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鱼在水中有可能被“淹死”?

绝大多数鱼类在离开水体后,就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鸟有可能会被摔死,鱼同样有可能会被水淹死。

淹死一般指在水中窒息而死。靠肺呼吸的动物在水中无法呼吸,就会因为缺氧窒息而死。鱼虽然不是靠肺呼吸,而是靠鳃呼吸,但鱼在水中也有可能会缺氧而死,也就是被淹死。

水分子虽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但鱼在水中呼吸的氧气来自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不是来源于水。

人的呼吸器官是肺,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的身体两侧有两片鳃,鳃片中有密集的微血管,当水流通过鱼鳃时,鱼会将身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到水中,并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这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鱼在水中的呼吸就是这样进行的。

氧气是气体,无色、无臭、无味,氧分子能够溶解在水中。不过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属于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当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正常,并且处于室温、标准大气压条件下,一升纯水大约能够溶解30毫升的氧气。

研究显示,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在5毫克每升以下时,部分鱼类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状况。如果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毫克每升,水体就会处于缺氧状态,水中的生物以及鱼就会因缺氧而死。这种状况不就是鱼在水中被淹死了吗?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逸散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影响水中氧气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体温度,水体中的其它化学物质,以及水体中的生物。

白糖可以溶解在水中,热水则可以加速白糖的溶解速率。不过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却与之相反,通常水体的温度越高,水体中的溶解氧的浓度也就越低,这一点可以参考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过程。

如果水体中富含过多的有机质,也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存在数量过多的生物,就会使水体缺氧。因为有机质在被水中细菌分解时会消耗氧气,而过多的生物数量也会过度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过去一些水域曾出现过赤潮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浮游生物疯狂繁殖增长导致的。水体中的藻类数量疯狂增长,最终耗光了水体中的大部分氧气,结果水体中的鱼虾纷纷缺氧窒息死亡。

此外,浅水区的水体中的溶解氧的浓度通常比深水区的溶解氧的浓度高,活水中的含氧量比静水中的含氧量高。

当水体缺氧时,鱼就会游到水面附近,呼吸水面表层的溶解氧,因为水与空气接触的部分,溶解氧的浓度比较高。

在养鱼的池塘中,由于鱼的密度比较大,并且许多池塘中的水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必须向水体人工增氧,增加水中的氧气。

总之,如果水体缺氧,鱼确实存在被淹死的可能。而想要淹死一条鱼,只需要使水体缺氧就行了。

点赞加关注,咱们下期见。

(公众号:科学探索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