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的这两期《十三邀》,让我看到了蔡澜和俞飞鸿的相似之处

接连看了几期许知远的《十三邀》,对其中两期感受颇深,分别是采访蔡澜和俞飞鸿。我不知道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交集,但我在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某种相似之处。

先说蔡澜。蔡澜被誉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多重文化身份,作家、美食家、电影人,游刃于艺术和商业之间,活得极为潇洒。

许知远的采访很有意思,他没有关注这些外在的身份,而是直击灵魂深处,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这是蔡澜父亲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信仰。

很明显,蔡澜很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几次王顾左右而言他。直到最后,在许知远的紧紧追问下,蔡澜略显苦涩的表示,他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既然无法改变,何不及时行乐?

面对这个回答,许知远或许并不意外,但还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许久,他告诉蔡澜,知识分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还是有价值的。蔡澜坚定的摇了摇头。

从这段谈话里,我能感觉到蔡澜深沉的悲哀。他不是没有抗争过,但他发现一切是徒劳无功。比如在邵氏电影公司的经历,一方面他熟谙商业和娱乐的逻辑,另一方面又希望坚守文学艺术底线,最后只能是分道扬镳。

许知远又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如何评价邵逸夫?蔡澜的回答也很纠结,一方面他很佩服邵逸夫的勤奋,没有一天不在学习,但另一方面他直言邵逸夫根本不懂艺术,一辈子只是个商人,层次比较低。

再说俞飞鸿。俞飞鸿给人的印象非常淡定和有气场,浑身散发着知性魅力。但许知远和她的对话一直处于玩捉迷藏的状态。

为此,许知远使出浑身解数,一步步的剥开洋葱。到最后,俞飞鸿终于说了几句实话,她觉得人生毫无意义,那何不享受这无意义的人生,给它增加点佐料呢?至于那些文学艺术的追求,何必那么较真?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观点过于消极或者说不适宜公开表达,俞飞鸿又表示,如果有自己觉得值得燃烧一把的事情,她还是愿意去献身。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俞飞鸿之前说的那些只不过是套话。比如,许知远问她,你为什么会接演很烂的电视剧,难道心里不抵触吗?俞飞鸿却回答道,她不觉得那些电视剧或角色很烂,演员就应该多尝试不同的角色。

显然,许知远不太喜欢俞飞鸿这种混不吝的人生态度,但他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批评她,从本质上,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当俞飞鸿问他,你为什么做《十三邀》呢?许知远也玩世不恭的说,书店不赚钱啊,找点副业做。两人会心一笑。

从这两段采访里,我分明感受到了知识分子深深的焦虑、绝望和逃避。反映在这三个人身上,许知远是焦虑的,但他试图去改变;蔡澜是绝望的,所以他选择及时行乐;俞飞鸿是逃避的,但并没有放弃等待。

采访结束后,许知远和蔡澜以及俞飞鸿都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互相理解,许知远表示他会和蔡澜成为很好的朋友,两人甚至还打了一个赌,赌许知远会不会放弃知识分子式的努力。

也许是谈话的时间过短,这两次采访实际上都先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又是点到即止。

蔡澜和俞飞鸿的相似点在于,他们对于这个社会抱持很深的悲观态度,蔡澜走到了绝望,然后是超脱;也许是年龄原因,俞飞鸿并没有超脱,而是等待,存在主义式的逆来顺受。

相比之下,我更期待俞飞鸿的未来,期待她的再一次露出獠牙。

(0)

相关推荐