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有效训练 快乐康复

有效训练   快乐康复

陈庆贤

山东省滕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智障儿童是因脑部受到损伤而造成了智力低下,并伴有学习和适应社会的种种困难,一般表现感知事物的速度慢、范围窄、区分度小、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迟滞。教学中,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开发智力、发展身心、增强运动机能,使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和补偿。

在实际教学中,“康教结合”已在智障儿童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教结合”的目的就是使智障儿童得到早期干预,培养他们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使他们树立信心,融入社会,独立生活。

一、实施爱心教育,培养智障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智障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特教教师在多种多样的康复教育过程中,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培养智障学生拥有一颗纯洁、友爱、乐观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通过良好的康复纠正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还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心理康复,使损坏或发育不足的机能得到一定矫正和康复,实现心理和生理的良性循环,增强生活的信心,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些教育行为的顺利实施,绝对不能离开爱心。记得在一次中午值班的时候,唐广通同学在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把自己的裤裆撕差了,其他的同学都取笑他,面对别人的取笑,他变的闷闷不乐。程祥老师看到后,二话没说,下午就从家里带来一条新裤子给他穿上了,唐广通同学就又变得活泼起来,高兴的又跑又跳。借这件小事,我不仅教育唐广通以后在玩耍时一定注意安全,同时教育他和取笑他的同学,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用爱心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而不是取笑。使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了爱的教育。

由于智障学生的心理发展缓慢,他们幼稚的“童心”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尊重与鼓励。教师作为他们智力的启迪者、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导航者。在教师教学中,要经常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尊重、爱护、关心每位学生,让每个特殊的学生得到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特别的爱。每时每刻都要教育他们明确“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这些是非观念。同时,应注意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对行为不良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详细记录,加以分析,找出原因,思考方法及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例如,早饭后,应经常带他们到室外去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使他们在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中唤起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很多知识就很自然被学生接受了;饭前,应教他们先把手洗干净,再盛饭、吃饭,一些能自己盛饭的学生就让他们自己盛,个别不能自理的学生再进行帮助,时刻不忘锻炼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有时学生看到教师没吃饭,他们就会不停的问:“老师,你怎么不吃啊,老师,你怎么不吃啊?”那种对学生的关爱得到了回报的感受,很满足,更欣慰的是,这些学生也学会了关心他人;饭后,有的学生总会用油腻的手和嘴在你身上蹭,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教育,“饭后洗干净手和脸的学生,老师最喜欢!”在康复矫正训练中,培养他们养成饭前饭后洗手、洗脸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坚持每天定时的提醒,及时督导。因此,每次见到学生,用亲密地态度,真诚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或肩膀,从心灵深处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时刻在身边。

二、开展生活教育康复,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教育康复,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教育康复中,应将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化经验相结合,让智障儿童在做中学。例如在“乘车”这一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锻炼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围绕学生的自主权的发挥,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的调动,将教案设计为:组织带领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乘车过程,首先让学生学会看站牌,其次等车,再次投币,最后上车等,此次教学活动,应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主题不同的单元内容,在生活教育康复中,应遵循“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运用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践,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加强体验,激发智障儿童的求知欲望,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自主解疑。例如在“乘车”教学中投币这一环节,有一名学生没有带钱,这时他就要想办法,自己去借钱,向老师、同学借钱,然后投币上车,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充分证明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再如在语文课中,教“苹果”一词后,接着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苹果的颜色,闻苹果的清香,洗苹果,尝苹果的味道,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苹果;这一教学环节,可设计“模拟超市场景买苹果”,在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

三、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康复,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劳动技能康复训练中,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针对劳动技能的目标内容,结合智障学生特点,编写训练教材,由专任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和训练。第一阶段,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即基本生活劳务技能为主,如吃饭、穿衣、上厕所、按时上学等等;第二阶段,以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为主,安排他们做些家务活,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如扫地、抹桌子、洗手帕、洗袜子、做简单饭菜;第三阶段,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如编织、手工、烹饪、养殖等等。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后,再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循序渐进,将每项训练做细做实。

开展各项活动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劳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可根据条件开设折餐巾、织网花、烹饪、脸谱、雕刻、陶艺等生活类的特色教育活动。这些技能教育活动的开设,既丰富了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人人有“专长”,又锻炼了儿童的大脑和身体,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让中重度智障儿童多与社会接触,如利用学校附近的马路和广场,组织学生进行扫马路、捡垃圾之类的简单劳动等,既锻炼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与社会人的交际沟通能力,把教学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能力。

四、丰富学习环境,实施艺术康复,促进智障儿童的心智发展

智障儿童的大脑发展存在缺陷,但他们处在生长阶段,还是具有可塑性的。如何促进智障儿童大脑发展呢?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改变大脑”,“丰富的环境可以促进树突的生长”,“丰富的环境会使神经连接增多”,即丰富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展示、图形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艺术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音乐康复训练中,《快乐的小蝌蚪》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做小蝌蚪手指操,发展学生的精细运动,发挥学生的想象,把教室当成美丽的池塘,在音乐的伴奏下,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游来游去,尽情地畅游律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融视、听、说一体。在美工康复训练中,《新鲜的蘑菇》一课,课前,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许多关于小兔子的儿童手绘画,先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课上,播放兔妈妈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感受兔妈妈喜欢什么作为生日礼物,从而引出“新鲜的蘑菇”这一课题,接着,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蘑菇实物,这一实物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蘑菇前,认真仔细地观察,有的还用小手去摸摸,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蘑菇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由哪几部分组成?”这类问题对智障儿童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教师引导,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完整地说出蘑菇的样子,继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画出蘑菇,很快一张张美丽的彩色蘑菇画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时,教师变成兔妈妈,学生们变成小兔子,小兔子要给兔妈妈送生日礼物了,一张张彩色的蘑菇画贴到兔妈妈的菜园里,同时播放生日快乐的儿歌,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此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触动了智障儿童的情绪领域,让他们更快乐高效的学习;智障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得到了激发。

在培智教育中实施“康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尊重人权、珍爱生命的最好诠释。通过“康教结合”的模式和方法,使智障学生的缺陷程度有效改善,潜能得到发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在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关爱、教师和智障儿童的努力下,智障学生也有“春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