橄榄绿》杂志第二期上发表,编撰的《西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纪实》入选《西安市改革开放实录》丛书。

品读■魏锋:书写“千年郑国渠”浸润时代人心——读白描先生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