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心得】寻水的鱼
寻水的鱼
——在特殊教育学校实习的日子
四川师范大学 特殊教育学 刘旭
没有道理的爱你,没有道理的想你
这种感觉到来的,不可思议
没有云儿的风里,没有星星的夜里
你的湖面平静如昔,有些忧郁
我是一条寻水的鱼
我漂浮在这寂寞城里,我忘记了自己
紧紧拥抱你给我的那片涟漪
我是一条寻水的鱼
我轻轻跳进你的怀里
我自由的游弋,寻找着自己
渴望的那片天地
——摘自许飞《寻水的鱼》
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这首歌,也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时候听到的这首歌,反正我听它的时候还在大学时代,那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条鱼,也希望自己是一条鱼,因为它有大海给予的自由,有蓝天给予的包容……
记不清是听谁说的,鱼的记忆只有7秒,听起来十分玄妙,不过那时候还是很相信这种说法的,后来发觉好像不太对劲儿啊,海豚不就很通人性么,它温顺、略通人性,甚至听说它还会与人相爱,真是个可人心儿的宝贝儿……
鱼的种类太多,他们有自己的体型、有自己的颜色、有自己的习惯,就像特殊学校的每个孩子,不论是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癫痫,还是自闭症,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
自由的游弋,是我们看到的每条鱼的特点,也是很多人想要追寻的生活,可是我们不了解彼此的秉性,我们不能信以为真的去过那样的生活。深呼吸,你听……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特殊教育学校实习,那时候的我带着博爱的心走进了校园,却只能木木的看着学生做各种各样我所不能理解的活动,因为我——不知所措。
那时候天气还很热,有的学生脱了衣服在操场上打滚、有的走着跳着就把鞋子甩掉了,还有的学生会翻出围栏跑到操场外面、会反复并使劲儿地坐在羊角球上、会不断的询问你一些“奇怪”的问题、会自言自语……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影片里讲述了一个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正常人与那些所谓的精神病患者在一起生活的故事,而生性自由的主人公却受到这种环境下的剧烈冲击,就是这种冲击感在吃午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种“飞跃”的感觉。有的孩子握不住勺子、有的孩子会突然尖叫、有的孩子会用手去抓饭、还有的孩子只能吃那种汤拌饭、或者特别喜欢挑饭里的辣椒吃,甚至连别人碗里的或者掉在地上的辣椒都会捡起来吃……而与这种行为对应的是老师们不断的制止活动,总之第一天的这顿饭吃完后就觉得——啊?发生了什么?
但是,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们的老师,可能很快就能释然这种情况。你深知这是他们天生带来的问题、你深知他们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你深知这些孩子是无辜的,当看到他们清澈的眼神时,很快也就理解了这些问题。虽然与普通学校的孩子相比,这里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但是特殊学校的老师们却没有放弃他们,甚至要比教普通学生付出的女里更多,不仅需要想各种适应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还要经常给学生们做能力评估,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科的老师都要为他们做学情分析、做IEP(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了能让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必须要教会他们生活自理能力,这些东西听起来就像是幼儿园里保育员要做的事情一样,简碎而又复杂……
还记得刚来这个学校报到的时候,校长就给我们讲了一件事,校长说说她以前是在普校当老师的,后来才调到特殊教育学校当校长,就在她在这里工作的时候,她曾经在普校的同事就向她抱怨说班里来了一个很笨的学生,怎么教都教不会,于是她就请她的这名同事来特殊教育学校观看了一节课,可是这一次不用她说什么,她的同事就很坚定的说还是要回去好好教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学生的能力比这里的孩子好太多了,更因为特殊教育的老师都没有放弃这些孩子,那普通学校的老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自己的学生呢?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专业研二的学生,在学校里如同本科生一样学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虽然理论这东西总是和实际有很多的出入,但是在实际中可以不断的更新理论信息,学以致用大概就是如此,第一天的实习结束了。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今天是教师节,有一个已经毕业的男孩子在他母亲的陪同下来到了学校,并且手中拿了很多束的康乃馨,而母亲则指导着他将康乃馨送给每一个老师。当我接过他手中的花时,发现那孩子一直低着头,十分腼腆的样子,但眼神时常还是会与你接触。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第几次给老师们送康乃馨,但是却是我第一次收到康乃馨,并且学生时代的我也并没有给自己的老师送过康乃馨,现在想来,觉得自己有愧与师恩。
当时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站在二楼的窗户前与他打招呼,一边挥着手一边喊着他的名字时,当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时,觉得原来友谊这个东西可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虽然看到低年级的有些学生并没有对老师和同学、甚至父母产生什么感情,但是也许他们的未来也会像高年级的孩子一样,能够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听他的母亲说,在毕业后这个孩子就一直在家里了,因为他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陪着他,平常这个孩子就帮着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也许换做别的父母可能会对毕业的孩子有更高的要求,但是这名母亲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知足。而学生毕业去向的问题一直是特殊教育学校急切去解决的,很多毕业的学生之所以只能在家呆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能力低,因为不论情况多糟糕的学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后始终是会有一些进步的,但是也许是因为进步的表现太小了吧,很多单位都不会接纳这样的孩子,只有那些自理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才能勉强进入阳关家园这种所谓的“专门接受残障孩子”的地方,想到这里就真的为他们的未来担心。
还有一名高年级的自闭症男孩,同样在母亲的陪同下拿来了烤面包分给老师们吃,他的母亲说这是孩子自己烤的,你可能很难想象这名母亲是经历了怎样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才教会孩子烤面包,但是置身于此的我被这种母爱感动了。很多老师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帅哥,虽然只有13岁,但是却有高个子、高鼻梁、温暖的笑容这一系列迷人的造型,几乎所有老师都会觉得这个孩子真的是可惜了,可是,这里的哪一个孩子又不可惜呢?要是他们也能像普通的孩子那样自由奔跑、尽情呼吸,他们的家庭一定会与现在不同,一定会像普通家庭一样和谐吧,可是正如老话所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想自己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从来就没有进过厨房,当时根本就没有想要学习做饭的欲望,可是就是这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却被当时那个时代的我们所遗忘,正如现在很多家庭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智商出现,却又出现了低能力的现象。但是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孩子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生活自理能力,他们虽然学的慢,但是他们学的认真,学的真诚,也许他们自己的心理能够明白这些事情对于他们的意义吧……
2014年10月
这学期我带着两个班的绘画与手工课,可是已经备好的教案还是需要反复改,并且是当堂改,因为学生的状况是意想不到的,也因为初来这里的我并没有时间了解每一个学生,你知道特殊教育学校里是多么缺老师么,却又因为上面没有给足够的编制而导致与很多老师擦肩而过。另一方面,学生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可以对绘画感兴趣,更没有想我想象中的那样可以顺利的抓好笔。
当时我带着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班的绘画与手工课,但是除了个别能力强的学生以外,很多学生都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出现上课离座问题的学生是最多的。听校长说,班里有一个孩子在刚来学校的那段时间,几乎每节课都会跑出去很多趟,最长的纪录是跑出去了30多次,但是你可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只有35分钟而已,这不就意味着每分钟都要跑一次吗?可是无论是当时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认为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没有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导致的,虽然在我上课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是会跑几次。
当然,因为很多学生伴有脑瘫的问题导致他们很难抓住笔,这使得这里的绘画与手工课变的不一样了。这些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定要画出或者制作出什么具体的事物,而是要让他们体验到这门课程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和学生的我还是犯了难,在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原来可以将生活物品与学生的课程相联系,有的老师提出来可以让学生用棉签进行绘画或粘贴,还有的老师会尽量使用学生们手部的力量让其用废报纸捏出圆球状纸团,然后再用大小不同的纸团来制作花朵……虽然这些活动在很多人听起来是那么普通,甚至不屑一顾,说实话当时的我也是那么想的,但是当你看到那些拿到“作品”的孩子的笑容、看到孩子手中拿着“作品”的家长的笑容,那种发自心底的笑容会将你一天的疲惫都抹掉。
开始我教绘画与手工课程的时候是带着私心的,因为当时对美术治疗特别感兴趣,认为也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并不是放弃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意义,而是放弃了这种自私的手段。其实美术治疗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心理咨询领域还是十分被推崇的,但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它并不能成为个体,不能进行“垄断”,它只是教学中一部分,是让学生体验美、提高学生潜能、共同参与活动的方式,还有很多学科都可以同样的作用,它只是教学,并不是治疗。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不是医院中那些躺在病床上眼睁睁看着白炽灯的病人,他们在学校里需要的并不是治疗,而应该是教育,就像在普通学校操场上奔跑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朗读课文的孩子那样,他们应该得到的是教育,普通而又自然的教育。只要你对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只要你多了解他们一点,就可以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潜力,他们是可以顺利接受教育的。
2014年10月
这学期学校分配了一些个训课让我来带,也就是给那些在各方面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的儿童进行单独授课,并且有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机会上个训课,家长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他们是多么希望孩子可以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有所变化、有所好转。而我带的这两个个训的孩子,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不一样,而且家长的态度也不一样,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阻力也有推力。有一个小女孩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带她进行了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虽然这个孩子在初诊被判为严重的脑瘫加自闭,但是现在的她却在各方面能力都超过了很多与她症状相同的孩子的能力。而另一个小女孩的家庭却正好相反,单亲母亲每天忙着工作、忙着“社交”,每天与女儿的相处时间仅局限在早上送她上学的路上和晚上陪她睡觉的时光,这就是这个小女孩各方面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纵使这个孩子每天8个小时都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在家里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在学校的时间,如果父母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而自己却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那学校的教育可以得到延伸吗?学生没有机会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那么即使这个孩子能够在学校里上很多年的学,但各方面能力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所以,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几乎同样症状的孩子,后期的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差距,我真的很想问问这样的家庭到底为什么带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听有些班的老师们说,他们班里的有些孩子上午和下午在学校里上课,中午的时候又被送去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还有的在放学后被送到私立机构进行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一天要上三四个地方接受不同的“教育”,这听起来多么像高中时候的我们,经常在晚上或者周末要去辅导班或者老师的家里补课,当时的我总是带着矛盾的心情去补课,一方面是自己的成绩不好所以要去补课,另一方面是那门学科总是学不明白,所以真不知道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因为要去“上课”而心里觉得不好受。
虽然现在国家允许单独子女生二胎,但是我们这里的孩子他们的弟弟妹妹的存在往往是为了照顾他们的哥哥姐姐,看着懂事的弟弟妹妹为了哥哥姐姐们“忙前忙后”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心头一紧的心酸感觉,他们小小年纪却这么懂事,他们从小就承担着为父母分忧、照顾哥哥姐姐的责任。但是,在是否生二胎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想法,一个没有要二胎的家长是这样说的,'她觉得这会给第二个孩子带来负担,因为孩子那么小就要学会去照顾比自己大的孩子,如果父母去世了,他就算成家了还是得要照顾哥哥姐姐,这无论对他的生活还是心理都会产生影响的’。当然,每个家庭在这个问题上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
2014年11月
这学期学校让我来当跨班班主任,也就是同时兼顾两个班,若是哪个班的老师不在,我就需要去这个班“帮忙”,对于我这个实习生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我同时关注到两个班学生的状况,并且我管的这两个班是刚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大多在6——9岁,之前多在康复中心或者普通幼儿园就读,而现在他们终于走进了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即将迎接他们的是这里的九年义务教育。
在这两个班中,有两个孩子给我的印象最深,其中一个是一个小女孩,她在幼儿园里连续上了很多年,因为她的能力一直没有达到可以上小学的标准,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她可以融入到普通孩子的生活中去,希望通过多与普通孩子的交往而提高她的社交能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年龄已经大于幼儿园里的孩子很多了,家长最后还是决定把她送进特殊教育学校。可能是因为她刚刚入学的原因,语言变得越来越少了,她的母亲也说之前在幼儿园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话还是挺多的。其实比起那些从开始能力就很弱的孩子,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退步的孩子才更让父母忧愁。
还有一个男孩子之前在普通小学就读,但是仅仅读了半年的一年级,就返回了特殊教育学校。听他的家人说孩子在普通小学太不招老师和同学的待见了,而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太多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因为老师们对成绩的在意,影响了学生们的行为,导致他们会进行成绩的攀比,会欺负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这个男孩子只是这种风气下的牺牲品之一,还有很多特殊儿童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是自从他来到特殊学校上学后,不仅变得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而且也变得越来越爱上学,可以说,在特殊学校里的孩子还有很多能力都不如他,但是这并不是为了让他产生优越感,而是产生存在感……
现在的我还不清楚其他班级的学生情况,但是想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曾经历过像这两个孩子一样的生活吧。现在在特殊教育领域有很多学者都提倡进行全纳教育(也称融合教育),即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而对于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除了可以与普通儿童一起活动、交流外,还有专门的资源中心的老师来为这些孩子进行康复、辅导等一系列干预,以便让他们更好的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这种提议在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地方都已经盛行开来,但是对于特殊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这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我个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这个巨大的缺口,现在的大学开设教育专业的多,但是很少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而对于特殊学校小班制的课程来说,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并且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对特殊教育并不理解,能够认可这个专业和职业的人太少,而又因为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很多老师没有能够坚持教学,会因为压力的原因而转行。
2014年11月
今天是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的开场节目是学生们练习了很多次的,每个班都会有不同的节目呈现,就像在普通学校一样,孩子们还要举着班级牌、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喊口号、表演节目。早晨来到学校的学生们都穿着干净的校服,在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陪伴下走进了校园,回到教室的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们的打扮下就要准备开始运动会的表演了。
每个班轮流上台表演节目,可是台下的老师们也不闲着,每个班的老师会在台下继续教学生表演,虽然这些节目每个班都练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每一次都像是在“练习”,只是这一次还有很多的观众——那就是他们的家人。老师们根据学生的能力分配了不同的“表演角色”,让那些即使不能很好的参与活动的学生也可以坐在或站在台上,也许对于这样的孩子,他们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站在舞台上,但是看到他们能够站在舞台上的父母却十分欣慰的感叹他们的孩子没有到处乱跑,他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参与表演罢了。
开运动会那天并不是周末,而是对于家长们普通又忙碌的工作日,可是仍有很多父母请假来陪孩子开运动会,当然有能够请假的父母,也有“不能”请假的父母,替代他们的则是走路都需要弯腰弓背的老人。
这次运动会最令我难忘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在学生比赛的时候,有一个项目需要家长与孩子一同来完成,在同一条跑道上,需要家长先跑过去,再由孩子跑回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场接力赛,结果就是要看哪一组家庭跑的最快。在跑道上除了有年轻的父母外,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们,可是这些老人并没有放弃比赛,而是跟着年轻人一起进行接力赛,并且他们跑的真的很卖力。我想,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鼓励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去参与活动,应该和每一个孩子一样享受运动会的乐趣;第二件是在颁奖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们都坐在台下面,当时的我无意识的站在了一个班的后面,可是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小男孩却拿过来了一个板凳,一边拍着凳子一边拉着我的袖子说“坐、坐”。你可知道这个小男孩就是那个在课堂上很爱跑的孩子,是那个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孩子,当时我也吃了一惊,看着他的母亲很自然的抚摸了一下他的脑袋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谢谢。
运动会圆满的结束了,孩子们都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各种比赛,并且每个学生都领到了奖状和奖品,从一等奖到参与奖不等。开始我很质疑这种给所有同学颁奖这件事,总觉得这不能让学生明白比赛的意义,但是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明白什么是比赛,但是学校可以通过每年举行的一两次运动会让他们逐渐明白什么叫做参与、什么叫做比赛、什么叫做奖励……特殊教育领域需要耐心,更需要所有人都能耐心的等待着他们的变化。
2014年12月
学校里经常会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来陪孩子们玩,因为对于特殊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太需要与“普通人”接触了。很多孩子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孩子,经常把孩子托付给年迈的老人照料,这种情况其实在当下的中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对于特殊孩子来说,年迈的老人往往会因为体力有限的原因而不能总是带着孩子去到能够与更多人交流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自身就有身体等方面的疾病,老人们也会觉得带出去不能方便照顾孩子,于是他们经常被“困”在家中,如果家中经常会有亲戚走动的话那还好,怕就怕在每天孩子面对的始终是同样的人和事。
志愿者们大多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那个阶段的大学生们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他们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让我想起自己大一大二的时候了,在暑假的时候还报名去农村小学支教,那时候放假也不想家,每天都闲不住,支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是发挥闲余热情的方式。而与在特殊学校的志愿者们不同,因为他们面对也许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的“问题儿童”,他们除了需要陪着孩子玩耍以外,还需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除了大学生志愿者以外,学校里还有一个几乎每天都会来的志愿者,她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听有的老师说她的孩子就在旁边的小学就读,她每天会在特殊教育学校帮助老师照顾学生,等到这些学生放学后就去接她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周姐”的志愿者就在这里待了很多年。我在想,这位不拿工资却跟老师们做着差不多事情的志愿者是要有多么持久、多么真诚的爱心才能在这里一直当志愿者,她的好被看在每个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着这里的孩子。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无意拿走了老师的东西而被指责时,周姐在私下与这个孩子商量让其把东西还给老师,她就送一份礼物给这个孩子,当时的我就站在她的旁边,听着她说着这段话的时候,眼中流露的全是母亲对子女的疼爱……
此外,特殊学校里还会有“赞助商”,他们基本上每一个月会来看望一下这里的孩子,有的时候是帮助老师照顾孩子,有的时候会拿来礼物送给这些孩子。虽然这种行为带有很强烈的商业色彩,但是他们还是会耐心的陪在孩子们的身边,甚至有的孩子与这些赞助商们有了很深的感情,每一次都会去找同样的叔叔或者阿姨玩。
有人说,这个国家发展的如何,可以从其对残疾人的关注上看出,可以从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上看出,若是能有更多的人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个社会才是公平的、善良的。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很容易忽略这群人,他们的步伐可能赶不上你的节奏,但是他们同样需要和你一起呼吸、一起生活,如果你有空,请你帮帮他。
2014年12月
如往常一样,早上刚到学校的我会把背包直接丢在桌子上就离开办公室,因为早上还有课所以很快就跑到了那个班,一直上了两节课后才回到办公室,但是却突然发现钱包不了……
在刚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教导处的老师们就说一定要锁好柜子,因为有时这里会有外人出入,原因则是我们学习和残联、康复中心建在了一起,操场共用,只不过是半分开式的两栋楼罢了。开始的时候我就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总是将包直接就放在了桌子上,可是今天,就在我返回办公室的时候,突然发现背包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钱包却不翼而飞了……突然想到钱包里还有过几天准备出门的火车票、身份证和学生证,当时就慌了神,立马开始翻箱倒柜,而又因为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他前两节也一直在上课而没有时间回办公室,所以没有谁看到是谁翻了我的包。在反复找了几遍以后我决定去到教务处看监控视频,希望可以在视频中看到是谁进了办公室。
教务处的老师帮我找到了当时的视频,而从画面中看到的正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东张西望的行为让每个人都产生了怀疑。他的班主任在看了视频后就检查了他的书包,找到了我的银行卡和身份证,而这些卡正夹在这个学生书包中的很多卡中,原来这个学生是有收藏卡的“爱好”,他的书包里除了有这些卡以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那我的钱包哪里去了呢?当时的我并不死心,认为一定是被他扔到了哪里,可是他的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应该并没有拿钱包,因为他之前就有这样的行为,但是每次“偷”拿走的都是一些卡片,于是在我返回办公室后又一次仔细检查了柜子,的确就在柜子里的角落里,可我却差一点错怪了他。
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这件事情,这终究还是我们教师的失职,这不关是否锁好了柜子的事情,也不关是钱还是卡片丢失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个孩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这种事情的教育问题。这个孩子是与学校里的很多孩子一样,是一名智力障碍儿童,并且他语言水平低,因为其家庭的原因,所以他每天都穿的十分邋遢的来到学校,并且在课堂上总是发出怪声,虽然他的这些问题在别的孩子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但是由于他长期的各种行为问题都没有得到缓解,并且他的父母也从来不管这个孩子,所以很多老师都不再向从前那么的关注他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的这种行为就变得越来越顽固。他会“收集”银行卡、名片、扑克牌这种卡片似的东西,然后每天把它们放在书包里,渐渐地这些卡片越积越多,以至于即使老师们今天将他的卡片扔掉一部分,明天、后天还是能够从他身上发现很多卡片,我认为,也许这种“收集”行为会让他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不能用语言表达想法的他,卡片才是他的一种心灵慰藉吧。当他在用一种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和去生活的时候,家长和教师需要做的是去理解他的这种行为、这种“生活”,而不是忽略或者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理解他的思维才能走进他的生活。
2015年1月
学校里有一个个子很高的男孩子,在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的确有点吃惊,因为他真的很高,虽然只有14岁,但是个子却蹿到了一米九,看起来一点也不像14岁的孩子,而他却是典型的自闭症儿童,无论是在社交还是认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每天接送他的都是年迈的奶奶,在他高大的身躯下的衬托下,老人显得十分薄弱。而今天这个学生就在午休的时候开始发脾气,时而用头使劲儿的撞地面,时而将脸颊紧紧的贴在地面,幸亏他的班主任老师发现及时,一面用关怀的话语安慰他的情绪,一面又将手伸进他的脊背里试体温,那位老师说他可能是因为热了所以才发脾气,而自己却不会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发脾气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那他为什么不自己脱一件衣服呢,其实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虽然在这里还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也会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有的会大哭、有的会声嘶力竭的尖叫、还有的会满地打滚,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大多都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解决问题。与他们不同的是,在低年级有一个只有六岁的自闭症孩子,虽然他也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感到热了会自己脱衣服。那么为什么这个六岁的孩子都会脱衣服,而那个14岁的孩子不会脱衣服呢?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原因肯定是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他每次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人帮他解决,以至于他连简单的热了要脱衣服这件事情都不能自理。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可以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帮助到底是好还是坏,到底应该帮孩子什么不帮什么,这才是所有教师和家长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特殊学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但是这种关爱和帮助是要有一个度的,尤其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在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去处、工作,而是生活自理问题,因为不论他们是否能够找到工作或是是否有能力去工作,前提就是需要他们能够有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若是这个孩子直到毕业都不会刷牙洗脸、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那么他们将要面临的生活自然是很糟糕的。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家庭没有树立这样的意识,他们仅认为帮助孩子营造优越的物质环境,让孩子待在一个有保姆、有花不完的钱的大房子里,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有钱就能找到愿意照顾他们生活的人。可是你们是否又真的从心底里为这个孩子考虑,你们的大房子里“圈养”的还是一个人吗?这种没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你们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吗?这些家长往往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太溺爱孩子了或者对孩子给予了太多的“怜悯”,他们将孩子的病看成上天对自己的惩罚,从而无条件的包容这个孩子,或因为出于泛滥的同情心,认为孩子的病已经是对其的一种折磨了,自己不要求孩子就是对他的好。可是我想说,这种爱已经变质了……
2015年1月
这学期的课已经要接近尾声了,我跟别的老师抱怨说,觉得自己带的个训学生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但是很多老师都说他们的进步是很微小的,并且你每天都会注意到他们,自然觉得他们的进步很小,而很多较少上这些课的老师们都会觉得这些孩子是有很明显的进步的。
说实话,在带个训的时候还是很有压力的,虽然每次看到他们一点点的进步就会十分兴奋,但是更多的时候会质疑自己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内容他们是否能够理解,自己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记得在开学不久后,之前在绘画课上从来不动笔的孩子竟然在个训课上画个不停,当时我看到她这样的表现真的是高兴极了,恨不得告诉每一个人这个孩子有多棒,可是后来仔细想想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个训课的氛围更轻松、画纸更大、绘画工具更多等原因造成的,但是能够看到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对这个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时,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再过几天就要放假了,不知道学生们是否能够明白什么叫做“放假”、他们在假期中又会做些什么、谁又会陪伴在他们的身边、他们能不能照顾好自己……放假之前,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和家长们强调假期活动的一定要注意安全,但是即使这样也难免还是会让老师们担心。记得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之前的一个暑假里,一个学生就因为在游泳导致溺水身亡,这个只有十几岁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面前,这对于他的家长和所有教过他的老师们来说都是一个震惊的消息。可是这种事情却总是在这个社会上演,寒暑假对于学生们来说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总是因为家长的照顾不到位为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又或者是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安置或活动场地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安全的玩耍……
这学期的实习结束了,见证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低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带着的陌生感也消失了,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清楚的说出你是X老师。有时候觉得他们就跟普通学校的孩子一样,只不过他们的速度慢一点而已,你们的一小时也许是他们的一分钟、一秒钟,就像是等待小树发苗,你每天给他浇水,终会有一天会发现绿色的枝丫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