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难忘白虎山的放牛岁月

农村孩子,小时候基本都看过牛,牛分水牛和黄牛,用于农忙时犁田。

我出生的时代,还算是农耕时代,每家每户都有耕牛,或者几家共用一头牛。

牛除了冬天关进牛栏喂稻草,农忙时干活不用日日看,其它季节都在放养。

因此,每到周末放假,孩子们都自觉地要去山上或到河埂上放牛,美其名曰是看牛,实则也是放飞自我。

放牛的孩子基本会骑牛,这是长期和牛共处,水到渠成的结果。

记得小时候,我们下午的放牛场在白虎山。中午吃过中饭,在家准备好一根棍子,一条绳子和一把镰刀,一切就绪,赶紧去塘拐枫杨树下给牛解绑(牛是栓在树上的),然后把带来的绳子绕到牛角上,等下上山还要拾柴,需要用到这根绳子。

我们一般赶牛上山时不骑牛,这是谁规定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那个时候的牛,肚子里没吃到什么东西,假如我们早早骑到牛背上,一来怕它容易发飙,不安全;二也怕饿了的牛会祸害田里的稻谷,牛背上高高在上的人难以控制它。

彼时,我们这些孩子乖乖的把牛绳握在手里,不紧不松的牵着牛蹒跚迈步,直到上了白虎山,才又将牛绳重新绕到牛角上,放牛吃草,毫无羁绊。

此刻,整座山是牛的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的。

吃上草的牛不需要我们时刻盯着,只要一群牛在一起,没有落单,没有打架的,安安分分的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就是安全的。

农村孩子从小看得最多的就是劳动,因此,眼里心里都是活儿。此刻,牛在安静的吃草,我们就在山上四处寻柴禾,那些长到半人高的柴蒿子以及黄精棍子,都是我们这些孩子眼里的上乘好柴。

有时赶巧碰到枯萎的松树桠,定会爬到树梢,用镰刀掀下来,最后感觉差不多了,再多也背不动的时候,才去把那些分散一处的柴禾抱到一块,悉数码到带来的绳子上。

绳子已经被我们折成了双股,这样捆柴时,只要把绳子的一头穿进另一头的折叠处,用力一拉,柴就紧紧地捆得结实了。

通常这时候,我们累的刚想歇一下,猛然想起,我们的牛呢?许是前面打柴太过专注,忘了上山看牛才是正事。

于是,一帮小伙伴,赶紧往“甘洪潮”跑,果然没错,牛吃草已经吃到大山排了。

当西边的太阳已经躲到了白虎山的后面,天边的霞光红得炫目时,孩子们觉得也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彼时,我们都已经很累,再不是牵牛走路了,而是纷纷顺着牛角爬上牛背,然后让人把拾得的一捆柴递过来,一并架到牛背上。

已经吃饱的牛,不用担心它再吃路边的庄稼,只要把绳子轻轻的拽在手上,若是牛头偏向一边,稍微拽下手中的绳子,牛就会乖乖的走路。

此刻,霞光将我们镀成了金色,山野的风吹来,一阵阵的柴木香真好闻,让人陶醉极了。

当然也不能光顾着陶醉,畜牲毕竟是畜牲,若是做出什么意外的举止,它是不会先跟人商量的。

下山的牛这时候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到了甘洼的沙塘时,像是约好似的都要去水里洗个凉水澡。此时,人若还是洋呆呆的坐在牛背,没有预见性的,势必会被牛带到水塘。

每当此刻,我和小伙伴们的反应都比老鼠快,连人带柴禾一起滚下牛背,犟牛就随它去了。

有时候,实在口渴难奈,也就管不了牛在水里翻腾,可会撒尿?可留下灰尘?全都不管了,咕咚咕咚喝上几口,先解渴了再说。

感觉那时候的水是清冽甘甜的,还有一股子淡淡的青草香,岂止是解渴,真是舒爽啊!像是彻头彻尾的将肠胃清洗了一遍。

我觉得那时候的牛也特别听话,别看它们一骨碌的都下了水,定是乐不思蜀了!不会的,待到差不多凉透,它们就会陆续上岸,随我们乖乖的回家。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老牛,黄昏的夕照,还有低飞的盐老鼠,一不小心就挨着我们头顶掠过。

此刻,池塘里纷纷准备上岸的鸭子嘎嘎叫着,白鹅蹒跚的踱着步子迈到塘埂边,待到它们全部上岸,只要轻轻抖动身体,附在羽毛上的水就溅湿了路面。

彼时,置身自然万物中的我们,是浑然天成的一幅画,是耐人寻味的一首诗,只是人在画中,人在诗里,全然不知而已。

“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嗯,当时的心情,大概就是这样。

(0)

相关推荐

  • 【郁氏文化】牛年话童年(文/郁时元)

    郁氏文化 牛年话童年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家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自幼家境贫寒,缺衣少食.随着时间 ...

  • 许圣权:放牛 | 新秀推介

    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的耕牛就分配给了农户.那时候,耕牛担负着耕田犁地的重头活,是农户的重资产,闪失不得! 南方的水牛,体格大,胃口深,春耕秋种,负重活.耗体力,又是食草动物,每日都要将牛赶到山野田畔,吃 ...

  • 拾草

    拾草,山区叫砍柴,平原叫拾草,也叫拾柴禾. 说起拾草,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人们大都会记得,可现代年轻人都很陌生,与儿女们讲,她们说是您在讲故事,我说就是讲故事,讲爸爸小时候和年轻时经历的故事- ...

  • 故事:民间故事:石头姑娘

    话说从前,南蔡庄有一个叫蔡大牛的年青人,人真有一点牛劲.平常做事直来直去,认准的事儿,三头牛也拉不回去. 这不,那天他到山中去打柴,柴刚砍齐,来了一个老年人,说:"小伙子,这里的柴谁叫你砍的 ...

  • 那些年在山上打柴的岁月

    在90年初代我们老家全部烧柴禾的,液化气.电冰箱.电饭煲,甚至连煤炉都还没有普及. 我家那时的土锅台有两个大锅,小锅是用来做饭炒菜,大锅用来煮主食,两锅之间有两个井罐,每次饭香时也是咕咚咚水开时. 最 ...

  • ​屈树东:渡口悠悠|散文

    杨梓睿:我想留住那抹夕阳|散文 文/屈树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屈树东,汉台区铺镇中心学校高级教师.在<汉中日报>.<汉中教育><教师报><三秦都市报&g ...

  • 拾柴禾,换花来……

    拾柴禾,换花来, 拾不了来,换不了去, 逗滴小孩爱淘气-- 儿时,谁听过这个吆喝声?    街头,一两个或者两三个孩子,坐在自己家大门口的掏灰席上,面前摆着刚从野地里采回来的"黄花" ...

  • 正月里搂柴

    〓 第 1408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俗话说,头伏压地末伏翻,三九磙地永不干.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这是历代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 每年夏季有三伏.就压 ...

  • 【西散原创】廖林作品 | 柴禾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老家的小山村处于两道狭长山梁的平行线内 ...

  • 任茂盛 【散文】又见水杉红(一)

    文//任茂盛 (湖北利川)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红红的大水杉一片片.一片片洒在我身上,暖洋洋的......"在大水杉的故乡一座叫"狮子包"的山上一 ...

  • 【原创首发】《快乐童年》

    <快乐童年> 文/李小平 放寒假总是在三九四九之间,天气最寒冷的当儿,我们领回通家书,寒假便开始了.那时候,寒假不是补课,不是去培训班,不是上兴趣班,而是尽自己所能,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 牛角虎牙之二

    牛角坚故牴,虎牙利故咬.气之所聚故也. 而虎不但咬,还选最薄弱的地方咬.比如扑牛,必取其喉.这又是为什么呢?妈妈教的? 俺看,还是气使之然. 肉食主动,草食主静. 以动搏静,阴阳规律如此. 以动气之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